不同温度对红螯螯虾虾苗生长的影响
2020-05-21彭刚王静杜当高李志辉郑友张燕
彭刚 ,王静 ,杜当高 ,李志辉 ,郑友 ,张燕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2.南京晶桥现代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200)
红螯螯虾又叫澳洲淡水龙虾,学名四脊光壳拟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1],该虾体色为绿色或褐绿色,雄性成虾第一步足大螯的外侧顶端有一鲜红、柔软的膜质带[2],故喜称其为红螯螯虾。该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及昆士兰西北部地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发现,喜欢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溪流中,中国最早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3]。江苏作为虾蟹养殖大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品种更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部分养殖户尝试探索试养红螯螯虾这一品种,目前红螯螯虾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难题已逐步解决,但大规格苗种培育体系尚不成熟,适宜的培育环境和培育温度仍待探究。特别是该品种属于热带品种,在江苏环境条件下最优的放养和培育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优化。该试验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温度,探究不同温度对红螯螯虾虾苗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培育和放养时间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四楼实验室进行,试验用红螯螯虾虾苗来源于该实验室保种越冬的一批亲虾交配后,将抱卵虾单独饲养,待虾苗脱离母体自由活动时,取同一母体发育程度基本一致的虾苗放入控温水箱中饲养。虾苗平均体长0.8 cm,平均体质量0.02 g。试验用容器为52 L长方形塑料箱(长×宽×高,56.3×42.5×32.3 cm),水深保持20 cm,试验用水为曝气24 h的自来水,溶解氧大于4 mg/L,100 W加热棒实时控温,24 h不间断增氧,0号颗粒料投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5个温度组开展,每组3个重复,每箱放虾苗45只,每箱初始水温为28℃,每2 d提温或降温3℃,4天内,使水温达到各组预定温度,对应的温度分别为 22、25、28、31、34 ℃,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20℃。设置两个塑料管躲避物,每5 d吸污1次,补充自然消耗或者吸污损失的水量,水深维持稳定,每日16:30投喂1次。
1.3 数据测定
试验结束时统计虾苗数量,测量虾苗体质量,试验从2019年8月1日正式开始,9月15日结束。依据试验测定数据计算红螯螯虾的成活率、增重率。
成活率=Nf/Ni×100%。
式中:Nf为试验结束时虾苗数量,Ni为试验开始时虾苗数量。
式中:SGR为特定生长率,Wf为试验末虾苗平均体质量,Wi为试验初虾苗平均体质量,t为养殖试验天数,所得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以Duncan(D)比较数据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对红螯螯虾虾苗存活率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螯螯虾虾苗的成活率不断降低(图1),22℃时成活率最高,为48.21%±8.50%,34℃时成活率最低,为21.55%±3.09%,22℃组与25℃组间、28℃组与31℃组间、31℃组与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与 28℃组、31℃组、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组与28℃组、31℃组、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组与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温度对红螯螯虾虾苗生长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螯螯虾虾苗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2℃时特定生长率最低,为 4.94%±0.69%,31℃时特定生长率最高,为7.50%±0.41%,22℃组与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组、31℃组、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与28℃组、31℃组、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组与28℃组、31℃组、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次曲线拟合红螯螯虾虾苗特定生长率和培育温度的关系,得到公式y=-0.0271x2+1.7387x-20.402,经计算,培育控温温度在32.08℃时,红螯螯虾虾苗特定生长率获得最大值(图2)。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温度对红螯螯虾虾苗存活率的影响
红螯螯虾是热带品种,其繁殖孵化温度较高,江苏一般在水温接近20℃时才开始投放苗种。韩晓磊等[4]研究表明,温度对克氏原螯虾的交配、抱卵、孵化以及幼虾的营养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幼体成活率随水温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5℃时成活率为最高值。朱小明等发现,中华绒螯蟹和斑节对虾幼体的大小和蜕皮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吴志新等[6]测定了红螯螯虾幼虾和虾苗对温度的耐受性,38℃时虾苗仅能存活4 d,35℃时15 d后虾苗存活40%,25℃时成活率为93.3%,15℃虾苗存活63.3%.10℃时虾苗8 d后全部死亡。该试验中随着控温培育温度的升高,红螯螯虾虾苗成活率不断降低,这与上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虾蟹属于变温动物,环境温度会显著影响其代谢水平和生理调节机制,因此,环境温度对虾蟹类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7]。随着控温温度的上升,红螯螯虾虾苗摄食及代谢水平逐步升高,活动力增强、蜕壳增多导致其相互间残杀情况增加,同时随着温度的增加,红螯螯虾虾苗新陈代谢加快,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其蜕皮时幼体营养物质和能量积累不足,也容易导致无法正常蜕壳,造成成活率的降低。同时该试验中虾苗培育数量约190尾/m2,单位密度较大也是导致其总体成活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不同温度对红螯螯虾虾苗生长的影响
黄东科[8]在对热带、亚热带重要经济虾类波纹龙虾研究中发现,28℃组体质量增长率明显比其他各组要快,韩晓磊等[4]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在30℃时幼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达到最快。钱佳慧[9]等研究表明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6.6℃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该试验中红螯螯虾虾苗在31℃时特定生长率最高,二次曲线拟合32.08℃时红螯螯虾虾苗特定生长率最大,高于上述品种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时的温度,估计与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属热带品种,更喜欢和适应较高的温度环境有关。赵云龙等[10]在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试验结论表明32℃水温胚胎发育最快,周期最短。陈孝煊等[11]等证实红螫螯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适温范围有所差异,虾苗在水温30℃时生长最快。该试验结果和上述研究结论基本相似,但当水温达到34℃时,估计由于温度超过了红螯螯虾虾苗自身的调节限度,或高温导致的代谢强度加大,能量积累减弱,其特定生长率略有下降。
该试验中28℃温度组特定生长率也较高,与31℃差异不显著,但控温温度越高,成活率越低,25℃温度组和28℃温度组成活率差异显著,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建议以28℃或略低的温度作为红螯螯虾虾苗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温度,能兼顾红螯螯虾虾苗较好的成活率和生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