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那颗时时担心被评判的心啊

2020-05-20包丽敏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问号时时评判

包丽敏

我们多半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某一件事情,一开始充满兴趣,可是干着干着,就热情不再了。我们对自己说:这事不如之前想得那么有意思;或者,这事不适合我;或者,它并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值得为之投入……

但如今有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理由可能不是真的。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感到这件事越来越挑战你的能力,让你面对失败的风险,也就是说,畏难导致了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如果你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一个小家伙天然地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几乎一刻不停、不知疲倦地发展着各种技能。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的说法,婴儿学习的可不是什么普通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但婴儿却没有让“畏难”这件事阻挡住他们自我发展的步伐,他们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前行,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机勃勃的热情就开始丧失了呢?德韦克说,从孩子们有能力评价自己开始。

如果小孩子开始形成这样的信念——犯错和失败说明自己能力不行,说明自己笨、不聪明、不能干、不行,因此是丢脸的,而自己有必要表现得聪明、能干、优秀——他们就会因为畏难而丧失热情,就会不自觉地逃避挑战和困难。

自此,对被评判的担心,就横亘在我们与事物之间、与他人之间,横亘在我们与现实之间,时不时地干扰、阻碍着我们。

困难其实只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已,但对担心被评判的人来说,困难不啻于一次自我价值的危机。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充满了自我价值危机,它既可能是一个不太漂亮的考分、一项业绩评定、一次失利、一个错误,也可能是一次当众表演、发言、竞赛的机会,还可能是身边友人或同事取得的某些成绩,甚至,有时仅仅是他人的一个眼神。

这颗担心被评判的心会时时渴望证明自己。因此,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处理的不仅仅是事情本身,不仅仅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并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专注和投入;我们追寻的很可能是,通过把事情做好来证明自身、获得他人的肯定。

倘若有人如实向我们指出了错误或不足,这种反馈往往就不只意味着有需要改进之处,还可能进一步意味着“我不好”“我不行”。就好像,我们顺势递给自己一把刀子,默默往自己心上扎一刀。而即便真的遭到了评判甚至贬低,一颗不怕被评判的心也会有力量生出这样的反应:“噢,那只是你的看法,我可不这么认为。”

对被评判的担心总是在我们脑子里制造着大大的问号,就像横幅一样扯在那儿:他/她(们)怎么看我?我是不是不够好?因为有这样的问号悬在那儿,有时仅仅是出现在人群面前,或看到目光扫过来,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身体紧张。

有段时间,我常跟一个年轻的女孩打交道。每次见面,她会有些别扭地朝我笑一下,然后迅速扭转头,或者把目光移到别处,留给我一个似乎冷冷的侧脸。这让我心里不是滋味,心想她是不是不喜歡我,说不定讨厌我?是我哪里不好吗?每次见到她,我不由感到紧张。后来慢慢有些熟了,我才知道,她也是因为羞怯和紧张,于是不由自主地躲闪。

唉,两颗担心评判的心啊。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5期

猜你喜欢

问号时时评判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时会觉得痒?
“我时时被中国运动员激励着”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都市度假屋
要有礼貌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填空格
天上掉下个大问号
问号处是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