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虚拟写作”
2020-05-20徐永清
徐永清
时下,虚拟的事物有很多:打游戏有虚拟货币,想聊天有虚拟情人,还可以虚拟饲养宠物、种植树木……就连写作也有了新模式——虚拟写作。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虚拟”有两个意思:一为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二为虚构。所谓的“虚拟写作”,其实就是虚构写作,说好听点叫“闭门造车”,说难听点就是胡编乱造。
众所周知,写作是要有生活经历的,就算不能亲力亲为,起码得是耳闻目睹。通常人的经历越丰富,写出来的作品就越动人,但虚拟写作不遵循这样的法则,什么时髦就“写”什么,只要时尚、小资、煽情,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就行。
我认识一个女性写手,姑且“虚拟”一回叫她“萍萍”。“萍萍”明明二十岁出头,尚未婚嫁,甚至连对象都没有,却大写特写浪漫的爱情故事。“浪漫的爱情,平淡的生活”,谈恋爱的时候只一门心思,当然浪漫,可婚后谁有那么多时间、那么多心思浪漫。凡人要为柴米油盐奔波,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家庭的中心立马转移到后代身上。常言道:“一个孩子,三亩地。”这“三亩地”忙人、烦人,却也忙并幸福着、烦并快乐着。“萍萍”那些凭空想象、无限拔高的浪漫,只有影视剧和小说中才会出现,真实的生活中没有,或者少有。还有一个人,明明生活在边远的小县城,出城、出省的机会都很少,更谈不上走出国门,他不仅大写祖国各地的景色,还特写欧美诸国的风情。其知识之渊博,超过学者;其游历之广博,超过外交官和旅行家。如此“博学”,不过是东拼西凑、“生吞活剥”罢了,与剽窃并无二致。
虚拟写作何以风行?省力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借鉴一下,或将他人的文章“改编”一番——换换标题,将原文主人公的性别、年龄、故事发生地稍作修改,便大功告成了。再借助电子邮件之力,如洪水猛兽一般砸向各类发布平台。话说回来了,这些虚拟写作的作者大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几乎没人用真名真姓,均是身着“马甲”的“地下工作者”。他们既怕坏了自己“真实”的名声,也怕原作者追究、怕编辑“封杀”。
其实虚拟写作的实质是杜撰,是借鉴,是模仿,是拿来主义;再说得严重些,是偷,是盗,是过街老鼠。《弟子规》有言:“同是人,类不齐。”毕竟生活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如此一想,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云淡风轻荐自《北京晚报》2020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