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内控制度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
2020-05-20董予华
董予华
摘 要 据统计,近年来民营企业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正朝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应加强内控制度的实施,才可以让企业发展得更加健康、有序、长久。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控制度 措施
一、内控制度的含义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在西方,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方法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1936年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是为了保护现金及其他资产,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引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观念,这是我国最早在正式法规中体现内部控制。1996年财政部引入西方提出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同年颁发《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2008年,财政部会同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和主体框架。
内部控制的好坏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
二、民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民营企业有活力,能创新,正朝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仅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具有强制性,对于民营企业并没有强制。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倘若没有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凭借经验对公司进行管理,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西方企业通常不会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离职而出现影响公司正常运行的状况,根本原因是建立健全了適合企业的内控制度,并且严格执行。由于文化差异,我国民营企业多是人情管理,通常一个重要人员的调动会持续甚至长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及业务类别的繁复程度不断递增,当管理跟不上,诸多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因不相容职务未予以分离,管理层凌驾于制度之上、财务信息失真、企业出现资产受损、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的纠纷诉讼事件频频发生,众多不利因素带来的种种后果,轻则使企业发生阶段性损失,重则导致破产清算。内控制度的建设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开展事前防范工作,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证。因此,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很有必要。
三、民营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且不受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关注不够
民营企业会按工商要求制定章程,但大多数企业不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规模小,创立者大多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风险意识也相对薄弱。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设立内控制度,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实际经营过程中因管理层与员工间存在的亲缘关系,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员工一人多岗,很难做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虽然在形式上设置了组织机构,实质还是由公司掌权者一人独断专行。
管理层对内控建立及健全没有意识,或者认为设置内控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甚至认为内控是财务的事情,比较片面,没有把内控制度上升到全公司的整体高度,而且员工之间的各种亲情关系导致情大于制度,因此内控制度在民营企业多流于形式。
(二)公司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外企和国企,民营企业受关注度较低,较难吸引相对专业的管理人才,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家族式民营企业一般都是让亲戚来担任财务、出纳等角色,掌握资金的来去流动,账务处理一般请代理记账处理,简单核算能报税报表即可,更别提企业内控制度的应用了。财务人员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实时了解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仅仅是会核算账目,完成报税,这种与时代发展变化不能同步的情况会导致企业不能获取与竞争对手对等的市场信息,严重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方向的准确性。一些企业管理者由于对企业内控制度以及新会计准则的了解不全面,作决定时依靠惯性思维,按照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频频发生。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与监督欠缺,考核体制不健全
内控制度多是随着民营企业发展逐渐完善的,当企业实际出了问题才会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用来约束员工行为。这种内控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预测、分析,未充分体现出内控工作的前瞻性,从而影响了内控实施成效。民营企业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主要是因为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监督管控不到位,很难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不仅会增加民营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而且会存在潜在的管理漏洞,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成效。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是标准化文件,并非依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订制,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约束作用不明显。没有建立整套的评价考核制度与奖惩管理制度,各部门及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导致各种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影响内部管理制度约束性效果,不利于民营企业更好地开展经营。
(四)成本与效益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是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较高成本的投入,内部控制效果会越好。根据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當控制成本大于所产生的效益时,可能放弃相应的控制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不合理甚至舞弊现象。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会让管理者考虑企业当前的效益,暂时放弃长远的合理的内控制度规划。
四、完善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提升企业文化,让内部控制制度理念深入人心
所有的经营要素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能够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出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会直接映射内部控制的经营理念、员工行为规范,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影响每一个员工。企业管理层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垂范作用,尊重员工,使员工感受到企业是一个大家庭,让员工有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众多因素在企业生命中至关重要,但唯有企业文化像血液一样与企业同生同息。
在企业文化引导下,内控制度不仅是约束性的体系,也能够实现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一致性。让员工明白,内控制度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不是用来控制员工,给员工施加压力的,而是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保障。
(二)提高员工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员工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选人用人,不仅注重才干,更要注重德行。企业应恰当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任人唯贤的良好氛围,通过“引进人才、外寻深化、内部培训提升专业”等多种途径扩展人力资源政策,鼓励员工积极创新。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管理层的职业综合素养,从而保证高素质的队伍来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刻提醒员工增强风险意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作用。
(三)完善企业风险评估系统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民营企业全体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才能更好地规避、防范风险。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强化企业风险的预测、评估及应对。企业在风险发生之前,或者无法承受未知风险时,必须利用风险管理相关技术手段来防范、规避风险。企业在面临风险时,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所面临风险的具体性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应对处理措施,积极应对相关风险。风险过后,应根据风险性质梳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完善内控制度的细节,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既相互牵制,又需要相互协作。在大数据时代,民营企业要加强建设包括财务共享中心在内的ERP系统,构建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内控管理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处于首要关键的位置,需要及时了解整个企业运营状况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情况,因此,在制定内控制度时需要考虑,以财务数据以及其他信息为依据掌握企业经营信息,不断完善ERP系统,制定合理的系统模块,规范业务流程,加强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避免或减少经营和财务差错,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许多民营企业经历了大浪淘沙依然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俗话说,诚信赢天下,守信得人心。民营企业长久生存的出路就是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色的内控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评估系统,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发挥监督预警作用,减少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风险,让企业发展更加有序、健康、长久。
(作者单位为温多利遮阳材料<德州>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权红军.民营企业的内控缺陷及其风险管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3):18-19.
[2] 王文志.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J].时代经贸,2019(33):77-78.
[3] 吴耀伟.内部制度在民营企业建设中的应用探析[J].财会学习,2019(9):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