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风景园林建设的思考

2020-05-20管致玮许克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化自信风景园林

管致玮 许克福

摘要 风景园林在现代城乡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实用价值,而新时代强调生态文明、文化自信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这就对中国特色风景园林的建设提出了需求。通过对当前风景园林建设现状思考,反思中国园林当前存在的不足,并从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总结新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归纳出七条中国特色风景园林的路径:时代性的开拓追随;中国性的深挖坚守;艺术性的挖掘转译;国际性的开放传播;生态性的科学追求;科学性的合理探索;行业性的效益兼顾。

关键词 新时代;文化自信;中国特色;风景园林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playing a greater and greater practical value in moder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new era emphasiz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which puts forward the deman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ed on the current deficiencies in Chinese gardens. It also summariz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y, culture, society and economy, also put forward the seven path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and follow of the times; the deep digging and persistence of the Chinese nature; artistic mining and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open communication; ecological scientific pursuit; scientific rational exploration; industrywide benefits.

Key words New era;Cultural confidence;Specialty of China;Landscape architecture

“風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1]。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将会肩负更多责任与使命,拥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内涵。

1 风景园林建设的成就和思考

1.1 风景园林建设的成就

“十三五”以来,园林绿化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8年底,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7.9%,绿化覆盖率达41.1%,城市绿地面积达304.71万hm2,公园个数共计16 73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 m2,全国国家森林城市达166个,345个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291个县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命名,66个城镇获得国家园林城镇命名。同时在水环境治理、山体资源和森林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就,风景园林在学科研究和实践领域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上,设计师更多注重可持续技术与雨洪管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生态健康与景观公平、数字景观与大数据应用、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建设、棕地生态修复与再生等相关问题;园林工程技术在传统施工技术、新型施工设备和新技术、施工理念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突破[2];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由以园林植物为审美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推进到由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3],同时在园林植物的引种、栽培与繁育,气候、水土等方面也进行了更多的研究与实践。

1.2 风景园林建设的思考

成就是显著的,但也出现了值得反思的现象与问题,比如盲目跟风在森林修建玻璃桥,造成同质化、安全隐患等问题;很多地方为追求人气忽视气候差异兴建花海,带来了环境破坏和高额的养护成本,且观赏花期较短;住建部前段时间通报批评的陕西韩城“鲤鱼跃龙门”照搬南方造景手法,不顾下级贫困村经济压力;过度追求亮化工程,构成的光污染也影响了正常的夜间生态;地方领导盲目追求政绩与GDP,规划缺少连续性,造成我国城市一系列“短命”现象[4]。综合来看:①国土景观缺乏地域性[5],跟风现象、形象工程严重;②不同地区绿化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需求;③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提升滞后;④我国风景园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相对较弱。并且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公共资源享用不平衡、生活方式多样化等挑战,我国园林人任重道远。

而美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对世界影响巨大,究其原因是其重视生态、社会和科学等因素。今天美国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且具备实践性,并出现了景观都市主义和生态都市主义等新思想[6]。同时很大程度上为社会福利、生活、就业以及公众健康提供了帮助,社会公正和公众参与也在规划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体现[7]。当今美国设计师为创造性地解决现代问题,大量运用可持续技术、数字技术等前沿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8],并且在一系列的开拓性实践中,传统风景园林的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延续,呈现出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学科的特征[9]。今天的日本当代园林也已经大量融合了现代艺术、生态主义以及新技术,汲取传统园林特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体系[10]。

3.5 生态性的科学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造园者的最终目标,生态意识在当前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风景园林要紧跟世界研究前沿,加強对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等研究和相关生态技术的实践,满怀着生态责任将生态思想、生态道德落到实处。将自然性作为第一性的角度出发,积极借鉴传统的生态智慧,考虑场地地域生态特征,如长春市在城市生态规划层面结合了东西方生态观,充分运用生态智慧思想,形成了以流绿空间系统为主导、特色鲜明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26]。另外生态设计不应该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精美包装,应当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设计对环境的影响上,而不是关注它看上去是否符合我们头脑中对于生态的印象[27]。

3.6 科学性的合理探索

风景园林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一味推行以单一、线性的科学理论解决问题已经远远不够。风景园林在现代应重视提倡系统思维和设计技术的广泛合理运用。

科学的系统思维是风景园林师可以更有效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由于设计包含了时间、空间、物质和文化多个维度,涉及的范围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整个生物圈,把广泛的领域看作一个整体,关注其各个构成要素间的系统中复杂的网络关系能科学而全面地把握整体特征。

科学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不仅大大提升了设计师的效率,而且为新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出路。在数字信息技术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迎来从数字化走向信息化,并展望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时代[28]。在设计方法上,“3S”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场所信息采集、环境评价与分析、复杂系统模拟、交互式实时呈现的系统,以提升设计的可行性与效率;在可持续技术上,海绵城市技术和低维护技术对于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帮助;在建造工艺上,园林新材料和新工艺相较于传统园林工程的施工材料与技术具有众多优势,如可以提高施工的效率、提高使用寿命、节能环保以及创造更佳的视觉美感。

3.7 行业性的效益兼顾

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行业中不是孤立的存在,需采取多层面协作式的合作来实现公共权益平衡[29]。社会决策者需要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来规范设计行业的各方各面,引导健康的市场导向,并将公众参与落实到具体的相关项目中;行业协会通过积极协商和规范协调来推动行业竞争的有序进行;专业学会和教育机构除了更新研究理论、建全学科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术交流的必要活动之外,要更积极地投身实践;相关企业应当改变过去盲目求产值的方式,以长期发展眼光,依靠打造核心品牌和特色服务、产品取得市场竞争力;从业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现阶段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时代的转变对于风景园林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人民需求的大背景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发展、文化交融以及理论科学为行业未来提供了有力保障。处在其间的风景园林人应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其在生态、文化、功能上的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行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2] 金荷仙,汪辉,苗诗麒,等.1985—2014年《中国园林》载文统计分析与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10):37-50.

[3] 王丹丹,李雄.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2,28(4):29-32.

[4] 许克福.“大”的美学与设计师的责任[J].中国园林,2011,27(9):78.

[5] 王向荣.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土景观多样性[J].中国园林,2016,32(9):33-42.

[6] 刘京一,林箐,李娜亭.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8,25(1):14-20.

[7] 林箐,吴菲.风景园林实践的社会原理[J].中国园林,2014,30(1):34-41.

[8] 丹尼尔·J·纳德奈克,张振威.风景园林的未来[J].风景园林,2015,22(4):74-76.

[9] 刘滨谊.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J].中国园林,2017,33(1):7-12.

[10] 王星航.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1] 杨滨章.建设美丽中国与风景园林学的使命——关于风景园林学发展的政治学思考[J].中国园林,2018,34(10):61-64.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13] 张树林.生态文明建设与风景园林发展[J].北京园林,2014,30(2):3-5.

[14] 孟兆祯.人民呼唤绿水青山[J].中国园林,2015,31(12):32-34.

[15] 陈跃中.风景园林发展的当代性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9):46-51.

[16]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J].中国园林,2018,34(1):63-64.

[17] 刘滨谊.寻找中国的风景园林[J].中国园林,2014,30(5):23-27.

[18] 张蕾.对我国传统园林认同危机的再思考[J].中国园林,2006,22(9):60-63.

[19]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22(7):15-19.

[20] 杨锐.论“境”与“境其地”[J].中国园林,2014,30(6):5-11.

[21] 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27(5):18-19.

[22]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23] 朱建宁.解读“网.湿.园”[J].中国园林,2007,23(9):36-38.

[24] 陈永生.园林艺术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对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创作走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5,21(6):72-74.

[25] 陈星聚,张发勇.中国园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英语广场,2019(7):56-58.

[26] 赵宏宇,韩超,解文龙.生态蒙昧与生态智慧嬗变——长春市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演绎及实践解读[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6):59-65.

[27] 王向荣,WANG X Y.生态无需表达[J].风景园林,2018,25(1):4-5.

[28] 郭湧,胡洁,郑越,等.面向行业实践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体系研究:企业LIM平台构建[J].风景园林,2019,26(5):13-17.

[29] 秦东.当代风景园林设计转型[J].美术大观,2017(12):118-120.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文化自信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