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朗韵乡土情 弘扬传统文化魂
——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五线谱校本教材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20文|

岭南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五线谱教材传统

文|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南朗镇音乐学科中心教研组,组织全镇一线音乐教师共同开展了小学五线谱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尝试在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中汲取先进教法与现有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在课题组的专题学习研究和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快发现,由于地域文化迥异和音乐语境不同,国外音乐教学法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空有先进教法,无法融合实施,成为挡在前面的一座大山,如何让先进教法“落地”成为近两年来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

课题组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柯达伊教学法善于使用本民族民歌进行音乐启蒙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国民整体音乐素养,培育合格公民的目的。强调音乐母语语境,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符合我国各地、各民族保存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实际需要。南朗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底蕴深厚,文艺巨匠辈出,各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可融入五线谱校本教材的素材数不胜数,如不用以教化后辈,岂不辜负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璀璨的文化瑰宝?经课题组深入研究决定,尝试将国际音乐教学法进行“本土化”落地。基于我镇目前教学实际,融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五线谱校本教材的编撰,在五线谱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度体验,在音乐和文化的洗礼中渗透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理解,从而迈向文化自信。

一、融合传统文化,教材破土新生

图1

图2

经过课题组两年的摸索,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反复斟酌研磨,历时六次修订,五线谱校本教材(初阶版)终于进入排版印刷的程序。这本教材将五线谱初级教学内容与南朗本土文化相融合,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多彩南朗(崖口飘色)、水上人家(横门高堂歌)、乡情鼓舞(欢庆腰鼓舞)、祥瑞南龙(安定龙狮)、鸭粥飘香(说唱赏析与创编)、伟人故里(我们的孙中山与音乐家李海鹰)。每单元各有五个模块,分别是:音乐新天地(五线谱新知模块)、我是小歌手(歌曲教学模块)、音乐大挑战(课堂活动与练习模块)、朗韵乡土情(本土传统文化欣赏与拓展模块)、音乐小达人(课后练习与作业模块)。

各单元内容分布和编撰思路图,如图1。

值得一提的是,校本教材中所使用的歌曲,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单元教学内容,契合教学重难点将旋律形象化,以学生易于理解为前提,以童心童趣展开联想,并在学习单元内容进度时,可尝试自行视唱乐谱为目的进行原创的。例如: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四分音符、Mi、Sol与稳定拍,在歌曲的编创时以四分音符和Mi、Sol组合的旋律来模拟大象的步态,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边唱边模仿大象沉重而稳定的步伐,一拍一音稳稳地唱,既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又在唱歌活动中贯彻了稳定拍的概念。教材中所有歌曲的编写尽量降低视唱难度,让刚刚接触五线谱的孩子能在愉快的识谱唱歌实操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一起动手自制教具(节奏卡片和音符磁贴)实现简单的音符和节奏型的模型搭建,提供方法,给予学生改编的余地和施展创意的空间。朗韵乡土情这一模块为拓展与欣赏,呈现的是南朗本土传统艺术和人文资源,内容的出现顺序和呈现的方式经过深思熟虑,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欣赏”和“形式化的拓展”中,而是与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以赏促学,以拓展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表现力为目的,培养音乐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而这些能力的培植,正是文化理解萌芽的基础。

二、扎根本土文化,孕育艺术萌芽

校本教材各单元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主旨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主动求知。编撰思路对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与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之势,具体措施和教学设计片段如图2。

(一)第一单元设计思路

1.多彩南朗飘色舞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中山南朗的崖口飘色又称“秋千色”,飘逸灵动、飞扬出彩恰是其精髓所在,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是南朗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校本教材第一单元的拓展欣赏内容。

编者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讲述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飘色为何能飘在空中,并在观赏飘色巡游视频的过程中提取鼓点节奏进行模仿。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听辨音的高低,音的高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飘色的灵动为教学带来了灵感,把抽象的“高低”具象化呈现在教材中,编者在这一部分采用了一版高低错落的飘色图片,图片下标注相应音名,让学生在听辨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音的高低,同时欣赏到飘色的翩翩神韵。

2.教学设计片段:

①简介崖口飘色。

②欣赏飘色巡游的视频与图片。

③生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崖口“秋千色”的特点。)

④用高低的体态模仿飘色表演。

⑤结合体态的律动变化听辨音的高低。

⑥听辨(Mi)(Sol)两个音。

⑦模仿飘色的两个造型,用体态辅助演唱(Mi)(Sol)。

⑧师生小结。

3.课内课外多元互动

教学中的多元互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更体现在课后的线上、线下互动。学生课后在平台上完成线上拓展欣赏:南朗镇榄边小学(课题组成员黄凯琳老师编导)的原创舞蹈《飘色飘韵朗娃乐》并进行在线互动。线下的亲子与小组合作作业,则设计为和家人一起去看看崖口飘色,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搜集飘色的相关素材,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和表演。

(二)第二单元设计思路

1.水上人家把歌唱

南朗镇横门高堂歌于1999年被列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咸水歌合称中山民歌的双臂。高堂歌是我镇横门小学的艺术特色项目,通过当地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师生(课题组成员杨瑜婷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多年的潜心研究,在传承中保留下大量的手写歌谱,杨老师以电子版的形式将这些珍贵的乐谱保存下来,使之不至于在若干年后因此失传。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尝试将单一的民歌演唱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丰富了地方民俗文化内涵。高堂歌主要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六声徵调式。每四句为一小段构成的复乐段体,每段歌词由四句七律组成,第一、二、四句押韵。旋律特点是第一、三句落音在角(Mi音),二、四句落音在徵(Sol音)上。

编者在编写本单元内容时用了一个小巧思,在每一个环节小标题的句尾采用了高堂歌中最常用的衬词“啰”来装饰,潜移默化地融入高堂歌的歌词语境。例如:“一起来唱歌啰”、“大家来挑战啰”、“动动手,拍一拍啰”。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Mi)和(Sol)的演唱、识读和听辩,将在本单元结合高堂歌旋律特点进行音乐体验和复习巩固。

2.教学设计片段:

①高堂歌简介。

②欣赏高堂歌演唱视频。

③分别选取落音在角(Mi)和落音在徵(Sol)的乐句对比聆听。

④提取乐句中的落音进行模唱、听辩。

⑤完整听赏并选择喜欢的乐句模唱。

⑥师生互动演唱高堂歌。

⑦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演高堂歌。

(三)第三单元设计思路

1.乡情鼓舞动人心

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的战鼓,俗称“打腰鼓”。多年来,腰鼓舞在南朗的各个村落广泛流传,活跃在各种民间庆典活动上,表演形式与传统腰鼓舞一脉相承。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将欢庆腰鼓选编进校本教材第三单元,巧妙利用鼓点的强弱规律切入五线谱教学。通过“打腰鼓”这一妙趣横生的拓展活动,将前两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节奏型组合成一条自编“鼓谱”,借此来体验创编节奏的乐趣。

2.教学设计片段:

①欣赏南朗欢庆腰鼓舞表演视频。

②在音乐凳上模拍腰鼓节奏。

③选取一拍一下的鼓点片段,感受四二拍强弱规律。

④每小组分发一个腰鼓,练习规定节奏型。

⑤小组合作,用已学节奏型为腰鼓创编四个小节的“鼓谱”。

⑥小组展示,互评互促。

(四)第四单元设计思路

1.祥瑞南龙狮子吼

舞龙舞狮是中华优秀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以此来助兴,表演时伴有专门的锣鼓伴奏。其中,以广东的舞龙舞狮表演最为盛行,在各个市县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龙狮文化,南朗也不例外,不仅有自己的龙狮文化,还是南朗理工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每年都有大批的“南龙文化传承人”光荣地从理工走向社会各界,将“南龙人”的精神传扬开来。

附舞狮锣鼓谱片段,如图3。

以上片段中采用的节奏型不仅契合本单元的节奏教学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在情境中练习与合作表演的机会。在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中,学生得以在生生互动的锣鼓演奏配合下,初步感受多声部节奏合奏的魅力。

2.教学设计片段:

①欣赏南朗安定龙狮舞表演视频后,简介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

②引导学生模仿舞龙舞狮的表演动作和神态。

③试奏舞狮锣鼓谱。

④在生生互动游戏中强化节奏练习。

⑤合作表演(部分学生锣鼓伴奏,部分生学表演舞狮。)

图3

图4

⑥运用所学节奏创编一条锣鼓谱并与同伴合作表演。

⑦互评互促。

3.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不同地区都呈现出与本地风土人情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这种融合与创新,充分体现出各地人民群众独特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在音乐课堂上,通过以赏促学,学生得以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情韵,传统文化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五)第五单元设计思路

1.鸭粥飘香绕舌尖

“鸭粥”作为南朗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是本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课题组的“吃货”们在老字号粥铺找到了教材编写的灵感,融合本地方言从说唱的角度切入到音乐能力培养中去,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有了想法,我们说干就干,将说唱“潮文化”与南朗鸭粥“食文化”相结合,“跨界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中相互碰撞。学生从说唱体验和“为我最喜爱的家乡特色创编一段方言说唱”活动中提升识谱和创编能力,自然而然地亲近本土文化。

各单元出现的节奏型顺序如下表所示,如图3。

有了这些积累,进行阶段性的节奏组合练习,对于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单元切入充满乡音乡情的方言说唱练习,既能通过音乐母语语境达到教学目的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编说唱谱例,如图4。

仅用三种节奏型编写简短的说唱练习在教材中作为范例,难度不大,趣味十足,不仅朗朗上口,还充分激发了学生想要“超越范例”的创作欲望。

2.教学设计片段:

①通过互动游戏,复习梳理之前学习过的节奏型。

②创编歌词,引导学生在稳定拍的基础上自由说唱。

③指名展示与合作表演。

④出示谱例格式,进行改编和练习。

⑤小组合作,为自己喜爱的家乡特色创编一段方言说唱。

⑥小组展示,互评互促。

(六)第六单元设计思路

1.伟人故里朗韵情

孙中山先生是中山最亮眼的城市名片,先生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继往开来,努力奋斗。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祖籍中山南朗的作曲家李海鹰先生在孙中山先生的故居采风灵感涌现,创作了大型交响诗《我们的孙中山》,并将同名歌曲授权于孙中山先生的启蒙学校——南朗镇翠亨小学,用作校歌曲目。歌曲《我们的孙中山》逐渐成为了南朗镇音乐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符号。

在本单元章节内容中,编者并没有刻意的设计,而是建议结合歌曲听赏,与学生一起在动人的音乐中寻找历史和文化的起源,随着“五桂山下兰溪河畔,原野飘香宛若天堂……”歌声的响起,蜿蜒起伏的旋律在师生面前展开了一副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书写了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伟大精神。在南朗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也诞生了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馈家乡的爱国音乐家。如果一节音乐课、一首歌曲能吸引孩子们从中认识孙中山文化、热爱孙中山文化,那么我们音乐教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就十分值得了。

三、培植乡土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历史积淀,是璀璨的艺术瑰宝,更是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之魂。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仅是做好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艺术萌芽的珍贵土壤。

课题组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五线谱校本教材,融入我们的音乐课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滋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提升文化理解,点燃对故土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音乐,给孩子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鼓励他们学以致用,用音乐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根植于南朗这片热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他们以宽广的胸怀去品味身边的艺术精粹,以博爱的情怀去拥抱世界的多元文化。目标虽远,我们一直在路上,以梦为马,砥砺前行!

注释:

①本文中“朗韵”指的是——南朗情韵,也指南朗的本土文化及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五线谱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天然的五线谱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孩子们的五线谱
秋的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