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抗战石刻史痕

2020-05-19陆璎

文史春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桂林抗战广西

陆璎

广西桂林作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城,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如今,遍布于奇山秀水问的抗战石刻,既是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斗争的历史证物,又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物化形态。清代文人陈元龙曾在桂林说“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让我们走近那些散落湮没在都市、荒郊中能唤起记忆的石刻,细细品味在抗战石刻中蕴含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西南保障》象鼻山

在桂林城微象鼻山北侧山门上方,是著名抗日将领何宣题写的一块摩崖石刻《西南保障》,落款“湖南桃江何宣啸夫题”。

何宣(1891-1945),字啸夫,湖南桃江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35年应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邀,出任困民政府第十五军中将参谋长等职。当时的桂系集团提出“焦土抗战”口号。1935年何宣驻防桂林时期,他带领部队在象鼻山修建坚同的碉堡和运输暗道,亲自书写并请石工凿刻“西南保障”4个大字,以表达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1939年冬至1940年初,已调任第四十六军军长的何宣率军参加桂南会战,以“四峡坳阻击战”名垂青史。

吴迈(1885-1936),字良翰,江西余江人,熟悉各国律法,生性耿直,疾恶如仇,被中外报纸称为“火镖律师”。吴迈担任过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在祖国各地都留有爱国主题的诗句和书法道劲的石刻。1935年1月5日,旅居桂林的吴迈与朋友同游叠彩山,题写“丕振雄风”4个大字,刻于叠彩山风洞口。翌日吴迈与友人游览独秀峰,题“卓然独立天地间”于独秀峰山脚北面。

1月12日,吴迈来到阳朔,有感于阳朔秀美的山水,挥笔写下《题阳朔》一诗: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光岩》誓死抗战

桂林城往南30公里的草坪乡,紧靠漓江边的一小山,因状如古代冠帽,也叫“冠帽山”。山下有一奇巧幽深洞穴,当地百姓称之为“冠岩”。1937年春,刚刚经历“六一”事变与广东主政派达成一致抗战主张的李宗仁到家乡桂林,游览到此并题写“光岩”2字刻于岩洞口。题名“光岩”,除了因为依当地口音将“冠”读成“光”,想必也有“光复中华”的寓意。一年后,李宗仁率军取得台儿庶大捷,成为著名抗日将领。

林森(1868-1943),字子超,福建闽侯人,自1931年12月接替下野的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抗战期间经历“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代表国民政府对日本宣战等重大事件。1937年4月,林森自广东广州经湖南衡阳到广西视察,当时广西省政府已由南宁迁到桂林,当局在桂林以隆重的阅兵典礼迎接,表达广西军民誓死抗战的决心。视察期间,林森对位于桂林南郊的雁山园大加赞赏,特别题写“山明水秀”4字刻于园内桃源洞石壁上。同期,林森在游览月牙山时也为龙隐岩题下“龙隐”2字。

《振翮鸣皋》和《还我河山》

位于桂林城中的叠彩山,山问有一葫芦般中问狭小、南北两头宽大的岩洞,常年凉风习习,俗称“风洞”。1940年4月,林素园等在风洞南洞口内侧为爱国人士马相伯刻像作为永久纪念,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巾建筑师林乐义绘像、刘保虚刻石的《马相伯夫子像》,石像旁为林索园题刻的《马相伯夫子像赞》:“心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1937年11月,97岁高龄的爱国人士马相伯应李宗仁的诚挚邀请,从南京移居桂林,在风洞前风景如画的景风阁住了1年。马老是我困高等教育的拓荒者,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马老坚决拥护,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在上海成立全围各界救国联合会。1938年4月,桂林各界人士在乐群社为马老举行98岁寿辰的庆祝活动。同年冬,日本飞机对桂林进行无差别轰炸,出于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考虑,马老应于右任之请迁居昆明,途中病逝于越南谅山。林素同早年参加广州起义,1915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37年到桂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林索同精通文史,擅长书法,伏波山还珠洞石壁上苍劲浑厚、气势非凡的“还我河山”4个字就他的手笔。

出风洞南洞几向右拾级而上,来到位于仙鹤峰山腰的仙鹤洞,山洞东西对穿,高约14米,如长拱形大厅,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1637年曾到访于此,洞内石壁如今还留存古人题刻多件。抗战期间,这里成为天然的防空洞,一度作为广西省电讯局的驻地,如今仙鹤洞洞口还有2方抗战石刻。一是林素园的摩崖石刻《振翮鸣皋》。“翮”指鸟的翅膀,“振翮”意指鸟儿振翅高飞,“皋”指水边的高地。仙鹤洞所在的叠彩山正位于漓江边的高地,林素同在此题刻“振翮鸣皋”,表达他欲借此题字大声唤醒圉人振兴中华之意。另一是梁式恒的摩崖石刻《仙洞云深》,题款有“民纪廿六年秋卢沟桥事起,我国抗战时(式恒)适掌此邦电政,因将电报电话设备权移于此,所以利通讯,策安全也,事竣,爱勒四字藉留鸿爪,番禺梁式恒书并识”字样,印汪叠彩山仙鹤洞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军事地位。梁式恒当时是广西绥靖公署顾问、第四戰区司令部少将电信联络专员。

文化名人铁骨铮铮写桂林

1938年冬武汉、广州沦陷后,大批文化界人士聚居桂林,先后抵桂林的知名文化人有近百位,如郭沫若、巴金、夏衍、田汉、欧阳予倩、茅盾、柳亚子、胡愈之、范长江、端术蕻良、丰子恺、关山月等,其中茅盾和柳亚子都是香港沦陷后,于1942年初来到桂林,今在叠彩山还能看到他们的诗句。茅盾在桂林期问创作中篇小说《劫后拾遗》和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离开桂林前往重庆前还作了一首旧题诗《无题》。

柳亚子旅居桂林期间,除了诗词创作还投入南明史的研究。在桂林,柳亚子结识南明靖江王裔孙朱荫龙,1944年二人发起成立南明史料纂征礼,柳亚子任社长,如今看到的柳亚子《题画诗》即创作于这段时期:

貌取遗容奠酒樽,千秋灵爽荡精魂。

东皋旧里欣同郡,太岳高门重孝孙。

独秀峰峦犹有泪,始安城廓黯无言。

憐余未就南明史,输与宜兴画笔尊。

诗人朱荫龙1934年从北平民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桂林任教,日睹日本的入侵给祖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感而发写下不少诗篇,如《续独秀峰题壁三十首步原韵》,其中一首作于1944年,镌刻于独秀峰山脚北侧:

岭外曾闻别有天,宜居老杜想当然。

重城迢递来山雨,一柱苍茫起燧烟。

庖舍尽芦还怅望,朝廷虽小好盘旋。

嚣佗霸业今安在,蒿目南荒泪暗捐。

张友渔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政治学家,19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事业,曾任北平《世界日报》《时事新报》与香港《华商报》总主笔。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张友渔夫妇曾两次到桂林从事进步文化人的统战工作,主要任务是疏通各种关系,接待来桂的文化人士,如今镌刻于芦笛岩山道旁的诗作《无题》,即1942年初张友渔从香港抵达桂林时所作,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诗曰:

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英豪聚桂林。

协力同心纾国难,何暇载酒美景寻。

在桂林期间,张友渔著有《二十年来的日苏关系》《日本国力再估计》两本著作。

1938年底,刚由广州抵桂林的著名画家赖少其,遭遇侵华日军飞机对桂林的猛烈轰炸。1939年1月18日《广西日报》刊登赖少其满怀悲愤之情写下的文章《火中的木刻》,文章写道:“我直往桂南路走去,但路已给火烟所遮住,可是,抗战美展的布标却骄傲的仍然在那里招展……火是烧不完我们的,正像不能烧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样。”赖少其旅桂期间为桂林抗战美术运动作出突出贡献,创作出《抗战门神》等影响全围的优秀作品。20世纪80年代,他作诗《忆桂林大火》以纪念40年前的这段难忘经历:

独秀峰前凭栏杆,知否日机下铁蛋。

一城木屋成灰烬,漓江烟雨犹呜咽。

郑丙荧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步兵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灵川县长组织的县自卫队,领导家乡人民保家卫国,配合中共领导的游击队挫败侵华日军对灵川的“扫荡”。这一时期,他写下不少慷慨激昂的诗作,反映当年桂林抗日志士抵御日军入侵、保卫家乡的高昂斗志。桂林灵川海洋山石崖上,郑丙荧题并书:

是岁夏,中日战争已廿四月,余随副指挥官游击司令秦公廷柱麾下,军次此山。有感,遂成四绝:

十年戎马背乡关,素志未酬愧自还。

此日登临悲感慨,究将何以对名山?

壮气若山复若泉,长流贯海峻参天。

雄心数奋功无树,恨未歼仇作凯旋。

狼烟弥漫遍西东,锦绣河山血染红。

欲拯元元频拔剑,黄龙直捣乘长风。

宏涛汹浪淹山河,欲挽狂澜在殄倭。

几处沙场烽不息,男儿宜尽枕干戈。

匕星公园内普陀山东麓曾公岩洞口的石壁上,同样也有铁骨铮铮的诗句“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这是1939年张壮飞所题。据说张壮飞曾在桂林养伤期间写下此行诗句,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见汪了这段不可磨灭的抗战历史。

抗战期问,桂林文化城接纳来白沦陷区的许多院校。1937年11月,刚在南京柄霞山创办不久的汉民中学500多名师生在教育家任中敏的带领下,陆续西迁至桂林,此举受到广西各界热情的欢迎。1938年3月,广西当局在穿山附近划地50余亩为其兴建校舍,1941年又划地200亩扩大学校规模,建造校舍40余栋,学校千人大礼堂、图书馆、体育场俱全。1943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为“国立汉民中学”,成为当时桂林首屈一指的名校。

今天,穿山崖壁上《展山之师》石刻见证了教育界这段史话。摩崖石刻顶额为篆体“展山之师”4字,下书“一日为师,终身以之;山河带砺,先生遗恩”,楷书正文皆为教职员题名,有127人之多。汉民中学本为纪念胡汉民先生而创立,汉民字展山,作为胡汉民生前秘书,任中敏在此把“穿山”改为“展山”,以纪念这位民主革命家。

《胜地重光》和《北附郭乡》

七星公园内月牙山西麓的一方石刻记载抗战时期桂林佛教支援抗战,政府重新修缮古刹的一段盛事。石刻右侧竖刻隶书体“胜地重光”4字,有碑文同:

月牙山古刹,系桂林名胜之一。抗战军兴,广西省政府为安全保存物资,计曾征作机关暂停随喜至民国三十一年冬,曲江南华寺虚云法师应重庆法会启建道场之请,驾经桂林。李主任任潮、黄主席旭初、龙居士积之、孙委员少云及佛教会释道安会长等,议以古刹供驻,锡迁出原机关,并拨巨款修葺一新,任人游览,是诚胜地重光矣。命以由于法师之佛力加被诸君子之善缘,同口(编者注:“口”表示此处辨认不清)洵信言也不敏,亦尝参与其间,爰勒石以志盛事云尔。

署款为“民国三十二年元月长沙杨劲支撰书”,文中涉及人物有广西政界首领李济深、黄旭初,文人龙积之居士,僧人道安法师等,古刹翻新,高人云集,故有“胜地重光”之慨。

1940年1月1日广西省撤销桂林县建桂林市,首任市长陈恩元,八桂、白龙、义南、培风、东江、风北6个镇为城区,东附郭、西南附郭、太沙、柘术4个乡和由灵川县划出的三合乡,以及南桥、三民、五权、上下街四村(街)所归的北附郭乡为郊区,12个乡镇皆为桂林市管辖。如今月牙山南侧龙隐岩旁的石刻长廊内保存着一方石刻,碑刻无碑额,楷书碑文300余字,记述重建北附郭乡的经过,文末附有筹备委员会委员名单,近20人。此碑为研究抗战时期桂林政区建制珍贵的历史资料。

《桂湘金结》和《宪五路碑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中国的沿海港口,援战物资只能通过滇越、桂越两条交通线进入中国,为打通抗战物资运输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广西桂林经湖南靖县至贵州三穗的桂穗公路。1940年4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在桂林成立“桂穗公路工程处”,任罗英为处长兼总工程师,工程处先后征调桂穗公路沿线10余万民工,日夜奋战在400多公里深溪绝涧的崇山峻岭中,其中数千人因公殉职。为铭记历史,1941年3月,广西当局在桂穗公路距龙胜县城3公里金结村桥头立下《桂湘金结》碑。此碑为研究西南抗战交通史留下珍贵的资料,碑通高4米,正面为罗英书魏碑体“桂湘金结”4字,背面为他亲白题写的隶书碑文:

庚辰春,英奉令兴修桂穗公路,由桂林经湘境而達黔之三穗。桂段自桂林至宛田,于双十节已完成通车,而宛田至青龙界,路线所经,削壁悬崖,山峦重叠,深溪绝涧,水道纵横,乍燠倏寒,气候恶劣,蛮烟瘴雨,疾疫时行,道路既其险阻,工作又多折磨。乃于是年冬十二月,征调桂民工四万,招募湘石工二万,正式开工,越四月而全段打通。工程之速,实所仅见。金结河桥适位于斯段之中心,因就其原名,冠以桂湘两字,盖取两省黎庶协力合作,共襄厥工,有如金石契结之义,题碑其闻以示不忘。自今以后,两省间文化习尚之日益沟通,经济物资之日益发展,举凡有利于国利于民者,尤赖于桂湘人士之契结努力者矣。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西南的交通枢纽,随着外来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连接漓江两岸的桥修通后,市区道路日趋拥挤。为解决交通问题,当局决定在匕星岩所在的普陀山北面灵剑溪畔修筑一条新路。此举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沿路机关单位及广大市民纷纷捐款。巾于驻桂中央宪兵第五团出动300名官兵筑路,于是这条近2000米的新路得名“宪五路”,即今天灵剑路大部分路段。

如今灵剑路上留春岩东侧的山脚下,由桂林白鹏飞记、宾阳梁瀚嵩书的《宪五路碑记》清楚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抗战军兴,桂林实为西南交通枢纽,其人口由六万递增至四十万,漓江中正大桥落成后,东郊户口激增,尤以七星岩北面祝圣寺一带为盛。星罗棋布,鳞次栉比者,新筑也。然只知筑室,不知筑路,逮户口日众,交通乃大感困难矣!……耳闻小东江诸桥近为水毁,市民有议自行醵资兴建石桥,以代乡之木桥者矣。殆受宪五路之刺激而然欤?树军民合作之先声、立地方自治之模范,宪五路名将不朽矣!

碑下为另一方石刻《宪五路建筑委员会收到乐捐款项表》,刻有为修路捐款的部门、单位与人名及捐款数。

《宪五路碑记》的两位作者皆为广西民国风云人物。梁瀚嵩,字浩川,广西宾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讲武堂,曾任广西民网中将副总指挥。1940年秋,梁瀚嵩到桂林就职于李济深担任主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白鹏飞,著名的民主人士,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曾任广西大学校长、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值得一提的是,白鹏飞去世后,其墓地也位于普陀山北麓,离《宪五路碑记》摩崖碑刻仅一步之遥。

一校一馆

昔日宪五路沿路的房屋、庙宇在桂林保卫战期问大部分毁于战火,残留的路段如今改称“灵剑路”;而离它不远通往市区东郊的一条道路至今仍然沿用70年前的名称,这就是得名于东郊天圣山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建干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西当局急需创办一所培养基层抗日骨干的干部学校,民国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邀教育家杨东莼参与筹备。作为中共地下党员,杨东莼在办校过程中,得到南方地区共产党的主要领导机关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有力支持。1939年1月,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宣布成立,黄旭初任校长,杨东莼任教育长,全面主持校务。从1939年3月2日开学到1940年12月31日,共开办4期,学校培训下部1400多人,培养村街长4000人,两年来共编撰教材38种,出版丛书12种。当年学校开凿的水井现今依然保存完好,井边还有黄旭初题写的“天圣泉”3个字。

1943年欧阳予倩主持修建坐落于桂西路(现解放西路)上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这座被誉为“中困戏剧史上的第一座伟大建筑”的剧场,分楼座、地座,有观众席600余个,1944年2月竣工之时,在此举办震动全国、影响海外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即西南剧展)。不幸的是,同年秋,日军侵入桂林,艺术馆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几经修缮,仍保持原貌,红砖砌成的外墙上镶嵌着黄旭初题写的奠基纪念石刻,“广西省立艺术馆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吉日奠基”字样清晰可辨。

李济深之《秦堤》和李任仁的诗

叠彩山下的中共桂林市直属机关委员会大院,曾经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的旧址,1940年9月,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从重庆到桂林上任后,一直在此办公直至湘桂大撤退。祖籍广西苍梧的李济深在桂林4年之中,积极推动桂林抗日救围运动,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全力保护共产党进步文化人。1944年秋,侵华日军逼近广西,李济深带头发起声势浩大的困旗献金大游行,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士气。兴安灵渠岸边的“秦堤”二字正是李济深题于这个时期,意在激励同胞万众一心,筑起坚强的堤坝,共同抵御侵略。

1944年秋,侵华日军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攻势中,连克长沙、衡阳,10月26日,日军沿湘桂线逼近广西首府桂林。10月29日,侵华日军与驻守桂林东郊的中国军队首次交火,战事惨烈残酷,2万中困军队迎战数倍于己的日军。II月10日,桂林沦陷,这场惨烈的桂林保卫战被敌军称为最令人胆寒的战役。桂林是我国在抗日战争中最后沦陷的一座省会城市。

1945年3月,爱困民主人士、教育家李任仁从桂林撤退到百色,痛惜落入敌手的故乡,以悲愤之情写下4首诗札,如今题刻于象鼻山水月洞内的涛句“炮响还珠咽漓水,熏风叠彩少人过”“何当再话陶卢日,百咏清明不厌多”等,除了描绘桂林保卫战期问的社会场景,更表达李任仁先生对家乡的一片赤减之情。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李任仁从百色回到桂林,即与万仲文、陈此生等人发起中围困民党民主促进会,该会为后来在香港成立的中围困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

义敢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

1944年底侵华日军攻陷广西省会桂林,并进犯桂林南边阳朔、永福、荔浦等县份,为保卫家乡,荔浦大塘镇义敢村成立30余人的抗日自卫队。据义敢村老前辈回忆,1945年的农历四月廿五,敌军300余人进犯义敢村,白卫队一边组织村民疏散,一边殊死抵抗,激战至下午弹尽无援才突围撤入山里。是役,敌军伤亡30多人,义敢自卫队黄森福、潘克信、潘现荣、刘兴记、潘培庆、黄玉标等6名勇士在掩护乡亲撤离中壮烈牺牲。

1948年6月1日,纪念牺牲烈士的纪念碑在义敢村口落成,民国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题字“壮节长昭”,民国广西省政府民政厅长张威遐题字“气壮河山”,荔浦县长张德乾和乡民代表主席潘克义题写碑文:

黄森福、潘克信、潘现荣、刘兴记、潘培庆、黄玉标烈士等,义敢村之自卫队也,夙以忠勇善战著称。

民国卅三年倭军寇省,连陷恭、平,情势危殆,县府西迁鸿头,寇旋推进,县城失守。一时敌骑纵横,县境仅余西北一隅,仍觉朝不保暮,义敢村自卫队及时奋起捍卫乡邦,南挫敌于苏结屯,卤获甚夥;东围敌于大勃屯,斩敌酋佐藤大尉及所部十余级。解茶香、两江等乡之围:援罗衣、结利等村之难。袭敌驻地、毁敌汽车,使敌不遑宁处,敌深患之。……是役也,敌亦伤亡三十余名,自是纵火焚村,夤夜遁去。敌慑于烈士等之英勇,嗣后遂不敢深入骚扰,西北一隅赖以安谧。烈士等丰功伟绩、义勇忠贞,可与日月同光、河山共壮矣。

如今,这罩成为爱圈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农历四月廿五,当地民众都会白发组织纪念活动。

《遇龙村抗战胜利碑》和《胜利铭》

位于阳朔县城西北白沙镇遇龙河上的遇龙桥建于明代永乐年问,为全部用料石错缝干砌而成的单拱石桥,是广西历史上的名桥。1944年11月,日军侵占阳朔,阳朔县政府撤往遇龙河南岸的金宝乡,遇龙桥成为敌我双方分界线,桥南天作寨的抗日自卫队与敌军在桥上发生数十次战斗,终于1945年7月下旬击毁敌军建在遇龙桥上的碉堡,收复家园。

1945年10月10日,当地民众在桥上立《遇龙村抗战胜利碑》,古桥与石碑组合成遇龙河畔一道独特的风景。

1945年7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三方面军击溃侵占桂林的日本军队,光复桂林城,在日本投降次日,国民革命軍第一三三师在师长陈亲民率领下,收复桂林北部的全州。

全州失陷前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的驻地,抗日英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率军远征缅甸牺牲,其灵柩运回国后正是在全州湘山寺举行困葬。陈亲民率部重回这片土地,百感交集写下一篇《胜利铭》以慰英雄在天之灵:

挥戈东指,猛虎驱羊,河山再见,日寇归降;笑口高张,热泪如狂,空前胜利,国威大扬。弱肉强食,发奋图强,殷鉴不远,悲惧为良;建国上紧,祸戒萧墙,披沥相勉,同胞勿忘。全沦逾年,余帅一三三师为前驱,乘克复百寿、桂林破竹之势,于本年八月十七日光之。兴狂所感,跋此以铭。

这方石刻刻于全州湘山寺的飞来石上,落款时问为1945年9月9日,这天正是南京举行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日子。

猜你喜欢

桂林抗战广西
桂林,美
桂林行
我们家的抗战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