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本“学的活动”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
2020-05-19赵洁
赵洁
如何设计“学的活动”,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怎样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载体,依然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问题。
语文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教什么”到“怎么教”,教学目标的实现,也都依赖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教(主导)的活动”到“学的活动”的转变,让课堂有了思维能力提升的趋向和不确定性:一节文本内容确定的课,引导学生通过“学的活动”透彻把握文本,这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共同支持下的理想的教学实践。
本文试以经典文本《想北平》的“学的活动”设计为例,阐释其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
先看《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后作分析。
一、课堂评价推进理解
师:昨天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黑塞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今天,通过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我请大家先向老舍表明你的价值。(生笑。)结合预习,请大家谈谈你对《想北平》的初步感受。或者说,文章有没有打动你?(及时通过几种问法,调动全体学生的兴味。)
生:第一遍读《想北平》,我觉得自己在和老舍面对面交谈,他的语言非常朴素真实,都是记录了一些生活小事,但却能够让你感受到他对北平的热爱。
师:我非常惊喜于你的这种表达方式。你以描述的方式谈阅读的感受,非常准确,很棒!我抓住你的关键词,一个是写了很多“小事”(板书),确切地讲,描述了很多细小的事物,二是你指出了他的语言朴素真实,“朴实”(板书)。(第一个评价,就给了这个学生特定的认同,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发言的冲动。)
生:我认为文章不仅写了北平,还写了巴黎和伦敦等,他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北京的独特之处。
师:你是一个好学生,思路清晰,点抓得很准,起码是考试型选手。(生笑。)(好一个“考试型选手”,以幽默话语肯定学生思路清晰。)
生:我发现老舍有些地方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的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比如标题。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我马上要讲到标题啊!我们一起来看“想北平”,“想”是什么意思?(一边赞扬学生,一边巧妙推进教学。)
生:他当时不在北平,“想”是想念、思念,还有爱的意思,不爱就不会思念。
生:還可以是“怀念”,因为远离了故土,他这时候在山东,身份是游子,游子思故乡嘛。
生:还可以是“向往”。想去而去不了。
师:很好,再请其他同学谈谈全文的阅读感受。(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继续找不同角度。)
生:我看老舍这篇文章的语言,感觉特别口语化。
师:很好,你抓住了他的语言特点。老舍的文章,语言特别有地方风味,即“京味儿”。
生:这篇《想北平》尽管语言平实,但是平实之中可见感情的真切热烈,引发人的共鸣。
师:情感平实却又热烈,这是老舍的高明之处。就像老师又严格又亲切。(生大笑。)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觉得必须要很端正严肃地去读,因为它蕴含着一种很深沉的爱!
师(严肃地):你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很不错的。同学们,我们都来感受一下,最后一段能否轻佻地或者很轻松写意地读?(此处评价,当可传神。)
生(试读。):不能,因为不端正态度去读,就感觉是一种对情感的不尊重。
师:是的,一起来感受一下(有感情地齐读。)——“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读是鉴赏,也是对学生的高度评价。)
二、研讨拓展深化分析
师:那么,老舍具体写到了北平的哪些内容呢?同学们,有没有到过北京的,你对北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两个问题,一个老舍的北平,一个大家印象中的北平,在碰撞中深化理解。)
生:我记忆中主要是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胡同里面都是小贩,八达岭长城巍峨但是人太多。
生:我小时候去过,印象主要是圆明园、颐和园、天坛和地坛,还有北京糖葫芦和烤鸭。(生笑。)
师:每个人对北平的印象都是不同的。林语堂就说:“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那么老舍和林语堂的认识一致吗?(生:不一致。)老舍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北平?通读全文之后,大家发现直接描写北平事物的是哪几段?(自然地过渡到文本的层次结构分析。)
生:第4-7段。
师:他笔下的《想北平》有没有写那些著名的景点?他的笔触,重点在哪些地方?
生:第6段描写了北京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说明他作为北京人,关注点和我们游客不一样。
师:找得很好,老舍写出了北平的日常生活,这是游客很难关注到的。看文章第1段,老舍生于斯,长于斯,一直到廿七,27岁才离开北平。那么,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最能打动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几句写得特别好,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很美。(内容分析也是必要的。)
师:是的,通过细节描写方式,老舍写出了对北平生活的真切记忆。我们一起把第6小节读一遍,感受一番。(生齐读。)
生:第4段,把北平和巴黎作对比。我认为有两个点,一个是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很个性化的特点,强化了北平给予老舍的亲切感和心灵安慰。第二个点,香片儿茶和咖啡、酒的对比,说明北平的生活“动中有静”,更温和,值得怀念。
师:思路清晰的理解。还可以就这一段的描写,具体说说。
生:最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在描写北平的城市布局和特色时,与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这四大“历史的都城”对比,尤其是与巴黎具体对比,很好地突出了北平的自然、疏朗与闲适。
生:带霜儿的玉李与美国橘子的对比,香片茶与咖啡、酒的对比,都突出了北平物产的特点,感觉作者的观察很细腻。
师:分析得很好。同样是写北平,郁达夫作为旅人,就带有一种“赏玩”的态度,在北平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训鸽的飞声。而老舍,越是寫得细腻细微,越能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北平日常生活的热爱。(主要手法的分析很透彻。)
生:这一段写了“老城墙”,让作者“心中完全安适”,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师:你真的非常敏感!对老舍而言,北京城西北角德胜门一带的老城墙,是他一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非常重要。老舍就在这里长大;文革期间老舍受到污辱、攻击,他不堪其辱,在老城墙外的太平湖边坐了一天又大半晚上,最后入湖投水自尽。我们来齐读一下这几句话,感受“老城墙”带给作者的心灵慰藉。(生温声齐读:“面向着——”)
生:我来说说第5段,写出了北平布局很匀调,处处有空儿,处处有美景。
师:概括全面。是的,这一段构造了一幅和谐的北平生活图。(继续内容分析。)梁思成1949年9月给当时的北平市长聂荣臻写信,极力建议完整保护北京古城,结果被否决,所以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老舍所描绘的这幅图景了,这是一个永远的遗憾。那么,有同学能够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方面,来理解作者为什么“想北平”吗?(开始拓展,紧挨着老舍的北平,悄悄地拓展。)
生:结合学习资料看,文章写于1936年,日本侵华的步伐加剧,老舍表面上是“想北平”,实质上是担忧时局安危。
师:也就是说,“想”,也有“担忧”(板书)的意思。
生:是的,担忧故乡沦陷,谁都会时时关注故乡。
师:对,老舍对北平有着深切的担忧,因为这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老舍1899年生于北平,家境贫寒,一岁半时父亲作为满族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阵亡,然后孤儿寡母艰辛存活,后来因为经济困难几次辍学,北平一直是他的家园。直到1922年,他为了谋生才举家迁往青岛,出任山东大学教职。直到写这篇文章前夕,因为山东大学在抗日态度上的妥协而愤然辞职,无奈地“靠稿费度日”。这其中,除了家园的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正义与良知。
生:我能理解老舍的选择,就像杜甫所写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样,所谓“艰难”,除了个人身世的艰难,怀才不遇或者志向难酬,还有国家时局的艰难。
师:的确如此。不到一年之后的1937年,日本就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危急,北平沦陷!热爱北平的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肯定更为强烈,就写出了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北平”。(拓展到主题方面,很自然)
三、结构把握凸显情感
师:理解了4-7段老舍对北平的具体思念,以及第8段的深情呼告;那现在还有一个难点,文章前3段有什么作用?这三段写的是什么呢?大家先把前三段齐声朗读一下。(生齐读。)(折回头来看前三段,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不过从结构把握的角度来看,值。)
生:这三段主要是抒发老舍对北平深厚的情感。
师:请找出抒写情感的相关句子,并作出具体分析。
生:第2段,“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把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比作对于“母亲的爱”。“母爱”最能引人共鸣,形象地体现了老舍对北平之爱的真切与深沉。
生:也是第2段,“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还有第3段,“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赐给的”。这些句子,都说明老舍和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情感。如果作者只是像旅游指南一样,叙述北平的名胜古迹,是无法表现这种深沉的爱的。
生:第3段,“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这是对比,别的地方再好,但“我”只爱北平,这就强化了对北平的爱。
生:……
师:第1段呢?
生:我来说。这一段老舍强调他所要写的是“我的北平”,娓娓道来,很亲切地引出下面的内容。
师:解读准确,这就叫做“闲话不闲”。大家的解读都很见功力,很见深度;而且,大都是结合一个角度详细解读,非常有研读的精神。(结构的功力,还需要师生继续推敲。)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把握作者情感的角度学习了《想北平》,期待大家课后继续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四、“学的活动”价值所在
从“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看,这节课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恰当的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对话,在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实现了有效整合,给予了学生多元的学习意趣和精神成长。比如,学生说:“第一遍读《想北平》,我觉得自己在和老舍面对面交谈……”老师立即评价说:“我非常惊喜于你的这种表达方式。你以描述的方式谈阅读的感受,非常准确,很棒!”这种准确、细致的评价,让学生格外自信、自豪,接下来说话的声音都大了不少。又如,学生说:“我发现老舍有些地方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的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比如标题。”老师马上评价她:“非常好,你怎么知道我马上要讲到标题啊!我们一起来看‘想北平,‘想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课堂引导,和对学生的高度认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非常欣喜于老师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整节课,教师的评价,都是积极引领,让学生融入课堂,更爱上交流——有哪一个学生不喜欢被老师肯定呢?
课堂主体部分,围绕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品味语言文句中的情感,带领学生分析不同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更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怀,让学生拾级而上,在积极拓展中把握《想北平》的核心学习价值。比如,把学生关于北平的已有经验和林语堂对北平的评价拿出来,和老舍的北平一对比,学生就非常容易地切入文本内容,理解了老舍的北平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特质。这一部分,教师也通过有关林语堂、郁达夫、“德胜门老城墙”和梁思成等内容的补充,每一次都厘清了学生的理解,推动了课堂的延伸,使课堂变成学生的思维充实、提升场域——好的教学问题,促使学习者通过教学、体验活动、讨论和反思,促成深度理解——这一阶段的师生对话,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课堂也旁逸斜出,通过文史知识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引发学生延伸学习的兴趣。比如对老舍家世的拓展,让学生知人论世,更能理解老舍对于北平的深情;这也引发了学生主动联系,把老舍的这种家国之感与杜甫的家国之感类比,实现了文章主题在更高层面的升华。
学生生活阅历较浅,想要深层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深入理解其“平淡”文句背后的深沉情感,殊为不易。因此,教师还注重诵读,几次让学生在“读”中“悟”,更通过教师的评价和问题引领,有效调度,力求激励学生在主动评点、主动解读中做到自身情感的“投射”和“代入”,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这节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巧妙设计“学的活动”,从导入、整体感知,到课堂主问题的研习及拓展延伸,再到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其间的过渡、时间分配都比较合理,教学容量较大,既对散文进行了深入解读,又打通了学生与作品的关联,让学生受到了感染和激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的一节课,看似平易,实则厚实、有效,可以称为是经典文本“学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典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教育思想的‘学的活动开发研究”(立项编号:YZ-b/2018/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