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机理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0-05-19王亚利
[摘 要]文章通过对社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机理研究和扶贫实践分析,认为社区教育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脱贫工作的重要推手。社区教育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宽扶贫渠道,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实施“志智双扶”,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风貌,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实现精准脱贫,防止返贫复贫。
[关键词]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脱贫攻坚;策略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1-0048-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开展了多次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目标的扶贫工作,在脱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贫困人口数量大大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这不仅使中国人民受益,对世界减贫也产生了积极的影響。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如何攻克贫困堡垒,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脱贫而不返贫复贫,其中教育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作为助力社区居民精准脱贫的第一现场和前沿阵地,在脱贫攻坚中起到先锋带头和基础保障作用,其扶贫的机理方法、模式路径、实践推动等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社区教育的功能及发展
社区教育是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社区教育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新的领域。30多年来,我国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1]。
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河南省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积极构建“地市社区大学、区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学习点”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2013年,河南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立,截止到2018年底,全省已有郑州、新乡、济源等十多个地市成立了“社区大学”(或挂牌“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有力抓手,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
济源市作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县),社区教育发展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依托济源社区大学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丰富社区教育专家库;依托济源广播电视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济源研发基地),开发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课程资源;建设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开通“济源全民终身学习网”,开展社区数字化学习,不断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以打造品牌社区教育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了贡献,实践并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社区教育与精准脱贫的耦合机理研究
社区教育作为“老百姓身边的教育”,它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与精准脱贫提倡的“以人为本”“治愚”“扶志扶智”等扶贫理念一致。发展社区教育让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与脱贫攻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有保障的基本目标一致。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逻辑耦合关系。
(一)社区教育与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一致
社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续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就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明确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部署了相关任务。
社区教育是老百姓身边的教育,面向所有社区居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早期教育、公民素养、人文艺术、技能培训、健身养生、生活休闲等内容的教育活动,被誉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职场人的“充电站”、新市民的“心灵家园”、老年生活的“新舞台”、社会治理的“助推器”[2]。
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它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区居民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社区教育作为“最接地气的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教育惠民的民生幸福工程,与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契合一致,也因此决定了它在新时期服务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
(二)社区教育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重点攻坚式扶贫、实施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扶贫四个阶段[4],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脱贫人群返贫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输血式”扶贫手段难以治愈贫困人口总体知识水平不高、谋生致富手段不足等“造血”功能障碍[5]。
精准扶贫,要求治贫方式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的家庭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扶贫有着丰富的内涵,强调扶贫过程要标本兼治,倡导通过培育贫困对象的内生性发展动能,赋予贫困对象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进而从根源上彻底治愈贫困“顽疾”[6]。
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接受良好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意识、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从而拔掉穷根、脱离贫困,以较高的质量生存,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因此,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关键,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方式。
社区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是对社区教育助力精准脱贫功能的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作为政府惠民工程,能够融政策和组织保障、人才、技术、文化等诸多优势转化为脱贫“利器”,扶弱、扶志、扶智、扶技,进一步促进公民道德水平提高,促进居民生存技能、生产能力的提高;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合作的基础上,让农民接受职业化、专业化的培训,授人以渔“拔穷根”,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实现自主脱贫,从而形成脱贫攻坚的独特战场。
(三)脱贫攻坚能有效助推社区教育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现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的资料数据显示: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6年累计脱贫8239万人,减贫幅度达到83%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8年底的1.7%。
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困难。一些地区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并未健全,中西部地区存在师资短缺、经费来源不足等问题。其次,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社区教育相关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容易造成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另外,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有关的法律,有的省市还没有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方面缺乏有效机制等。社区教育目前还不能满足社区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需要,还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7]。
脱贫攻坚体现着党的根本宗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民生改善,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今后的时期内,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和政府统筹管理能力的增强,我国社区教育法律体系将会不断健全,社区建设将不断完善,社区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其“扶弱扶智”与改善民生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会逐渐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三、社區教育助力精准脱贫的模式及效果探究
通过社区教育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有效的扶贫帮扶模式,是当今时代对社区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也是精准脱贫实践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河南省济源市柳峪沟村为例,该村是济源市为数不多的省级贫困村之一,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255户,总人口905人,截至2018年仍有未脱贫人口11户43人,贫困发生率为4.75%。
2015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电大社区大学驻村帮扶以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扶贫的特点和优势,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着力、精准扶贫,探索并实践了社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模式和途径。
(一)关心百姓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活环境
通过向社区、乡镇、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及其他局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修路,修建了一条10余公里的入村道路,同时进行村级道路硬化和田间道路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二是打井,近三年先后打深水井四眼,解决全村900多人的吃水问题;三是修建水坝,实施提灌工程,解决4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灌溉土地面积300亩;四是净化,开展“净化”工程,针对村里养殖污染严重的情况,开展污染清理、规范养殖行业的整治行动,进行污水处理改造,增建垃圾池,有效解决农村污染问题,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五是绿化,对村里进行整体绿化和墙体彩绘,种植桂花、木槿、大叶女贞等树木,绿化道路,利用农村的旧木料、磨盘、农具等,修建农村党建主题公园和游园。
通过深入帮扶,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吃水和灌溉等问题,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为柳峪沟脱贫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坚实保障。
(二)扶贫先扶志,重思想帮扶,引导创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柳峪沟村主要贫困原因:一是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地理偏僻,交通不便,存在着饮水困难灌溉困难,农民经济收入无保障;二是村民的思想观念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无支柱产业支撑,商品意识薄弱,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三是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无致富门路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农户经济薄弱、收入不理想的情况。
社区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农村社区“扶贫扶志”的环境,注重思想帮扶,改变传统送钱送物的方式,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在日常帮扶中,针对村里不同贫困人口的具体致贫原因,制订出个性化、针对性的扶贫方案,充分发挥他们致富的能动性,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途径。
其一,定期进行思想帮扶。注重对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其重塑信心,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拔掉穷根的决心。
其二,主动上门入户为社区成员宣传农村低保、五保、农村合作医疗等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和医疗卫生部门对接,为贫困户解决新农合缴费问题,帮助其解决医疗报销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针对因病致贫的人员,为其办理残疾证,申请国家对残疾人的“两项补贴”,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其三,引导贫困人员积极参加乡(镇)扶贫办组织的“雨露计划”培训和社区组织的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员系统学习养殖、种植等相关技术,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为早日脱贫奠定基础。
其四,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或创业致富脱贫,彻底摆脱穷帽子,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该村通过创业脱贫1户2人,2018年通过劳动就业脱贫6户28人。
“扶贫先扶志”,社区教育扶贫接地气、贴民心、达民意,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三)扶智扶技,提升素质,提高技能,增强脱贫致富本领
教育扶贫“治愚”“扶智”,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柳峪沟村贫困的根源,主要原因是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对村民的教育活动、技术培训不足等,以致一些村民缺乏技术和其他致富门路,这也是当前山区贫困的主要根源。
社区教育在扶智帮扶中,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扶贫实效。
一是在柳峪沟村扶贫的过程中,重视对村民的教育帮扶,支持鼓励村里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对辍学在家的孩子做思想工作并进行实际帮扶,确保每个贫困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提高教育文化水平,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是根据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精神,支持一些学有余力、有意愿接受继续教育的村民报读开放教育,实行学费减免优惠政策。开放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它在教育扶贫中具有报读门槛低、教学支持服务先进、教育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等优点,克服传统成人教育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方式固定和学习时间难以保证等困难,实施教育扶贫更自由和灵活,与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相契合,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是在帮扶中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平台、教育和技术优势,开展线上培训,采用“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将社区大学和电大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准推送到社区每户居民,从而实现精准帮扶,促进精准脱贫。
四是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组织学院教师和农牧局科技人员对村民进行现场专项知识和技术培训,送教下乡,送技入村,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如2018年,组织丹参种植知识讲座、核桃修剪、葡萄种植技术讲座,受益群众300多人。
五是定期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增长见识、增加本领。近些年来,社区多次组织村党员干部、贫困群众到陕西袁家村、美丽乡村东沟、花石村、君源有机农场等地参观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开展电商扶贫,促进经济发展
扶贫既要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增本领。在社区教育扶贫实践中,以稳定增加村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手段,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以整村推进为基础,统一规划,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产业配套、改革创新投入机制,提高产业效益。
1.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柳峪沟村结合自己沟域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水产、散养鸡等养殖;根据沟域土地无污染的天然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蔬菜制种等其他经济作物。2018年种植优质小麦100多亩,蔬菜制种20多亩,优质薄皮核桃由原来的10亩發展到100余亩,养猪户、养鸡户也大幅度增加。
2.成立柳峪沟农村经济合作社,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通过积极收购群众农副产品,带领带引导群众种植经济作物,2018年,合作社共为群众销售红薯粉、核桃、山鸡蛋等各类农产品30多万元;积极引导18户贫困户入股村级经济合作社,通过优先收购其农副产品和土地资金入股形式进行分红,提高贫困户收入,争强其造血机能。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既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又通过合作社销售增加了集体收入。
3.积极开展电商扶贫。利用学院互联网人才优势,对贫困人员进行电商知识技能培训,普及电子商务知识,鼓励有意愿的贫困家庭或个人通过电商创业,充分利用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等平台,引入“互联网+农产品”的模式,让柳峪沟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济源,走向社会。
(五)抓党建,固根基,重精神文化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
近年来,社区教育精准扶贫,在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坚持以党建促扶贫,抓党建改观念促活力,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党建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期间顺利完成两委换届工作,对新上任村干部进行多次培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注重自身建设,严格执行党建制度,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通过“党员带户、支部带村”结对帮扶,让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真心、爱心、用心、放心”来干好每一件事,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
重精神文化扶贫,抓帮扶改生活。坚持“双手推”,结合帮扶村实际,开展了“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精准扶贫,共奔小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系列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粽叶飘香迎端午、家风家训进万家”道德讲堂、“文化惠民 社区大学贺春送福”等系列活动。通过精神文化活动,歌唱新时代,弘扬新民风,助力文明乡村新气象,让贫困村群众共享精神文明创建成果,营造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教育引导群众把党的好政策与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结合起来,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四、结语
当前,国内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和政策机制。社区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扶贫模式,拓宽扶贫渠道,通过政府主导、教育发力、社区保障、发展产业、社会多方参与等模式形成扶贫合力,实施“志智双扶”,防止返贫复贫,是助力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彻底脱贫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Z].2016.
[2]周延军.办好“百姓身边的教育”(新论)[N].人民日报,2019-09-19(05).
[3]袁淑玉,陈拳.社区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11).
[4]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李素素,孙黎.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耦合机理与政策驱动[J].教育与职业,2018(15).
[6]陈柏林,杨乃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理分析与“造血”能力建构[J].职教论坛,2018(9).
[7]徐宝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8(9).
[作者简介]王亚利(1974-),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成教中心(电大)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人教育研究、社区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