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常发叶部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20-05-19朱贤东
朱贤东
摘要 对猕猴桃常发叶部病害——猕猴桃叶霉病、猕猴桃褪绿叶斑病及猕猴桃锈病的病原特性、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猕猴桃;叶部病害;病原;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2-00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2.004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Common Leaf Diseases in Kiwifruit
ZHU Xian-dong(Jinzhai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ervice Center,Jinzhai,Anhui 237300)
Abstract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infection cycle,epidemic law and harmful symptoms of kiwifruit cercospora leaf mold,kiwifruit chlorotic leaf spot and kiwifruit rust disease were describ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Kiwifruit;Leaf disease;Pathogen;Occurrence;Control
金寨獼猴桃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特产,历史悠久,据《金寨县志》记载,金寨野生猕猴桃迄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人工培育有30多年历史。作为猕猴桃原产地之一,金寨县有适合种植猕猴桃特色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金寨猕猴桃主要品种有红阳、海沃德、皖金等适生品种,果肉黄色或翠绿色,沿果心有紫红色呈放射状分布,细嫩多汁,肉质嫩,味甜酸适口,风味纯正。2014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金寨猕猴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着金寨猕猴桃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展,病虫害的侵袭也愈发严重,主打品种红阳猕猴桃是国内最易感病的猕猴桃品种之一。猕猴桃的叶部病害可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轻者病斑累累,影响生长,严重时能造成大量落叶,削弱树势。基于此,文中对猕猴桃叶霉病、猕猴桃褪绿叶斑病及猕猴桃锈病这3种猕猴桃常发叶部病害的病原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金寨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猕猴桃叶霉病
猕猴桃叶霉病别名猕猴桃果实霉斑病,在各个猕猴桃种植区均可发生。
1.1 病原
猕猴桃叶霉病的病原菌为尾孢霉菌(Cercospora sp.),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暗梗孢科尾孢菌属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于褐色子座上,分生孢子梗隔膜2~3个,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上部细稍弯曲,有4~9个隔膜。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多种果树。
1.2 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梗在病叶上越冬,也可在遗弃于园中或挂在树上的病果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叶、病果上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传播,从伤口、气孔入侵进行侵染。梅雨季节结束后(即6月底至7月初)开始发病,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才停止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
1.3 流行规律
猕猴桃叶霉病的发生情况与气候环境、寄主抗性、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相关。
1.3.1 气候环境 在菌源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病害的发生程度和流行状况主要决定于降水次数和空气湿度。日均气温在15℃以上时,相对湿度(RH)大于90%或日降水量10 mm以上,适于分生孢子形成,且每次降雨后,都是其分生孢子传播的高峰,病害会大发生。所以,猕猴桃叶霉病的发病程度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背阴、密闭不透风的果园发病严重,7—8月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
1.3.2 品种抗性 不同猕猴桃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中华猕猴桃抗病能力较强,而美味猕猴桃抗病能力较差,发病率较高,其中又以布鲁诺品种最易发病。
1.3.3 栽培管理 园内的病落叶、病果等病残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菌源积累、树势较弱、抗病力低下的发病重;及时修剪、清除病残叶的果园发病轻;管理粗放、不能及时浇水、施肥的果园发病严重;科学施肥、不偏施氮肥的果园,猕猴桃树长势好、抗病力强,发病较少。病害可由伤口侵入,减少虫害造成的伤口,可相应减少病害的发生。
1.4 危害症状
猕猴桃叶霉病在猕猴桃栽培区普遍发生,严重的地方发病率达50%以上,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果实受害后到软熟时无法食用。
1.4.1 果实 发病初期,果面上出现直径1~3 mm褐色小圆斑,边缘不明显,其上具明显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随着果实的膨大,病斑逐渐扩大下陷成5~10 mm圆形或长圆形的浅凹状。切开病果,病斑周围的果肉僵硬、色变淡。有2处以上病斑的果实,软熟时整个果实变质腐烂不能食用。果实一般不会因发病而落果,对产量影响不大。
1.4.2 叶片 叶片受害后初生为黄褐色,后转为褐色病斑,常有深褐色霉层,病健交界不明显。多个病斑连成一片时,叶片呈焦枯状,易脱落。
1.5 防治方法
猕猴桃叶霉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并在病原菌开始侵染前施药,按一定间隔期持续施到病原菌停止侵染为止,防病效果显著。
1.5.1 农业防治 ①将果园建在能排能灌的地块;②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③清扫地面落叶、落果,集中烧毁;④合理密植,科学修剪;⑤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枯枝,摘除病果;⑥采用果实套袋。
1.5.2 化学防治 在猕猴桃落叶后及春季发芽前,应全园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并加入200~300倍的五氯酚钠。在防治适期及时喷施50%腐霉利WP 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 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 800~1 0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
2 猕猴桃褪绿叶斑病
猕猴桃褪绿叶斑病,又名猕猴桃褪绿叶斑病毒病,属于病毒性病害,在各个猕猴桃种植区均可发生。
2.1 病原
病原为柑橘叶斑病毒(CLBV)。
2.2 流行规律
20~26℃持续2周左右即可发病。该病常以汁液传播,刺吸性口器、园艺工具和嫁接接穗均可引起该病蔓延。树势强健时不发病,结果太多、肥水管理跟不上引起树势衰弱时发病。
2.3 危害症状
症状为叶脉附近呈现不规则形褪绿斑,病部叶肉组织发育不良,局部变薄,颜色浅绿色,与正常组织形成厚薄不一的病斑,叶面不平或扭曲。
2.4 防治方法
猕猴桃褪绿叶斑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栽植无病毒苗,修剪时注意剪完病株后,进行工具消毒。病毒病一般是刺吸式病虫引起的,防治病毒的同时,要先防治虫害,并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化学药剂。
2.4.1 农业防治 ①种植无病毒苗木;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③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科学施肥,勿偏施氮肥。干旱时应灌水,雨季注意排水;④及时剪除病虫枝;⑤生长季初感染的病毒病有其局限性,及时发现,及时清除,或做上记号。
2.4.2 化学防治
①及时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危害。
②修剪完病株后用70%的酒精消毒修剪工具。
③喷施药剂。在发病前期、初期及时喷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 WP 1 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AS 200倍液,或2%宁南霉素AS 200~3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间隔10~15 d进行1次,连续3~4次。
3 猕猴桃锈病
猕猴桃锈病分布范围广泛,在各个猕猴桃种植区均有发生。
3.1 病原
猕猴桃锈病的病原菌为担子菌的单胞锈菌(Uromyces sp.)。在叶背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切片镜检为锈菌的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有刺,淡褐色,大小为(11.7~21.0) μm×(8.3~19.5) μm,壁厚1.9~2.3 μm。冬孢子褐色,平滑,亚球形至椭圆形,大小为(33.0~42.0) μm×(21.0~34.0) μm,顶部圆或平,顶壁厚5.5~8.5 μm,下部稍窄,壁厚2.5~2.7 μm。柄无色,长达60.0 μm左右。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多种植株。
3.2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翌春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叶片,产生芽管从叶面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在叶片中潜育几天后出现病斑,田间发病后,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并产出夏孢子,由夏孢子借风传播进行重复再侵染,直至秋后,条件不适,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
3.3 流行规律
猕猴桃锈病的发生情况与气候环境、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3.3.1 气候环境 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3~27℃,相对湿度95%以上。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有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该病。
3.3.2 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用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密,田边寄主杂草和晚熟,均能加重病害。
3.4 危害症状
猕猴桃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叶面生许多黄色至橙黄色、无明显边缘的小斑点,常相互连合。叶背可见散生的黄褐色至近黑色小点(夏孢子堆)。
3.5 防治方法
猕猴桃锈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修剪,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并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化学药剂,以达综合防治的目的。
3.5.1 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地建果园;②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科学施肥,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视墒情合理灌溉,清晨叶面不显潮湿需及时灌水,保证果园不缺水;雨季注意排水;③合理密植,科学修剪;④严格疏蕾疏果,注意叶果比(6~8)∶1,合理留果;产量控制在33 000~37 500 kg/hm2;⑤果园生草,选择三叶草、毛苕子等绿肥种植于行间;⑥树盘覆盖,未生草的果园可以用麦秸、麦糠、玉米秸秆等覆盖树盘,厚度10~15 cm,上压少量土;⑦生长期摘除病叶,清扫地面落叶,集中烧毁。
3.5.2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喷洒7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加15%三唑酮WP 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EC 4 000倍液加15%三唑酮WP 2 000倍液,隔10 d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WP 2 000~2 500倍液,或10%噁醚唑WG 2 500倍液,或12.5%烯唑醇WP 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EC 3 000倍液,或43%戊唑醇5 000倍液,喷雾时要均匀,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 蔡胡敏,包衍皎,林長绍,等. 猕猴桃果实霉斑病防治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5):28-30.
[2] 丁建,龚国淑,周洪波,等.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方绍正,徐祖明. 猕猴桃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2006(22):6060-6062.
责任编辑: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