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短视频:传统媒体转型之路径初窥
2020-05-19胡欣傅燕
胡欣 傅燕
摘要:传统媒体从大屏幕转战小屏幕的过程中,一种时政报道+短视频的方式开启了传统时政报道新路。优秀的时政短视频节目,必定具有信息量、新鲜度和认同感。要使传统媒体转型成功,就必须在深度、温度和趣味三个方面下手,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优质互联网产品。
关键词:守正创新;时政短视频;深度;温度;趣味
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浏览量呈现断崖式下滑,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广泛运用,传统媒体从大屏幕转战小屏幕,一直面临着自媒体的围追堵截,如何才能在新媒体发展当中求得一席之地?
2018年8月30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一场双边会见之后,新华社以《第1视点》栏目推出了竖屏时政微视频《习主席这样欢迎第一位客人》。这是中国新闻史上也是中国政治传播史上,第一次以竖屏短视频做中国主要领导人报道。从此以后,我国主要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开启了文字、图片等全媒体形态现场式采访报道的新格局。其实,这正是传统媒体在坚持守正基础上的一次重要创新,更是媒体融合时代一场具有破冰意义的探索。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形态下的新型内容传播方式。所谓短,是指这种视频一般都在5分钟以内,这也是由网络收视习惯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的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使用率为78.2%,相当于每3个中国人当中就有1个人青睐短视频。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资源在于时政报道,如何让这些独一无二的新闻资源变成鲜活的报道,打造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呢?时政+短视频的方式,或将成为传统媒体突围转型的关键所在。好的时政短视频作品,具备以下三大要素:
一是实用性强、有信息量。传统时政报道规范、传统,经年累月也给人以刻板的印象。但是当时政新闻遇上短视频,就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时政新闻中无法展现的细节、故事,往往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得到放大。
二是时效性强、有新鲜度。时间是新闻的第一落点,现代传播走过了及时、实时阶段,进入了属于新媒体传播的全时阶段。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有固定栏目和播出时间,与此时此刻发生的新闻随时随地了解有距离。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在《新闻联播》推出前,新华社和《央视“v”观》推出短视频节目,以音乐配画面的方式,优先于节目打了“提前亮”,取得了浏览量和口碑的双丰收。
三是接近性强、有认同感。无论是《初心》,还是《共产党员》,所有爆款时政短视频,用户观看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看到了自己”。或许是对一个场景、或许是某句话,让自己有所感触,引起了情感的共鸣,这样的短视频,相信用户一定会走心、走隋。
进入5G时代,短视频成为了用户新宠,面对抖音、快手、腾讯等巨头的布局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升级,许多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媒体的新媒体之路又看起来“命运多舛”。在经历了一夜爆红之后,优质的内容将成为成败的关键。
打造有深度的时政短视频节目。时政短视频节目要有深度,吸引人经得起推敲和耐人寻味,就必须抓住经典瞬间,突出细节和特色。去年母亲节期间,“学习强国”上推出了一个短视频,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老母亲在院子里散步……短短一天视频成为爆款。就是这一个细节,一帧画面,直击观众内心。一分钟的短视频,就能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之大义。
打造有温度的时政短视频节目。时政短视频,虽然是短视频形态结合时政新闻内容的再度创作,但是依然要将民生视角和民生情怀摆在首位,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短视频节目的创意策划、制作、审核等采编过程。通过短视频+政务的方式,开展可视化宣傳活动和政策解读,扩大传播影响范围。2019年两会期间,不少媒体推出了“全景体验式+现场评论式”报道,记者带您逛两会,记者转换身份视角走进两会的短视频节目,一下子就让“严肃、拘谨”的两会时政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起来,对受众的吸引力也是直线攀升。
打造有趣味的时政短视频节目。以往时政新闻收视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趣味性低。2015年,以严谨著称的新华社,创造出的就是兼具RAP风的魔性神曲——《十三五之歌》,这样的十三五新闻宣传比样式“正经”的传统报道形式收效可观。
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短视频成为了各家媒体“兵家必争之地”,在短视频技术、传播渠道日益成熟的今天,只有做强内容,做优品质才能赢得市场和青睐。只有回归内容,才能站稳短视频竞争领域,赢得媒体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