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后续问题研究

2020-05-19陈峡忠蒋洪杰

乡村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撑精准扶贫科技

陈峡忠 蒋洪杰

[摘 要] 科技是国之利器,能在精准扶贫后续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分析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进程中的科技力量,通过加快构建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科学构建贫困区域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和项目扶贫等举措发挥好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关键词] 精准扶贫;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7-13-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总目标[1]。

科技是国之利器,能在精准扶贫后续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开展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研究,对推动做好扶贫后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 精准扶贫后续工作面临的形势

针对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习近平于2013年11月在武陵山片区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在贵州省考察时进一步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为全面开展扶贫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全面完成扶贫攻坚决胜阶段的各项任务和巩固扶贫取得的成果,需要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后续工作面临的形势。

1.1 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由于初期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原因复杂等诸多原因,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短板”之一。从贫困现状看,已有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尚有5 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由于人口基数大,需要解决短期脱贫、长期稳固的问题。

1.2 脱贫减困工作更为艰难

从现实情况看,剩下的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而且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势必造成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

1.3 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带来新挑战

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同一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分化趋势明显,对缩小贫困地区与全国发展差距带来新挑战。最明显的表现是贫困地区县级财力薄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产业发展活力不强等现实难题,造成增收难度大,加之不断大幅增长的贫困标准,使许多贫困地区应对新挑战的难度加大。

1.4 部分地区返贫现象严重

现有贫困人口几乎都生活在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的地区,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往往会大面积发生返贫。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曾指出,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当中,有2/3属于返贫性质[2]。返贫尤其是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的存在,不仅摧毁了贫困人口和各级政府为消除贫困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且从精神上给返贫户带来了更大打击。总之,扶贫成果不稳固、脱贫与返贫紧密交叉是后续扶贫工作直面的挑战。

2 科技力量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高度重视科技力量,科学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1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对精准扶贫实现“精准管理”

扶贫必先识贫,精准扶贫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只有了解“扶持谁”,才能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在于“精准管理”,而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精准管理”的关键。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突出表现是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思想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和精准化管理。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定期识别贫困对象、及时更新贫困户信息,实现贫穷户精准识别,确保扶贫政策与扶贫对象始终精准对接,定期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可以准确分析不同人口贫困的根源,为其量身定做帮扶措施,真正做到“扶贫措施到户精準”;可以对项目资金从审批、划拨到使用进行全程管理,有效监控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专款专用、高效使用,真正做到“资金使用精准”;可以对帮扶人员数据库进行分析,选派技能、特长适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的人员,真正做到“因村派人精准”。

2.2 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注意到了科学的作用。他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指出:“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3]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科技可以提升贫困人员的素质,使贫困人员提升生产技能,扩大就业范围,拓展收入来源,提高收入水平。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新技术的采用可以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变革,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民有序在第三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4]。经过严格遴选、科学论证,在贫困地区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进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集中脱贫。例如,河南省科学院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袁店乡汉山村转化的生物质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年处理农作物秸秆3 000 t,项目投产后每年能生产炭1 000 t、气45万m3,年产值、利润分别超过300万元、40万元,使全村农户年均增收8 000余元。

2.3 用科学的评价支撑助推“脱贫成效精准”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评价是为管理服务的,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从评价的过程要素看,科学的评价不仅涉及如何获取信息、评价对象的属性是否可测,而且对复杂性事物存在效度、信度和实用性等问题。扶贫评价是一项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需要运用定量分析、系统分析、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并选择最优的方案,进而评价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以及贫困人口脱贫合理性、可靠性等,严格执行贫困退出和评估认定制度,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以确保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3 充分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后续工作中支撑作用的措施

科技具有精准扶贫功能[5]。要想实现2020年扶贫工作的总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在后续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3.1 加快构建精准扶贫信息系统

构建功能强大的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扶贫数据库,并实现政府部门与农業、工商、金融等部门数据库的对接与数据共享。以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为平台,一是要科学制定精准识别贫困的办法,建立群众信赖的、可信度高的、公平公正的识别机制;二是要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按照标准、程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确保“扶对人”;三是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分析贫困地区、贫困人员致贫或返贫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并实施差异化的扶贫政策,确保“施对策”“花对钱”;四是要加强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从立项到项目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避免以扶贫名义乱上项目和乱花钱;五是要加强对扶贫项目、帮扶人员的跟踪、评估和反馈,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扶贫方式、调整资源整合方式等,以保障扶贫工作整个过程的高效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六是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有效利用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数据,考核贫困户家庭收入类别、收入比例、收入来源、收入持续性状况等,以科学的考核支撑精准扶贫的整体质量效益。

3.2 构建贫困区域协同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我国的贫困区域主要集中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区域特点来看,这些地区往往是省市边界交汇之处,属于老少边区,普遍人均收入较低;处于国家设定的重点生态区范围,普遍存在生态系统脆弱、土地贫瘠、地质灾害高发、水土流失严重和水旱灾害频发等生态危机;多数位于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需要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协调、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的理念,既要建立区域间的政府协作机制,通过管理改革破除行政壁垒,保证市场要素正常流动,又要注重协调发展。工作重点是利用科技力量做好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坚决避免伴生矿及废弃物的浪费和污染,坚决避免各种地质和环境问题,坚决避免牺牲环境来实现发展。

3.3 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和项目扶贫

积极组织实施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扶贫行动计划,围绕贫困地区支柱产业和扶贫龙头企业的科技需求,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赴基层一线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指导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地区培训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本土技术带头人、农村致富能手等,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着力围绕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协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力量,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扶贫项目,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应用,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通过科技扶贫等产业发展脱贫措施,促进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系统建设

以“互联网+”助推扶贫变革,着力提升贫困人员获取、分析和利用各类信息的能力。贫困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数文化素质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弱,这些因素往往造成贫困人口难以及时把握市场经济给传统种植业带来的技术革命和市场营销方式的变化。在种植品种、方法和产品结构方面难以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在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形下,丰产不丰收成为常态,收入来源不稳定致使脱贫难度加大、返贫风险加剧。因此,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同时,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以省(市)信息管理部门为指导,以县信息中心为主体,由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委会成员组成的信息网络,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构建针对性的信息保障体系,及时、准确收集和发出市场需求、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及项目开发等关于扶贫开发的信息。

3.5 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的扶贫培训网络

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指导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贫困地区的乡村干部、企业主、贫困人员进行科技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提高贫困地区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重点围绕贫困地区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到村、到户、到人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对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劳务品牌培训等,有效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推动贫困人员逐步由依靠体力拼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智力技能的轨道上来。

3.6 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持体系

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大面积致贫、返贫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提高防御能力是防灾减灾的根本,而基于科技支撑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手段则是提高防御能力的关键。为此,要针对农业科技知识、灾害避险知识、意外伤害救助知识等,加强防灾减灾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要在自然灾害易发区域开展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的培训和防灾、减灾、抗灾方面的技术指导;要加强防灾减灾新技术的研究、普及和推广,并加强技术培训和资金保障等支持配套服务。

3.7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一批由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政策、资金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和运输配送体系,帮助对接大型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支持发展订单农业。通过率先做大做强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一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4 结语

在扶贫后续工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高度重视精准扶贫进程中的科技力量。要通过加快构建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科学构建贫困区域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和项目扶贫、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的扶贫培训网络、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持体系以及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万钢同志在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17(1):4-6.

[2]范小建.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EB/OL].(2011-03-07)[2020-02-16].http://www.gov.cn/gzdt/2011-03/07/content_1818628.htm.

[3]北京科学性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与科技企业家成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4]陶春.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N].学习时报,2012-04-16(007).

[5]李红松.共享发展理念下科技精准扶贫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112-117.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202400410042)。

作者简介:陈峡忠(1966—),男,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蒋洪杰(1969—),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

猜你喜欢

支撑精准扶贫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例谈数学习题课构建中的支撑与改进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