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机工程学的双语教学
2020-05-19陈亮贺战文
陈亮 贺战文
摘 要:人机工程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作为一门引进自国外的课程,人机工程学采用国际化的教育手段,即通过中外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让学生能了解国际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以及新的教育方式,本文探讨了人机工程学在双语教学实践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广泛开设于我国工科及艺术类专业中,用来研究和探讨人与机器的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新课程,为了做到与国际接轨,需要加强学科双语教学质量水平,因此我校将人机工程学课程设定为双语教学试点。双语教学作为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不但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也使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专业交流。
人机工程学课程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革新,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一)教材改革
目前,我国人机工程学教材的版本不少,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特色较少,有些只是知识侧重点上的差异,而教材的结构、叙述、插图例题等都类似,这种品种单调的情况满足不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各类型的工科院校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国内优秀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这样选择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中文教材上能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另一方面,结合外文原版教材,能较好的了解学科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情况,发现可以在自己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进行改进的地方。
(二)学生的外语水平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所选的教材,则不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双语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的专业英文词汇,如何顺利地让学生能接收和消化这些信息,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因此对于外文教材,我们并不是完全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而是老师通过筛选,将其中重要的,相对阅读难度不是很高的部分节选出来,单独印刷成册,然后发放给学生。在课程的某一章节部分,让学生提前对要讲的英文内容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讲解。这样的好处是能让学生提前吃透教材,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多种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中,教师是最直接、具体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因素。这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合理充分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用图片、多媒体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通过对比、问题、案例、调研、激励思考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人机工程学课程有自身的明显特点,它应用性与趣味性较强。将本课程讲活的关键是充分地“联系实际”。我们强调双语教学的关键目的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成功,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的不同而新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让学生机械的去学习一些外文专业词句。
联系实际还是潜移默化地增强学习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工程观点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在教学中能丰富地、生动地、恰如其分地联系实际,教师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从工程设计、日常生产生活及科研中收集有关实例,并从教学的角度加以提炼,是很有意义的。除此以外,再结合外文教材中所提及到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与国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可取之处,拓宽学生的视野。
(1)英美教材总的基本特点是,强调人体测量、人的安全防护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注意加强基本理论,扩大知识面;也重视应用技能的训练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英美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教材在选材和讲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教材风格不同和讲法多样,对教师的教学很有参考价值。
(2)同時,英美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于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还没有完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是不利的。有些内容偏少或甚至没有,如“心理健康”“噪音防护”等内容,在各教材中差别很大。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补全。
(四)总结
人机工程学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创建工科基础教育国际化氛围,还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建立了重要的训练和学习阵地。本文对人机工程学课程实行双语授课该如何选取外文教材、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授课模式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希望能通过学习外国的优秀做法达到促进我们国内人机工程学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志国.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I.现代大学教育,2005(2):107-109.
[2]赵声萍.国家特色专业课程安全人机工程双语教学之探索|」.化工高等教育,2010(1):63-66.
[3]Dul.J. and Weerdmeester,B.A.(2008)Ergonomics for Beginners:A Quick Reference Guide. CRC Press, Boca Rator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亮(1979-)男 汉 湖北武汉人,硕士,毕业院校:武汉理工大学,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单位: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二作者:贺战文(1979-)男 汉 陕西咸阳人,博士,毕业院校:燕山大学,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工业设计,单位: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