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建设
2020-05-19许光洪
许光洪
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于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陆海新通道开通以来运行总体良好,到2019年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580班,公路班车累计开行2177班,重庆至河内的国际铁路联运累计开行126班,经济高效快速便捷稳定等优势逐步显现。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重慶的国际物流中心功能不完善,对外通行能力与物流大进大出需要不匹配,物流市场主体“散、小、弱”问题突出,标准化国际多式联运和管理规则发展较缓,数据信息和资金融通平台尚未建立,以及西部各省区市的共建机制亟待完善。
国家出台实施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要求:充分发挥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对此,重庆理应把建设好、运行好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扩大开放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以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运行为重点,以提高通行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突破口,组织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开放型经济,形成服务通道沿线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口岸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人才中心和规制中心服务,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
优化干支联动的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加快铁路、公路和港口建设,开通货运专线,着力多式联运,构建完善的交通走廊。国际物流通道干支联动应有效链接西向的中欧班列(渝新欧)和东向的长江黄金水道,衔接整个新亚欧大陆桥和出海通道,畅通铁海、江海联运。国内物流通道干支联动主要用长江水运把东线主通道打造为大宗物资往来通道,发展金属矿产、煤炭、油品、粮食、大豆等大宗商品物流。区域通道干支联动以重庆主城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市的多式联运综合体构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
创新陆海新通道物流组织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加强物流运输组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降低运输价格。大力开行货物班列,推行大宗货物中长期协议运输,开行东中西线到出海口的直达铁路班列和公路班列,以及至中南半岛的国际联运班列。联动洋浦港和北部湾港,开行至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港口的“天天班”、直达或中转航线。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和质量,大力发展冷链运输等特色物流。加快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提高物流装卸和通关效率。
推动陆海新通道通关便利化。发挥自贸区和保税港区的优势,扩大口岸开放权限,深化通关改革,保障通道畅行无阻,提高口岸运营服务水平。推动“单一窗口”与口岸监管通关流程优化融合,并向口岸监管前置和后续管理环节延伸。深化国际通关协作,完善与通道沿线各国海关、检验检疫、标准认证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合作共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口岸。加强沿线各口岸间一体化协调联动,科学设置生鲜农特产品查验场所,实行进出口商品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广“关铁通”国内段转关应用,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适应多式联运特点,实施安全智能锁,探索隐性监管、顺势监管、精准监管等。
建设陆海新通道大数据中心。基于5G商用提速和物联网技术成熟,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海关等部门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采取“1+N”即一个综合平台、多个分中心的构架,集成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市场主体、产业、消费、货运、物流、贸易等信息数据,并开展分析挖掘运用。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并追溯分析通道流通质量和效益,识别和判断通道运行过程中的瓶颈和关键问题,保障通道安全运行。依靠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识别分析并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货物品类,加强对物流市场预测、客户分析、车货匹配、路径优化、车辆调度等智能决策应用,促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和智慧物流发展。
健全跨区域深度合作机制。本着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持续完善参与各方共建机制,构建物流集群,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促进沿线区域经济融合、日趋一体化。其中,区域合作目标机制应围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建设来安排,动力机制要强调利益的分享与补偿,市场机制要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协调机制则开展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支持、货源组织、产业发展、通关便利、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等。进一步,运营中心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科技保障等,提升沿线协同发展水平,打造中国同东南亚以及西部区域合作的新典范。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