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正在努力答题, 渴望答出一个好成绩”

2020-05-19唐余方许幼飞龙宣辰

当代党员 2020年6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生态圈成果

唐余方 许幼飞 龙宣辰

特邀嘉宾: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杨永齐

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田维波

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王放

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陈盛兴

CQDK:在建设创新生态圈之前,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得如何?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做得怎样?

杨永齐:近年来,重庆大学在体制机制、政策办法上围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作出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通过构建“1+5”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既能突破国际重大前沿理论基础难题,又能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点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通过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重大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等,初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通过修订和完善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为高校成果转化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办法的积极推动下,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科研方面的成果不少,但我的一个感受是就地转化的成果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外地企业主動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另外,重大的创新创业基础很好,平台也多,但之前都是分散的,在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和推动下,有望朝着有组织、有支撑、有规格的方向合力发展。

陈盛兴:就重庆文理学院而言,近几年,学院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沃土,目前已有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区级众创空间。

在创新创业这条路上,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在创新成果转化阶段有所限制。高校研发周期较长,但从研发成功到失效的周期却特别短,拿我们学校研发的柔性触摸屏来说,研发成功后确实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市场销路好的新产品,但是你一做出来,别人特别是企业也跟着做出来,并能马上实现生产转化,而我们还得通过多次校企合作洽谈的方式,才能实现转化,等转化成功时已经不具备优势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面,我校一直做得比较好,比如学校名誉校长涂铭旌院士跑遍了永川所有企业,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CQDK:在创新生态圈建设之初,其发展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杨永齐: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建设,是由沙坪坝区政府牵头、区科技局主要负责、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组织、多部门参与共建的。生态圈的建设内容是经过我们几方反复商讨确定的,我们结合校区空间布局,结合沙区产业发展情况和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实际发展现状,确定以双创引领、区校协同、多圈融合、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在重庆大学A、B、C、D4个校区周边,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端智库、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并重点打造高端智库、双创孵化、国际合作、设计创意、生命健康、人工智能6个创新圈层。

陈盛兴:经过多方论证,永川区政府和重庆文理学院联动,一起研究方案,最后确定了充分发挥重庆文理学院及周边研发机构的创新优势,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两个产业。

王放: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在建设之初,主要是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和学校学科优势,立足于前沿交叉创新、文化创新创业两个领域,建设前沿交叉研究生态圈和文化双创生态圈。

前沿交叉研究生态圈立足于我校应用数学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围绕信息科学、经济金融、智能交通、先进制造、生物医学等行业与数学的交叉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数学科学问题,大幅提升数学支撑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文化双创生态圈立足于新媒体传播、文化创新创意等领域,融合了创业孵化、共享办公、生活消费、社交空间等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推动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配套耦合,打造一个文创内容生产+科教企业创新孵化+时尚创意产业集聚的生态、智慧型创业基地。

CQDK:目前,重庆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仍处于推进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校面临过或者正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哪些?

田维波:主要困难有缺乏专项支持政策,特别是建设经费迟迟不到位;政府和学校形成合力较难,特别是对创新生态圈目标认识不一致;科技管理制度不够落地,特别是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尚未完全到位。

陈盛兴:一是配套政策不到位,目前都是学校垫资搞建设;二是在引进高端企业、研发团队方面,因为限于场地、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引不进来,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学校的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同永川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程度不够,没有同地方经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各级政府在创业政策出台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个部门都在做创新创业,而且都有自己的政策,有时会出现政策“打架”的状况;五是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特别是在融资贷款、免息免税、奖励政策等方面门槛较高,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王放:缺乏专业化的科技转化服务团队,特别是在专利信息服务、专利转让中介服务、质押融资服务等领域还需要加快建设和发展。目前急缺的是具有招揽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能力的猎头团队,使生态圈很难用市场运作手段来支撑其建设。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入驻生态圈的企业或团队只专注于技术研发,无法获取技术需求、竞争对手和市场动态的准确信息和适时信息,前期面临重复研发风险,后期面临成果侵权风险。

CQDK:开始建设创新生态圈以后,您有没有感受到学校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区域的产业发展等发生变化?

田维波:我目前的感觉是,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有较大提高,比较注重与企业的联合创新,科研的工作重点逐步向产业发展需求转变。由于建设工作正在推进之中,科研与产业的互动机制还不够,目前还看不出区域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变化。

陈盛兴:在创新生态圈建设以后有几个变化:一是整个园区生机盎然,外观建设得比较好,内部也不错,比如一站式服务、路演厅,所有的公共服务全部跟上,而且学校免费提供场地;二是促进了教师、学生团队等入驻园区,把研发成果变成产品,而且教师创业也带动了学生团队创业的热情,加强与学校科研平台和优势学科的合作,让创意变成作品、作品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真正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生态圈成果
重庆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工大成果
Who Is The Master?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精益管理五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重庆大学建筑材料学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