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初解读

2020-05-19李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要素建构高中语文

李倩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操作,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而言,显得应试功能不强而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当然,既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矫正纯粹应试教育的力量,那面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的时候,也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标指向进行深度的解读。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概念的理论解析

“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文化;二是传承;三是理解。通常情况下,“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在语文教学的语境之下,从国别差异的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国家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而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中,文化常常是指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具有主动承接的意味,其指向文化的延续。这个延续又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承载体的延续,比如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熟记一些经典名篇、名句,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二是文化作用的发挥,比如说学生所记忆的知识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加以运用,又比如说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在很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谦让品质,实际上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无形传承,也就是说,文化传承不只是被动地接纳、积累以符号为代表的知识,更是指文化浸入血脉,真正成为影响人的言行的内在力量。至于“理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理解首先是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即读懂文化符号的含义。其后是对传统文化延续过程中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的深层理解,即能够超越文化符号的表面意义,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原来的文化符号含义中去,以丰富原来的含义,形成自己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传承”与“理解”的顺序问题,曾经有人提出“理解”应当置于“传承”之前,其实在笔者看来,计较这个顺序意义不大,因为传承与理解其实是互相交织、螺旋上升的过程,传承中有理解,理解中进一步传承,这才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因素的合理理解。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途径探究

在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不能令人滿意,原因是教师还未让学生从对文化经典的单纯记忆中摆脱出来,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还未关注文化认知与接受的特点,实现内容取向、学习方式、吸纳态度等转向,无法让学生打通文化与现实、真实的内心世界等的关系。这里固然有应试的原因,其实也与教师的教学取向有关系。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之下,教师应当瞄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需要,真正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寻找能够支撑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地的元素,这样才能促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多版本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在超越了应试需要的教学指向之下,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去发掘本文的价值,可以发现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拓展,可以用问题来驱动。列举如下。

问题一:通读全文,你觉得烛之武退秦师彰显了我国文化中的什么传统?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基于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困惑而提出的。有学生觉得奇怪:为什么看似尖锐的两国交兵,最后竟凭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不合常理,是不是左丘明杜撰的?实际上,化解学生的这一疑问,还真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于是笔者提出了上述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解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晋、秦围郑的原因,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是出师之“名”——中国古代打仗强调“师出有名”,实际上延续到今天仍然如此,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笔者在这里给学生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狼和小羊》的寓言,二是当下的“贸易战”,让学生知道美国打压华为的“理由”,与狼吃小羊的理由一样的性质。而即使是兵临城下,只要是没有发生热战,那外交就能够发挥作用,这就是文中烛之武的作用。所谓外交,无非是利弊的陈述、利益的得失,于是烛之武夜见秦伯,就是在陈述利弊、得失,而这在本质上与战争是一样的。如果能够不以战争的方式获得利益,那战争是不会发生的。晋秦围郑看的是眼前利益,烛之武陈述的是长远利益,秦伯听“说”而“与郑人盟”,从逻辑上来看,这样的方式化解战争是没有问题的。纵观历史,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个认识,再去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解释,也基本上能够预测一些矛盾冲突发展的方向,为矛盾化解寻找思路,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问题二:烛之武起初并不答应郑伯,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许之”?

很多学生都能从私怨的角度解答这个问题。“早不用子,急而求子”,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利益取向的文化。在课文分析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取向,对完全基于现实利益判断是非与为人处世的取向进行了批判。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倾向于认可学生的这一认识,是对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批判继承。而让学生可以形成一种超越利益取向的人际关系的建构,这是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发现,真正基于文本的角度并且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意义解构与建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可以有效发生的。

三、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谈核心素养培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最后一个陈述要素,对前面三个要素具有一定的概括作用,而这与文化概念本身的丰富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为关键的一项素养。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只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本解读中有意地建立文化视角,都能够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教育。这个文化教育既可以是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汉语文化的直接理解,也可以是学生在对文本内容思考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的意义建构。事实证明,即使学生的思维再发散,学生的观点也总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脉络,这客观上说明传统文化的强大。而学生的思考结果越靠近文化脉络,教师也就愈加能够抓住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育的契机,这一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可能性也就越大。

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以为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某一个核心素养要素作为突破口,这样更容易实现四个要素的整体联动,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落地。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研究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就带领学生研究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思考其背后的动机,然后将不同角色所处的情境与整个事件背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发现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语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就指向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于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也就鲜活了起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要素建构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