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2020-05-19朱晓露

中国信息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联体联体医疗

朱晓露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医联体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它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优化各个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是医联体建设的“催化剂”,但目前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难点。本文浅要分析了“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打造信息化的医联体平台以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医联体”信息建设计划,但是在平台的建设、纳入标准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监管的制度并不完善,一方面忽视了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護,导致一些患者的信息被泄露,使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对医疗数据的应用程度不高,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会增加平台管理维护的费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尽管近几年,各个医联体单位逐渐增加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资金不充足、人才缺失以及平台建设的研究不深入。首先,资金方面的问题,只有一部分医联体单位的信息系统,与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医院相比,县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高,一些基层的医疗单位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大多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情况,进而导致不同的医联体单位在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差异明显。其次,在专业人才方面,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撑,然而在部分医联体单位中,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具备操作和管理医联体信息平台能力的人员不足,影响了“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最后,平台建设方面,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牵头单位的有效性不足,缺少规范的标准,各个单位之间的沟通并不多,医务工作者也无法借助医联体平台开展诊疗工作,导致各个医联体单位的医疗数据没有办法实现交换与共享。

二、“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对于“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来说,主要是对医疗信息和医疗质量进行建设,这就意味着需要建立健全医联体信息化的各项体系,一方面需要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通过平台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疗手段,患者的每个治疗方案、治疗流程都会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这样既能保障治疗的成功率,还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需要规范平台操作人员的行为,对患者的个人信息采取保密处理,确保患者的诊疗信息可以追溯,保障医疗的质量,这样每个医务人员的操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医务人员的操作质量,还能够有效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平台可对医疗事件的责任进行有效的界定,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平台管理的条例,对于所有进入平台的不同级别的访问设置权限,防止绝密信息被泄露,对于所有的访问记录要做好保存、管理,令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更具规范化。

(二)打造信息化的医联体平台

1.建设“医联体”信息的基础平台

在当前的背景形势下,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医联体”信息的基础平台,需要为区域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还需要建立电子病历,整理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有关信息,把医疗服务作为导向,建立健全医联体信息标准以及信息化规范,让医院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数据接口具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为医联体业务的改造与信息化建设系统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建设基础设施,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将各个医联体单位的平台有效连接在一起。

2.远程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

伴随AI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未来,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会更多地借助远程医疗,在满足各个医联体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医疗体系的建设需要覆盖社区的卫生中心,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一系列的远程医疗服务。比如:远程会诊,架起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生与基层医生沟通的桥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比如,基层医院将患者的床边数据、病历资料、影像数据等有关信息上传到区域会诊中心,上级医院能够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实时和管床医生联系,全程参与患者治疗全过程,最后得出会诊报告。另外,医生可以借助移动推车开展远程查房工作,书写查房记录,系统能够采集床位的监护数据,将其上传到会诊中心,实现专家共享、临床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等等,能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及性。各个医联体单位在实现医疗技术和专家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医务人员培养体系,提高医联体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

(三)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

1.影像中心

这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其他的医联体单位提供影像学接口,提供影像查询、影像处理以及其他的管理功能,确保核心医院可以远程阅片并加以诊断,最后各医联体单位能够打印诊断报告。该中心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诊断报告全托管模式、影像会诊模式以及报告审核托管模式。中心的服务器安置在中、大型医院中,为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提供端口,端口的接入可以自由选择,比方说,在采取诊断报告全托管模式时,需要把患者的片子储存在特定医院的影像中心里面,可以借助高速网络调取有关的信息。

2.病理诊断中心

病理诊断报告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采取远程会诊的方法从病理中心取得病理诊断,还有一个是借助病理切片的扫描仪,把病理切片转变成数字的格式,然后上传到病理中心,由医师出示具体的诊断报告。打造病理诊断中心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医联体的病理诊断能力,令病理诊断的流程更加规范,确保医疗数据的共享,提升诊断的效率,提升临床病理工作的质量。

3.检验中心

做到检验的自动化处理,支持智能化样本处理流水线系统,可以无缝连接并发挥流水线特有的自动化模块。二级以上医院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基层申请的外送检验线上出具检验报告。基层患者可以直接在社区医院查询、打印区内其他医疗机构的检验报告。

医联体内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坚持集约化原则,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实现区内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只需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做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即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诊断服务,既方便患者就医,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就医成本,又能够减少大医院的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实现数据共享

首先,区域医联体的各个成员需要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每隔一定的周期组织一次会议,相互交流建设信息平台的经验。其次,各个成员需要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责任,做好系统对接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医联体内部,需要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信息的平台,对患者的病历和健康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及时地更新数据并维护系统,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发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当中还存在着监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上述“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建立健全医联体信息标准以及信息化规范,将医联体内各单位的信息平台有效连接在一起,打通医联体内信息共享的“经络”,提升医联体的运行效率,,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医院

猜你喜欢

医联体联体医疗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医联体:“联体”更要“联心”
医联体,“联体"更要“联心"
中国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
浅析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对医院经济的影响
区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运行效果分析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