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禹光:与“泥土”相伴的陶艺人生
2020-05-19
揉拉拿捏间 传承先祖文化
段禹光专攻陶艺20余年,用泥土创作出无数件细腻精致、别具一格的作品。院里、屋内随意摆放的瓷器令人目不暇接,院里的个别瓷器看上去甚至带有瑕疵,但段禹光看向它们的眼神中却流露出浓浓的眷恋。“这些作品有些年头了,有些是残次品,一直不舍得扔掉就摆放到院子里了。”
1996年,段禹光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返回家乡,在临汾市县底镇庞杜村成立了红陶坊禹光陶艺工作室,开始了他从事陶艺创作与研究的生涯。“那个时候我其实还处于摸索阶段,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师发愁没地方建窑炉,我就提议可以在我家闲置的老院子里建,窑炉往院子里一‘蹲,感觉瞬间就来了,我跟陶艺之间的距离因为院子里的那座窑炉突然就拉近了。那之后老师又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展览,看得多、学得多了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陶艺了。”
那时候,段禹光每天都忙着制作陶器。“烧陶制品非常有讲究,从采泥、破碎到制坯、上釉、烧制再到出窑,一件成品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前功尽弃,烧坏、烧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只有一遍一遍地烧,才能逐渐掌握好火候,成功率也才能越来越高。”
泥火交融中 续写传奇绝技
提起院里、展览室里的许多残片,段禹光百感交集,“这些都是‘平阳窑的残片,有些是在当地的窑口捡的,有些是从老窑工手里收集的,还有些是从陶瓷收藏家那里收购的,可别小瞧这些残片,它们会跟人‘对话,比如它的釉色会告诉我们它所产生的年代、天气状况以及师傅的手艺……”
2017年8月12日,在红陶坊禹光陶艺工作室,一件凝聚20年心血、凭借全身绝技完成的平阳窑作品——《平阳往事》横空出世,段禹光激动万分。
经过烈火锤炼后的《平阳往事》闪着皮肤般的光泽,沟沟坎坎的肌理似巨人的脊梁和臂膀,蕴含着股股勃发的力量。如其悠悠的名字,体现出平阳窑的沧桑和艺术特色。
作品上端的碗状造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这是平阳窑中最典型的一种器型,叫直口斗笠碗。”段禹光介绍,“看这釉面,似有许多金属斑点,就像油滴在水面上,这就是平阳窑最具代表性的油滴釉。”
油滴釉烧成范围窄、配方要求高、成功率极低,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存世成品少之又少。段禹光说:“现在能看到平阳窑油滴釉的影子,就说明我多次的试验基本成功。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但离更好又近了一步。”
一次试验就是一次古今穿越之旅。为了又见平阳窑,47岁的段禹光20多年间穿越了上百次。
走访老窑工,查阅资料,不断试验、改进;一遍一遍地烧,烧炸了、烧坏了,重来。慢慢地,温度、火度的掌握离恰到好处不远了。段禹光掌握了烧制平阳窑的传世绝技。他用坚定的语气说:“又见平阳窑,指日可待。”
烈火锤炼间 苦钻古法技艺
陶,作为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享有盛名,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段禹光影响极深。段禹光自幼学习书法,后又专修中国绘画。他认为传承平阳窑是他应该坚守的责任。
没有金刚钻焉能揽瓷器活?段禹光的 “金刚钻”有一套——“红陶土,古法盘,釉料调制有秘方,‘火眼金睛把火候”。换言之,就是在制作平阳窑陶瓷的过程中的每一步,他都积累了“绝技”。
慧眼选得神奇土
作为平阳窑的代表,红陶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选土是先决步骤。平阳大地,汾水之滨,得天独厚的红陶土在几千年间为无数陶工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红陶,也成为这一方土地上的代表。
段禹光说:“红陶土含铁量比较大,烧出来有铁点,如果温度再高的话,整个像一个铸铁的作品,很有厚重感,有很原始的一种感觉。”
古法塑形含深意
段禹光总是用泥条盘筑法为作品塑形。“目前被许多陶工所采用的拉坯成型法做出的产品虽然规整、圆润,但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雷同且没有特质。采用泥条盘筑法做出的产品柔韧性、塑造性更强,看似随意,却饱含深意,有利于异形作品的创作和塑造,有利于把创作者的思想融入其中。”段禹光说。
配制釉料有秘方
釉料配制是烧制作品過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釉水的颜色、上釉的薄厚会直接影响釉色的呈现效果。每次试验,段禹光都大胆尝试,积累了丰富的配釉秘方和上釉经验。虽有机器可以完成,但追求个性化的段禹光坚持手工上釉。段禹光说:“我会根据作品的功能造型采取不同的施釉方法。上釉时,必须全神贯注、慎之又慎。”
“火眼金睛”把火候
每一件陶瓷作品,在不同的烧成气氛和窑炉中,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温度和火候是其中的关键。“平阳窑的核心技术就在于火候的把握,几摄氏度之内定成败。”段禹光说,“古代烧窑看火候主要靠眼力,现在用温度计,科技含量高了许多。尽管这样,还有经验和精准问题,这就是窑工的绝活所在。”什么作品、什么火候、温度多少,段禹光精准把控着烈焰背后的神奇变化。
世事纷扰中 坚守陶艺梦想
烧窑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但段禹光更愿意快乐相伴。有时候一盏香、一杯茶、一本书,就是一天。
这看似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最初的日子里并没有那么惬意,段禹光也曾彷徨过。
20年多来,段禹光封闭自己,只为专注。“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修养的过程。”其间,段禹光获得了硕士学位,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请成为平阳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有《溯源平阳窑》一书。
荣誉面前,段禹光坦陈:“艺术没有终点,一定不能止步不前。”“下一步,我打算尽快恢复平阳窑的陶瓷作品,要创新出彩,将古代艺术与现代思想相融合,打造出经典作品,这才是属于我们当地特色的艺术产品,也是我一直追寻的目标。”
常有朋友这样说,段禹光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古代文人,身在闹市,却志在山林;活在网络时代,却向往文人雅集。
起初的几年间,段禹光的《醉野》等作品曾获得过全国陶瓷设计与创新优秀奖等国内外奖项。但喧嚣之后,他感觉到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和潜心创作的迷茫。他说:“是往学术上靠呢,还是往商业靠?因为不做商业的话,你没有经济基础;老做商业的话,就会显得学术水平不够。”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一直在调整学术和商业的互补关系。但大多数时候,他向学术倾斜,在寂静的小山村里坚守着“恢复传承平阳窑”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扩建了工作室,建起了煤窑,引进了气窑,购进了练泥设备。“我希望有更多陶艺爱好者来到这里,触摸陶土的厚重、感受陶艺的魅力。”
“做陶艺就是修行,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烧制在其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瓷文化的传与承,需要认识、理解、共鸣和传播。”这样的见地促使段禹光疾行在传播的路上。
段禹光说:“好的陶艺作品,它必須得有自己的思想,就是艺术的审美思想,自始至终要把这个思想体现出来,它会感染你,把你带到它的世界里。”
段禹光在这个寂静的小山村里坚守着、改变着,但有一件事,他从没有放弃过,那就是对平阳窑的恢复和传承。在他看来,这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制陶人应有的责任。
“我坚持自己所走的陶艺之路,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陶艺人生,我将与无数优秀的平阳陶人一起,在这片古老的尧都大地上,锤炼土与火的艺术,传承一方圣地之上的灿烂文明,虽艰辛但俱往矣!”段禹光说。
传承人档案:
段禹光,1973年生于山西临汾,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传统陶瓷工艺)市级传承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1996年成立红陶坊陶艺工作室,从事平阳窑陶瓷技艺研究。
1999年作品《圣首》入选“99北京迎千禧陶艺邀请展”;2000年应邀参加“八千年齐鲁古陶之旅暨中国淄博国际陶艺发展论坛”,作品被淄博陶瓷博物馆收藏;2001年应邀参加“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作品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同年作品《醉野》荣获“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优秀奖”;2002年作品《燃情岁月》之二入选“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展”;2003年作品《心灵之树》入选“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评比展”;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日用陶瓷设计创新青年人才培养”;2017年所主持的平阳窑项目荣获“第四届创青春临汾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第四届创青春山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被临汾市总工会授予“平阳工匠”提名称号;2018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珐华彩设计创新青年人才培养”;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吉州窑陶瓷艺术人才培养”,同年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宏昌(清末),生卒不详,从事制瓷业。
第二代:王德才(民国),生于1923年,从事制瓷业。
第三代:王双锁(现代),生于1950年6月,从事制瓷业。
第四代:段禹光,生于1973年8月,从事平阳窑技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