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野中的宛梆演奏艺术
2020-05-19梁尚端
梁尚端
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市的地方戏,它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最初由陕西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结合南阳民间小调、乡音俚语逐渐演变而成。宛梆作为一个戏曲剧种,基本上保持着河南梆子的早期精华和原始形态,其唱腔优美、风格独特,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宛梆并沿用至今。
我20世纪60年代跟随师傅學艺吹唢呐,从事婚、丧、嫁、娶、庆典、树碑、寿诞、12岁生日的鼓吹和奏乐之事。有了一个家的归宿,稳定的生存空间后,自带徒弟创门市。在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中,我感到最受观众欢迎、影响最大的莫如南阳宛梆。
我在演奏宛梆时使用的乐器首先是高八度G调唢呐,模仿宛梆主弦,发出唧儿唝、唧儿唝的声音,使观众感受到这是“真大弦”的声音,先由叫板、大起板进入慢板,首先使听众进入宛梆这一独特的艺术境界,第一印象使之欲罢不能。其次是用长约3厘米、内径0.5厘米的竹筒,加上哨子边、铜管、冲子发音管,模仿、演奏黑头、花脸(净)角色的声腔,大有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感觉,像包公、张飞等。再次,用长约1.5厘米的筒管,就像笔帽一样,根据音孔的大小,长短截断上边的一部分,上边哨子,用手掌、指法、气流控制的手段演奏旦角,仿其声,由慢板、含腔、流水到花腔,尤其是抒情的花腔。每次演奏,听众都啧啧称赞,掌声四起:“再来一板!再来一板!”
南阳宛梆属于民间音乐范畴,主要靠听觉,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仿大弦要像(唧儿唝、唧儿唝),二是拉花腔(后腔)要真、清晰婉转,三是花脸(净)要粗犷豪放、要烈。没有这三个突出的特点,不会有受众之美感。另外,调式以C调、bB调最为合适,否则音色不逼真,直接影响演奏效果。当然,这与演奏主体者之功夫、悟性、技巧、偏爱、嗜好、欣赏、浸润都是分不开的,能成功地演奏一个剧种人物的唱腔,且具有逼真性,非三年五载不能做到。
新野县樊集乡已故放羊娃范义堂,是宛梆剧团花旦,香港《大公报》曾报道过他。孩提时代我就听大人们常说:放羊娃飘一腔,震动花陂、拐里、石羊岗。唱罢戏,卸了装,大姑娘成起又成帮,送袜底递衣裳。可见观众对宛梆的喜爱。
宛梆是我最喜欢的剧种之一,我已演奏宛梆40多年。民族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有生命力。其生存的空间和土壤就是民间、乡村、下里巴人。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我会继续将这一独特剧种演奏下去,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