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标准化现状与建议
2020-05-19张烨
张 烨
(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28)
1 概述
街巷分布在北京市城区和郊区,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街巷是连接次干道、支路与居民家门口的道路,是交通运输最后的末梢,所以其在构成上是四通八达,虽然小而散,但是多而密,能够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有着主干道、次干道等道路不能达到的作用[1]。街巷是一个多功能的带状城市生活空间,其中涉及到各类建筑、设施,而各类设施由不同的部门设置和管理,产权和管理权分属复杂,对街巷环境的管理水平体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城市管理提出了“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要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的要求。“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北京要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就看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2]还提出了“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管理系统日益复杂,城市运行管理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街巷环境问题增多,违建、拆墙打洞、架空线等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活品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建立精细治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环境治理更加精准全面,开展街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建立街巷长制,整治街巷环境,解决乱停车、主次干道架空线入地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精品街区胡同等和谐宜居示范区,从2017年起,本市启动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整治工作的开展对城市运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的城市管理模式面临创新压力,如何在街巷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留本身的多样性,同时解决环境问题。需要聚焦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急需建立系统完善的标准体系,指导街巷环境整治工作,现有街巷相关各类设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碎片化的分散在各类标准规范中,缺乏对标准的系统的归纳整理,街巷环境整治标准化建设相对落后,对于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指导作用有限。本文拟从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标准化现状出发,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为北京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准化支撑。
2 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概况
街巷空间一直以来缺少系统性的设计、设置和管理标准,相关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对各类设施的设置数量和位置较为随意,尤其在街巷路口人行道上,设置的设施数量多、种类杂,包括了市政箱体、标志标牌、各种杆体还有公共自行车停放等,各类设施布置密集、混乱,严重影响和妨碍到行人通行,路面无障碍设施设计水平不高,存在安全隐患,地面铺装存在破损等问题,建筑物外挂影响视线等,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受到制约。
北京市街巷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政策和资源的匹配差距不断扩大,市区街三级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关事权划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街巷人口过度集中、利益追求使得违章建设、开墙打洞等现象屡禁不绝[3]。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开墙打洞,私搭乱建问题突出。街巷中存在建筑物开墙打洞、私搭乱建问题,这些行为不仅会改变房屋结构及用途,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2)架空线路影响城市景观。架空线也称“城市蜘蛛网”,架空线将天空分割,天际线严重破坏、影响城市景观。而且存在线缆的垂落现象,带来安全隐患。
3)街巷停车位紧张,造成乱停车。街巷由于历史原因,宽度窄,兼顾人车通行,同时还有大量的私家车需要停放,造成了乱停车的现象。
根据街巷环境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提出了街巷“十无”,即“核心区内背街小巷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十规范”即,对街巷的建筑立面、建筑外挂、市政设施、交通设施、标识牌匾、公益宣传、城市家具、绿化景观、城市照明、架空线共十类环境建设要素进行规范管控。
3 街巷环境整治相关标准现状
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中涉及街巷各类设施的标准分散在各类专业标准规范中,在街巷环境整治过程中,如何整治、整治为何种效果,都需要查询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因此对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
1)确定街巷环境标准的原则:改善街巷的环境面貌、规范环境秩序,是指通过严格管控每条街巷、胡同的设计管理,整治“城市病”顽症,全面改善街巷环境面貌、规范环境秩序,让街巷成为舒适、宜居的公共空间。
2)确定街巷环境标准的方法:描述街巷环境标准在街巷环境整治活动中能否满足需求或者发挥作用的大小。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标准是否满足了标准制定的目的和用途,能否适应当前的街巷环境管理模式。
相关标准应包括对街巷空间内的建筑立面、建筑外挂、市政设施、交通设施、标识牌匾、公益宣传、城市家具、绿化景观、城市照明、架空线共十大类环境要素进行管控。
根据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中的需求,收集和整理现行有效街巷环境整治相关标准202项,涵盖国家标准83项,占比41.1%,行业标准58项,占比28.7%,北京市地标55项,占比27.2%,团体标准6项,占比3.0%。根据整治过程中涉及的各类设施及存在的问题,按照环境要素对标准进行分类,分为街巷环境基础标准、建筑立面标准、建筑外挂标准、市政设施标准、交通设施标准、标识牌匾标准、公益宣传标准、城市家具标准、绿化景观标准、城市照明标准、架空线标准。每类的标准情况见表1。
表1 街巷环境整治涉及标准结构表(项)
在团体标准方面,2019年东华大学主持编制的城市家具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填补我国城市家具行业系统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空白。《城市家具系统建设指南》《城市家具系统规划指南》《城市家具系统设计指南》《城市家具单体设计指南》《城市家具布点设计指南》《城市家具维护管养指南》共计6项标准构成了城市家具团体标准的系统。
4 标准化工作中存在问题
4.1 标准研究制定落后于环境整治工作需要
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工作流程较多,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评价等工作流程和建筑立面、建筑外挂、市政设施、交通设施、标识牌匾、公益宣传、城市家具、绿化景观、城市照明、架空线等方面,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需要相应标准的支撑和规范。但目前,相关部门对标准化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街巷环境整治领域标准的研制相对于整治工作开展是落后的,街巷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乏相应标准的支撑,如标识牌匾调整、建筑立面恢复等工作已经开展,但相应的标准缺乏或处于研究状态,不能为已开展的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和支撑。
4.2 缺乏标准体系指导
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全面的街巷环境整治标准体系,统筹指导北京市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协调指导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地方标准的制定。
4.3 地方标准数量不足、覆盖面不全
地方标准占总标准数量的27.2%,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占比,北京市街巷环境极具地方特色,对环境进行整治,需要通过地方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但是目前地方标准覆盖面不全,在建筑物立面和建筑物外挂方面缺乏地方标准,市政设施涉及内容多而杂,但是地方标准只有2项,城市家具标准方面目前只出台了团体标准,不能对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4.4 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存在困难
因街巷中各类设施的标准碎片化地分散在各类标准规范中,在执行过程中,对使用者和管理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些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5 标准化工作建议
5.1 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做好标准化工作,首先要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加强标准培训,促进相关部门、研究院所等工作人员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使其快速掌握街巷环境整治标准化基本知识,提高各级人员对标准指导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推动各项标准化工作高效运转。
5.2 梳理标准中街巷每类设施涉及的内容
标准作为执行和监督街巷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将分散在各类标准中的每类设施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工作人员查找应用,作为街巷整治工作中的依据,指导整治工作。
5.3 完善街巷环境整治标准体系
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标准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街巷环境整治标准化的实施水平。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快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标准体系的建设,合理规划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使相关标准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5.4 推进北京市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
北京市地方标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效补充,能够弥补北京市街巷环境整治工作的空白,在整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地方标准的数量及覆盖面均不足,需要加快急需标准研制实施,制修订一批与街巷环境整治工作密切相关的急需标准,满足需求。统筹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提高标准适用性,将实施效果良好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5.5 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
标准实施是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需要建立有效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开展街巷环境整治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工作,加强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
6 结语
街巷环境整治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但是目前在整治过程中发现缺乏相关标准依据,需要通过标准化手段进行规范,完善相关标准规范等内容,形成街巷环境整治标准体系,为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有利于提高街巷环境整治水平,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