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外静脉穿刺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2020-05-19李双韩雪琳艾贝芳杨玲何冬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3期
关键词:血块休克输液

李双,韩雪琳,艾贝芳,杨玲,何冬萍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028)

0 引言

急诊是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的科室,急诊护士必须全面掌握急救技能,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遇到小儿休克或妇产科大出血因周围血液循环衰竭导致静脉充盈度下降,弹性差造成静脉穿刺难度大。但患者又急需输血、输液进行抢救治疗。此时,如能熟练地掌握颈外静脉穿刺术则能较快地给病人开辟静脉通道,与时间赛跑。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减少医疗纠纷[1]。颈外静脉穿刺适用于长期输液而外周静脉不易穿刺者、抢救危重病人需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周围循环衰竭的病人、缺乏外周静脉通路的患者[2]。本研究主要探讨颈外静脉穿刺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针对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8 年7 月急诊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95 例,表现为有阴道大量流血,超过月经量、腹腔大量积液,收缩压低于90 mmHg,脉压差低于20 mmHg。患者具有皮肤苍白、神志淡漠、出冷汗、四肢发凉的临床表现。年龄为20-40 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颈外静脉穿刺技术50 例,对照组实施外周静脉穿刺技术45 例,操作者均为我科抢救室护士,均具有5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护师以上的职称。

1.2 操作方法

1.2.1 操作用物准备:消毒用品、止血带、胶布、选择18~22 号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无菌透明敷贴、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输液用品及输注液体。

1.2.2 观察组操作:选择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给患者做好解释与宣教工作,把准备好的操作用物推至病人旁,将输注液体排好气挂至于输液架上。选择左侧或右侧颈外静脉均可,将患者取头低位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肩下可垫一软枕,使颈外静脉暴露充盈,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范围为10 cm×10 cm,穿刺点为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 处,以外侧缘进针[3],操作者站立患者的头侧,常规消毒,左手食指或中指于锁骨上压迫颈外静脉,使其充盈,注意不能用力过大,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留置针行静脉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4],穿刺完成后按要求做好敷料固定,完成危重症患者的采血与开通静脉输液技能操作。

1.2.3 对照组操作:选择外周静脉进行穿刺。首选上肢静脉为穿刺部位,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的静脉。避开关节、疤痕有硬结的静脉。扎止血带的高度离穿刺点十公分,时间不超过2 min。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由内向外用力摩擦,环形消毒两次待干。消毒范围为8 cm×8 cm,绷紧皮肤,以15-30。角刺入静脉,穿刺成功后做好敷料固定,完成静脉采血及观察输液畅通的有效性。

2 结果

针对两组共95 例的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末梢循环功能障碍、血管处于塌陷状态导致四肢静脉穿刺困难。对比两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颈外静脉穿刺优于外周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能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5],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达到抢救的需求,令患者满意,见表1。

表1 两种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n,%)

3 护理体会

3.1 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在使用颈外静脉输液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及输液速度。因为颈外静脉管径较粗,输液速度过快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也应防止液体滴完造成空气栓塞。

3.2 留置静脉导管的护理及维护。静脉留置针72-96 h 更换一次,在每次使用静脉留置针开始输液时,应用生理盐水来确定导管在静脉内,如遇阻力或回抽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判断有无凝血块,无凝血块立即冲管,有凝血块应抽出后再冲管,若无法回抽,按堵管处理,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先使用脉冲式封管,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各个方向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加强冲洗效果。当推封管液至剩余0.5-1 cm 时,边推药边退针头,保证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边推药液边夹输液管,先夹输液夹,再退针头。

4 结论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主要针对休克和心跳骤停等危重患者抢救,及时迅速而准确地为患者建立好静脉通路,是抢救工作中重要部分,也是救治患者的根本保证[6]。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血流速度快。能保证用药的效率,在临床中达到良好的抢救效果[7-11]。

猜你喜欢

血块休克输液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干槽症可治
抢救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中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