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缘『苏州码子』

2020-05-19

苏州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数码苏州

周 晨

记得是在2016 年夏天,参加上海书展活动,其间去逛福州路,因为那里有家艺术书店。在书店里看到了新出版的《紫禁城》杂志,2016 年8 月号,设计端庄雅致,封面用的是艺术纸,内页版面设计考究。这一期刚好是关于苏州的内容,专题是“工巧推苏郡——苏作工艺与宫廷”,里面的文章谈到了吴文化、苏作、江南织造、江南工匠、苏州画家、玉雕、苏绣、核雕、明式家具等等,一手资料的图片印制特别精美,眼前一亮。随手买下,作为资料学习收藏。

回家翻阅这期杂志,文章大都为故宫专家或文博学者所撰,除这些大块文章之外,杂志中穿插了一些历史知识点作为阅读链接。有一处,提到了一个陌生的词“苏州码子”,作为苏州人,且从事出版工作二十年了,编辑设计过很多苏州历史文化的书籍,“苏州码子”第一次听到。阅读链接写道:“苏州码子,又名草码、番仔码、商码,产生于中国苏州。公文、契约、账目、官帖、私钞、当票上都会用到苏州码子,就连近代北洋军阀的军队中,右领章上是阿拉伯数字与罗马数字组合的部队编码,左领章上就是苏州码子编写的人员编码。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尔能见。阿拉伯数字从0 到10,在苏州码子中记作:〇、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

这些奇怪的数码符号,引起了我的关注。原来,苏州码子是中国古老的数字系统,与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并列。苏州码子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它比汉语数目字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为简便易行,故能长时间在民间流行。广泛使用在日杂店、五金店、裁缝铺、中药铺、钱庄、银号、餐饮等场所,肉铺称为“肉码”,菜场称为“菜码”,药材店称为“药码”,服装行业称为“衣码”。我国古代用竹筹记数,并且运用竹筹来做加、减、乘、除等计算工作。苏州码子作为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在八百多年前就已经使用,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北宋司马光的《潜虚》一卷就用“〤”代表四。古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在《杨辉算法》中所用数码字是从算筹演化而来的,算筹记数法几经演变,至明代成为完整统一的一种数码。明代中期以后,苏州工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苏州码子因流行于当时繁华的苏州而得名。

中国汉字的小写数码: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国汉字的大写数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苏州码子”则是用下列方式表示:“1”就写一个竖“〡”,“2”就是两个竖“〢”,“3”就是三个竖“〣”,“4”用交叉“〤”,“5”写法为“〥”,“6”一短竖加一横“〦”,“7”一短竖加两横“〧”,“8”一短竖加三横〨,“9”写法为“〩”,类似反文旁,此外,零还是〇。连在一起就是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〇。还有几个特例:“廿”代表二十,“卅”代表三十,“卌”代表四十。古时人们计数要用算盘,“苏州码子”一横上面加一短竖就好像是算盘上档拨下的一个子,用来表示为五,所以〦是六,〧是七,〨是八。1、2、3 的写法有横竖两种,〡、〢、〣与一二三,比如记录123 元时,可用横竖结合方式〡二〣元,避免误读。苏州码子的记忆非常方便,〡 〢 〣很快就能记住,〦 〧〨 有规律,关键记住 〤 〥 〩 ,〇与阿拉伯数字相同。

据《中国通史》第八卷第五节《中国数码和零的符号》记载:“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记数的符号,但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用于记数和演算的数码。至唐代才开始用数码记数,宋元时期逐步得到完善,其使用也更加普遍。钱宝琮所著《中国数学史话》中写道:“公元前七世纪中,印度天文学说传入中国,印度的地位制数码也跟着进来。在唐朝太史监服务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他编的《开元占经》里,介绍过‘天竺算字法样’,包括印度的九个数码和表示空位的点‘·’。这九个数码的写法和中国字书法体制不同,所以人民没有去理会它,很快就失传了。”又道:“十六世纪末,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宣扬西洋笔算方法,印度阿拉伯数码再一次传入中国。……清朝末年,西洋人在中国沿海各地设立教会的中小学校。他们自编数学课本,重点介绍他们自己应用的数码,此后印度阿拉伯数码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起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印度阿拉伯数码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但苏州码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民国阶段,和大小写汉文数字、阿拉伯数字并存。

对于当代人来讲,苏州码子成了密码,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了,其实不然,苏州码子文化影响仍然存在。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有一集,故事背景是现代的伦敦,但剧情安排充满了东方味道,侦探夏洛克在追查凶杀案的现场,发现了神秘符号,神秘符号在博物馆的雕像上再次出现,继而层层调查,终于发现了古老的苏州码子,在涂鸦专家帮助下,黑莲帮走私活动的线索浮出水面……日本设计家松田行正在他的著作《零zerro:世界符号大全》一书中谈到,1906 年,为了提高中国的识字率,受汉语表音新文字改革之风影响,沈韶和在上海出版了《新编简字特别课本》发表了表音文字“数码文字”,韵母部分用的就是苏州码子,一位当代的日本设计师居然了解我国的这段历史,让我很诧异。汪曾祺《草巷口》一文,在回忆卖草情节时写道:“给我们家过秤的是一个本家叔叔抡元二叔。他用一杆很大的秤约了分量,用一张草纸记上‘苏州码子’。我是从抡元二叔的‘草纸账’上才认识苏州码子的。现在大家都用阿拉伯数字,认识苏州码子的已经不多了。”偶然观看新版的连续剧《林海雪原》,镜头一闪,在军人的领章上,也看到了苏州码子。

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我们还能找到苏州码子的踪迹。香港陆羽茶室的墙面上挂的菜单,用的就是苏州码子,既有实用价值,品读这些“密码”成了提供给客人的一道风景。香港尚文堂的张卓仁先生给我发来了他拍摄的照片,场景是香港的老师在教小朋友认知苏州码子,可见文化传承的纽带根深蒂固。旅居澳门多年的篆刻家陆康先生告诉我,在他的回忆里,在澳门的老药房里见过苏州码子。澳门著名摄影师陈显耀先生也给我发来了当地正在使用的账本。台湾的老一辈设计家王行恭先生,知道我在收集苏州码子的资料,从台湾给我发来了四张珍贵的历史资料:清末台湾小租户完税执照、民初闽侯(福州)台湾会馆支付收据、清末闽台私人往来账册、刘铭传台湾设省时期土地清丈缴赋丈单。台湾师大附中有一年高一历史期末考的试题,是关于宋代某商号如何运用苏州码子记账,主要考查学生对苏州码子的识别。在马来西亚的朋友也为我提供了苏州码子遗存的线索,可见苏州码子辐射的影响力。

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所著的《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一书中,记录了作者1982 年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一个材料,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苏州府吴江县周庄记录地主购买田地的账簿《世楷置产簿》中,作为田价记录的“7 折串钱二两”的“7”用的是苏州码子“〧”。经过多方查询,我在苏州博物馆的古籍图书馆见到了这份原件,共四册,记录了从顺治十六年(1659)到道光三年(1823)为止的597 件买卖,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乾隆二十六年“〧折串钱二两”,其他使用苏州码子的地方有几十处,最早的是雍正七年(1729),同样作为田价记录的“九八银八十五两五钱正”的“八”用的是苏州码子“〨”。在苏州档案馆,看到苏州鸿生火柴厂的老工资单,用的正是苏州码子。友人收藏了民国百代唱片“姑苏超等名角张五宝小姐《乔醋》”,盘面上唱片的编号左侧为阿拉伯数字“32830”,右侧为“〣二 〨〣〇”。我的母亲告诉我,60 年代初,她在苏州扇厂位于靠近察院场的景德路门市部,见过这种奇特的字符,标注在工艺品的包装上,父亲给我拿出了一把老扇骨,上面每一根扇骨上面按序标注了一至十四的苏州码子。为了寻访苏州码子的遗存,我专门到北京,去寻访京张铁路的青龙桥站,这个京郊的小站靠近居庸关,保存完好,还在使用,几块用苏州码子书写的计程碑被保护起来放在一个专区,完好地伫立在那里。

2016 年发现苏州码子之时,我刚好在着手设计《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就想创意运用苏州码子作为全书的页码,但心里没底,向藏书家韦力请教,他随手就拿出了一本带“码子”的线装书《天问天对解》,1917 年的印本,让我惊喜不已。之后我陆续得到几本带有“苏州码子”的旧书,研究发现这些码子在标注页码的位置,但不是页码功能,应该是刻工标注书页序列的记号。后来,在苏州的古籍收藏鉴定专家江澄波先生处,看到了将苏州码子作为目录数字顺序的古籍稿本。于是,下决心将苏州码子这一古老的数字系统用作《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页码,该书成为当代出版物中第一本运用苏州码子为页码的书,这些数码符号来自民间,借此书的出版可唤起大众对于中国古老数字文化的关注。2018 年6 月《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出版,很幸运地获得了包括“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在内的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一系列国内国际奖项,并在莱比锡、法兰克福等国际书展中亮相,引起各地读者朋友的兴趣。在国内,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举办的书展上,我也做了多次图书的分享活动。2019 年10 月,在河南安阳汉字大会的论坛上,谈这部获奖书籍、谈书中的苏州码子,吸引了同行乃至海外日本学者的关注。2019 年11 月在希腊雅典,该书还参加了由中国驻希腊大使馆主办的“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大展。

最近的三年多里,我从各种渠道收集苏州码子的资料信息,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有清代福建乡村的老地契,也有民国名家的信札。不知不觉陆陆续续,实物收藏已超过百件。通常认为苏州码子在民间广为流传,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未开轴子已查堂,码画苏州纸一张。看座报来浑不信,几多少票闹嚷嚷。”(自注:查堂画码名为苏州码。少票者,小儿听戏者也。)再比如江苏的盐城地区还将其与艄语组合使用,更增加了民间色彩。但看资料,苏州码子的流行范围远不止于民间,在《紫禁城》杂志里,就出现了宫廷里的图片资料,京张铁路遗存的计程碑也应属于官方用途。另外,我发现一批民国时期的电报稿,满版用的全部都是苏州码子,在1921 年吉林财政厅的公函上也出现了苏州码子。

那苏州码子除苏州以外,还在哪些地方传播呢?从苏州码子的别称也可见一二,比如“川码”“徽州码子”“湖州码子”,在长沙被称为“汉码”,新疆称为“西域码”。河北财经大学的曹琳、毕志夫、古建芹,依托中国发票博物馆的资料撰写了《解读苏州码:一种行将消失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关于苏州码子研究较为全面的一篇文章,文中指出:“除了青海、西藏地区暂未发现外,国内其他地区无论江南江北还是塞外西域,无论通都大邑还是偏远小镇,所有发票上都能看到苏州码的使用。”从我手头收集的实物,按地域分布涉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山西、河北、吉林、辽宁等等省份,远至内蒙古包头。苏州码子在港澳台地区还没有消失殆尽,台湾作为高中的历史试题,香港苏州码子的认知从娃娃学起。在日本长崎,发现了一批华商泰益号的文书资料,泰益号创办于1901 年,是一家国际贸易商号,主要经营陆海产和杂货,泰益号使用竖式账本,账本使用的数字有大写汉文数字、小写汉文数字及苏州码子三种。在1984 年出版的《韩国会计史研究》()中,11 例原账“写真”,都是中文,小写用苏州码子。我想,周边国家及有华人生活的地区或许还能发现,苏州码子的传播俨然是一条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纽带,可以凝聚文化影响力。从现有资料看,苏州码子的流行与传播是苏州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正如故宫专家吴伟先生在《苏韵流芳——苏作、苏州与吴文化》一文中指出:“在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普及前,苏州码子是民间最为通用的数字符号,客观上推动了明清以来商贸的广泛流通,即使今天仍有地区在沿用,它是明清苏州经济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见证。”但目前而言,了解苏州码子的人还不多,史料挖掘也有困难,苏州码子是苏州文化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2018 年江苏书展期间,苏州电视台记者曾向我采访《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书中的苏州码子,我说希望在苏州能局部地使用传播传承苏州码子,并且苏州码子也可以成为当代苏州文创的选项。比如我们的老字号饭店、面馆里的菜单可以恢复使用,比如山塘街平江路的门牌号码也可以恢复苏州码子,苏州地区的车牌也可以尝试增加苏州码子的元素。对于创意设计,其空间更大,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刘钊老师,是字体设计及教学专家,她看到苏州码子的资料很感兴趣,有意与我合作推动苏州码子的字体设计。南京我的同行赵清,在去年双塔菜场的改造中,负责平面设计,他也受启发运用了苏州码子元素,这个菜场如今成了网红。

苏州码子如一坛陈酿的酒,封盖已经开启,正散发着馨香,吸引着我们去寻找……

猜你喜欢

数码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数码暗房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苏州一光
奇趣数码,总有一款你会想要
数码暗房
苏州十二忆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