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20-05-18

大众考古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丹尼考古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袁广阔 著

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

本书在结合作者主持和参与的考古发掘新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南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裴李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该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仰韶文化方面对彩陶及其承载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对龙山文化与早期国家起源特别是夏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新看法。

《罗布泊腹地的旅人:72天科考随记》

魏东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

本书以科考历程为主线,通过大量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作者在罗布泊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经历。其中不仅包括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及意义的描述,也包括对罗布泊地区自然风貌、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述和感悟。作者用影像的形式为读者带来亲历感,结合文字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然和人文交织的历史画卷。

《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岩画研究》

肖波 著

文物出版社,2020年8月

人面像岩画是指岩画中以人面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类型,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其中,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是人面像岩画分布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作画方式多样。作者以考古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方法对叶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岩画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和结论。

《丝路探险:1902—1914年德国考察队吐鲁番行记》

【德】卡恩?德雷尔 著,陈婷婷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8月

本书包含德国吐鲁番考察队过去不曾公开的珍贵照片,让我们得以知晓20世纪初的旅途艰辛、政局动荡和新疆民众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同经历了考古学家们的失望时刻以及成功的喜悦,便能更好地欣赏柏林洪堡论坛中重新展出的绝妙艺术品。

《李健民考古与文物论文集》

李健民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先生的总结性论文集。论文集分史前、夏商周、青铜兵器与玉石仪仗用具和社评四部分。论文集从不同时代以及专项议题全面阐述具有新视角的学术认知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积极看法,希冀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巫鸿 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2020年6月

本书是作者30年来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穷物理

深度非洲群体基因组信息帮助揭示人类迁移和健康状况

虽然非洲被视作现代人类的摇篮,但是非洲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只得到了非常有限的研究。在新一期《自然》中,Zané Lombard、Adebowale Adeyemo、Neil Hanchard及其来自非洲人类遗传与健康联合体(H3Africa Consortium)的同事展现了对50个民族语言群体的426名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了300多万个新的基因变体,其中大部分来自新采样组,而且还鉴定出62个之前未报道过的与病毒免疫、DNA修复、代谢相关的基因。此外,他们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观察到了复杂的血统混合模式,并且发现证据表明赞比亚可能是讲班图语群体向外扩张路线上的中间点。这些发现帮助我们增进了对于人类在非洲大陆迁移的理解,并且确定了基因流动和疾病反应是基因组水平上群体差异的有力驱动因素。(Nature自然科研微博)

丹尼索瓦人曾生活在青藏高原

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白石崖溶洞遗址考古新成果。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20世纪80年代,修行僧侣曾在洞内捡得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从而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经过近十年的发掘和研究,逐步揭露了白石崖溶洞遗址在古人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发掘工作显示,白石崖溶洞遗址保存有丰富的考古遗存,以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为主。石制品主要由采自洞前的河床砾石打制而成,打制方法以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为主,石制品类型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动物骨骼较为破碎,初步鉴定结果显示,上部地层以羚羊、狐狸、旱獭等中小型动物为主,而下部地层则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动物为主。多件动物骨骼有火烧、敲击和切割痕迹,包括食肉类动物骨骼。综合分析显示,古人类曾长期在白石崖溶洞遗址生活。针对白石崖溶洞遗址早年出土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古蛋白和铀系测年分析研究,确定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年代为距今至少16万年前,遗址已发掘地层形成于距今约19万—3万年间。体质人类学和古DNA分析揭示,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为丹尼索瓦人,遗址文化层土壤沉积物中保存有丹尼索瓦人DNA,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其中晚更新世的丹尼索瓦人与丹尼索瓦洞的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最紧密的遗传关系。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填补了东亚地区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古老人群具体种属鉴定的空白,为同期古老型人类化石的种属鉴定提供了关键对比材料,对厘清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和现代人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 (李瑞,中国文物信息网)

知文明

从新发现墓志铭看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地方政治

2017年在庞贝古城的斯塔比亚门外发现了公元1世纪下半叶的一座古罗马无名氏墓以及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不但铭记了墓主人诸多的慷慨捐献和善行义举,还揭示了庞贝城最后岁月里的若干重大事件与关键信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铭文释读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并透过该铭文探究罗马帝国初期庞贝殖民市的运作机制以及地方与中央两者之间的关系。(熊莹,《世界历史》2020年第4期)

天台山佛教圣地化的初期历史

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作为五百罗汉圣地的塑造,远早于中土山岳菩萨道场的构建。在中国传统东西神圣空间的对称格局下,借助道教“洞天福地—神仙治所”的理论,佛教中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实现了“东迁”与“南渡”,最终变成天台山五百罗汉。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中“远住东海”的“金台罗汉”就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他们也是《首罗比丘经》中得见月光童子出世的五百仙人。(王鹤琴,《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4期)

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

汉唐是奠定中华形象认同核心内涵和凝聚力的重要王朝,也是东亚古代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强的两个王朝。西汉王朝在开通西域过程中对国马资源谱系的完善构建,提高了汉代国家疆域管理的移动性能力,保障了汉王朝的幅员辽阔,奠定了“汉”国号的核心文化凝聚力。唐王朝踵继秦汉北朝而充分发挥了“胡苑之利”的地理资源与技术优势,促成恢宏壮阔的大唐气象,并持续影响了周边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扩大了汉文明儒家文化圈的世界影响力。“汉唐气象”的生成,是以成熟丰繁的中华古代文明积淀的深厚辐射力为基础的,而以国马资源演进为基础、以高度移动性为特征的国家管理能力的增强,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同时,汉唐国家形象的构建也往往以国之名马作为象征性标志,汉画像石中大量的西域天马谱系的汉马,表征着汉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认同;而以唐太宗的“昭陵六骏”等为代表的突厥马谱系的唐马形象,则书写了大唐王朝的雄浑气象。(尚永琪,《中國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北宋吕倩容疾病及其用药

蓝田吕氏家族墓园中,七号墓主人吕倩容死于足弱。墓葬出土的多件随葬器物内含有粉末状或块状残留物,经过对所有残余物进行采样,并采用多种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同时结合宋代医药文献,最终确定白釉圆瓷盒内包含物为一复方药物(复合药物),药物成分包括轻粉(Hg2Cl2)和钟乳,而轻粉这一人工合成药物是考古学上首次发现。(龚钰轩等,《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4期)

读天下

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召开

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11月13日在洛阳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机构建设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保护利用不够、多学科支撑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提高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的经验做法,部分文物工作任务重的省份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新华社)

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之际,10月31日,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川大学举行。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据介绍,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目标,是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世界一流考古文博学科。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项目、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四川大学的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张宸,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丹尼考古
UNDER THE SEA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乌龟丹尼
原谅那个保罗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短暂的友谊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