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它改变规则——伟大的787B
2020-05-18
我们在谈及伟大的时候,有一个充要条件可以遵循,它的存在有没有影响到世界的规则。
中国乒乓球队做到了。
奥尼尔、张伯伦、巴克利做到了。
Mazda 787B也做到了。
前面我们说到,Mazda在1961年的时候,从NSU公司手里拿到了转子发动机的技术。但当时的转子发动机更像是个beta版,虽然没可怜到还处于测试阶段,但要想将其直接商用量产还是有着许多技术难题的。
Mazda在这件事儿上也不含糊,立刻组成了47人的技术攻坚小组,山本健一任组长。还别小看这47人,起码从人数上是特别有讲究的。日本江户时代,有件千古流传的忠臣藏复仇事件,被改编成了各种影视作品,来龙去脉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忠臣藏”或“赤穗四十七勇士”,总之就是47个人在要啥没啥,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最后成功(干掉仇敌,为主家复仇)的事件。
吐个槽,47人虽然成功了,但其中46个最后都切腹自尽了,真难到预示了787B最后被禁赛,一语成谶?
6年后,攻坚小组成功了。转子发动机像是游戏里初期上手难,但练起来之后能力爆表的职业。先天体积小、重量轻、转速高、功率密度高、重心低,简直就是赛车/跑车的神器啊。初期转子发动机的市场反馈不错,Mazda也高高兴兴的想去更大的舞台试试水,他们选定了勒芒24h耐力赛。
一开始,先是找了一家车队合作,后来干脆自己组建了一支车队参赛。
然而现实狠狠的撞了Mazda的腰,从1970年参赛(提供转子发动机)开始,一直跑了12年,直到1982年,Mazda的转子发动机才首次坚持下了24h。当时使用的赛车是由量产跑车RX-7改装而来的RX-7 254。
成功带给了Mazda无尽的喜悦和继续下去的信心,于是专门为勒芒赛事而研发的车型也就此诞生。787B?No!No!No!是787B的前身……的前身:717C。这时的年历已经是1983年了。
接下來,727C、737C、757、767、767B、787(感觉怎么像在写波音公司的历史?),Mazda每年都在改进着车型,也在不断升级着转子发动机。直到1991年787B的诞生。
写到这里,我要跟大家说一声抱歉。我的题目有些言过其实,有些标题党了。
因为,虽然1991年的787B取得了最终勒芒24h拉力赛的冠军,虽然第二年受修改的赛事规则限制787B无法再次参赛,但这背后并不是压倒性的优势,也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的限制。
从1989年起,国际汽联就针对勒芒赛事的规则进行了调整,涉及到组别划分、发动机形式限制、燃油消耗量限制等诸多方面。新赛规1989年提出,1990年确定,1991年过渡,1992年正式实施。
所以按照新赛规的要求,1991年就是Mazda转子发动机注定中的最后一战,Mazda心里明镜似的,也因此决定孤注一掷,在别人家都琢磨如何改善技术应对新规的时候,Mazda全力打磨型号为R26B(1989年从13J基础上上改进而来)的四转子发动机。最终参赛数据为,515kW(700马力)、600N·m、最高转速9000r/min[上限为662kW(900马力)、10500r/min],这也是为了应对勒芒24小时艰苦赛事而做出的调整。
比赛当天,老天爷似乎也感动于Mazda的执著付出,787B在比赛中简直幸运值+MAX。先是标致905,再是奔驰C11,787B前面的赛车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陆陆续续退赛了。在比赛拉锯了22个小时之后,55号的787B终于站上了第一位。
有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55号787B当时的英国车手Johnny Herbert也是豁了命了,没有进行最后一次停站,一路干到底,比赛结束时Johnny Herbert因为严重脱水被送到救援中心。
一切付出终究有了回报,Mazda 787B在自己最后的一场告别赛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用这样的方式告别这个舞台,无论是Mazda,还是787B以及转子发动机,都应该了然无憾了吧。
20年后,2011年6月16日,55号787B再次回到了勒芒赛道,重温了属于它的荣耀时刻。但这不应该是Mazda勒芒的终结,随着混动转子发动机的推出,Mazda带着转子发动机重返勒芒的日子不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