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生命还珍贵,医生就应被尊敬
2020-05-18泽罗
泽罗
【剧情简介】:《中国医生》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全国6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通过跟踪拍摄一个个有温情、有责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医患故事,多视角呈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解读医疗系统在国民生命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实地展示中国医生们在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悲欢离合。
大年初三,《中国医生》提前上线,带我们走进医生们最真实的生活,直面最真实的医护人员生存情况。
官微在宣传片里道出了这部纪录片的题旨,“没有哪个国家的医院承受着这样的超级压力,除了中国的医院;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生,被当作了超人,除了中国的医生”。
一位年轻的医生转发了这条微博,他写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民众了解医生的工作、生活,思想和态度,实在是雪中送炭!”
他叫徐晔,是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的住院医师,出现在纪录片的第二集。这位被粉丝称为“江直树本树”的医学博士,因为帅气的外形,为节目圈了一大波粉丝。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医生们见多生老病死,会显得非常冷酷。徐晔医生却说:“医生不是冷酷,而是冷静。”冷静和专业,才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
诚然,疾病面前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徐晔其实并不冷酷。作为管床医师,他和患者的接触最多,会很温柔地哄患者睡觉,轻声细语地安抚患者的情绪。虽然无法亲身体会绷带撕扯皮肤带来的锥心之痛,但面对患者的哀吟,他会尽量设法为患者减轻疼痛。
一位全身烧伤面积达95%的患者,家属因为高昂的诊疗费用和无法确认的希望,最后选择了“临阵脱逃”。面对已经争取到的医疗补助和空荡荡的床位,徐晔无奈难受,但并没有指责,反而在微博上为他们辩护,“这位患者即便让我们治疗组倾尽全力救治,也可能还是会成为一个悲剧……无论家属作出什么选择,都是基于他们当时所处的状况”。
这位年轻的医生对患者和家属抱以了最大的温柔和同理心。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医患关系最难不过将心比心,但再难,也不应成为和谐医患关系的阻碍。
和徐晔医生和风细雨的温柔话语比起来,同在一家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医生显得严厉得多。
“没人跟你讲!”“如果不做,你来鼓楼医院干吗?!”在犹豫不决了5个小时后,患者家属问医生机会大概有多少。王军医生对此显得有些“暴躁”。
急诊室的门,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太多的进退、抉择、矛盾在这里交织。虽然理解家属的犹豫,但急诊医生没有“时间”,他们需要在忙乱中有条不紊地组织抢救,更需要在危急状况下以最直率的态度和最严厉的话语帮家属作出抉择。
“听明白了吗?”这是王军最常对患者家属说的话。然而这个被网友笑称为自带“倍速”的医生,也有放慢速度的时候,一位97岁的老人送医抢救,5分钟、10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的抢救后,心跳仍没有恢复。医护人员继续进行着胸部按压,明知没有希望,他们却不能轻易放弃。
王军坦言,这是给家属一些心理缓冲的时间,“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下,家属不能接受医生的不作为。” 他的话里,有几分无奈。“当医生很难,只是正常不说出来而已。”他的急诊科同事邵翔说这话时,也有些无奈。
但也有说出来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对着镜头分享了这样的故事:“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一位老太太将亲人去世的怨气发泄给了实施抢救的他,然而她一边投诉朱医生害死了她的老爷子,一边似乎又承认他是位好大夫,转头便说,“你给我看看高血压”。现实,便是如此“糟糕”。
说出这番话的朱医生绝不是什么苦大仇深的抱怨型大叔,纪录片里的他金句频出,十分亲切可爱。“你有没有穿红裤头?”“穿红裤头好得快!”接地气的话语让病房的紧张气氛舒缓许多,也让患者流露出放松的神情。
很多人冲着徐晔医生的颜值而来,以看偶像剧的心态打开了这部纪录片,却被镜头记录下各具魅力的其他医护人员圈粉。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群像,让我们注意到,医生不是超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需要职业给予的正向反馈与关爱。
“没法感同身受,至少将心比心。”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医生,也适于患者和家属。
疫情中,《中国医生》中的多位医生也在驰援武汉的队伍中。因为医护人员的“最美逆行”,因为纪录片真实有力的记录,不少观众都对医护人员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相形之下,医护人员的心愿却显得有些“卑微”。
1月28日,徐晔医生在微博上写道:“我希望:疫情过后,世间再无辱医、谤医、杀医、砍医、医闹发生。”在那条微博的配图里写着这样一段文字:“景点可以关闭、影院可以关闭、车站可以关闭……学校可以延迟开学,商场可以延迟关门,公司可以延迟开业……只有医院敞开大门;所有人都可以呆着一动不动,只有医护人员取消假期,全部到岗;按下手印,24小时待命;不求感谢,只希望被理解、尊重,不再有伤医、辱医。”
疫情期间,无数“逆行者”不计生死,勇赴一线。这些医护人员在超高的工作负荷和生死风险中,守护着国民生命的脉动。我们赞颂他们。我们以为,经此一疫,医患关系会变得更好。然而,现实中的伤医事件依旧让人们揪心。
3月21日,内蒙古一医生被持刀捅伤,徐晔转发微博时只说了四个字——格外刺眼。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委屈?总导演张建珍说,“他尽了全力去救人,最后被暴打了一顿。”
3月28日,曾经被伤害的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医生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说,自己想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此前,他忍着腰伤为患者实施手术,却被患者在头部砍了三刀。受伤后他首次发声:“我想告诉他,当时我们给他做手术,包括给他省钱,对他真的是仁至义尽。我想让他明白,这个世界没他想的那么黑暗。”
在治疗了两个月之后,他穿着病号服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说:“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我自己遭到劫难,但我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
《中国医生》原定的名字叫《医心》,医者仁心,表达的是医生的心声,之所以改名叫《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表示,是因为这些医生担得起“中国”二字。他们以自我牺牲、自我奉献支撑了这样一个超压力体系的运转。
疫情前线的朱良付每天24小时待命,作息不规律的他也很担心自己“突然死掉”。
“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镜头前的他让人动容,“你知道培养一个医生要付出怎样的资源和代价吗?”他不是怕死,是不敢死。國家赋予的医疗使命让他惜命。
《中国医生》制片方写下这段话:“有温情、有责任、有矛盾、有希望,这就是医院。不忘初心、兢兢业业、不断进取、暖心守护,这就是医生。而我们,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略,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依然身处疫情中的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看这部纪录片,对医护人员多一些理解和尊重,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之后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局限与无力,辛苦与付出。
疫情过去之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忘记这份感受,把对这群人的关心与理解延续下去。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