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日落:大不列颠衰败史
2020-05-18
维多利亚港,这座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的海港,在它还没有名字的时候,一直被称为“香港的港”。港边上,就是香港国际会展中心。1997年6月30日晚,在全世界的瞩目下,飘扬了150年的米字旗在这里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玛格丽特·希尔达·撤切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撒切尔夫人,正是这位被世人称作“铁娘子”的英国丽人,亲自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代表英国把香港归还给了中国。她神情凝重,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仪式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匆匆离去。
那晚过后,她回避了一切与香港有关的问题。长久以来,香港回归一直被外媒视作英国外交史上的失败,也是撤切尔夫人从政生涯的一次失败。当晚,英储查尔斯王子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帝国的末日……”
如果把英国比作一颗珍珠,那么1997年6月30日晚,这颗珠宝的光泽便已不复从前,将逐渐走向黯淡。
“老祖母”和日不落帝国
183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维多利亚女王在此加冕,开启了英国史上最为光辉绚烂的“维多利亚时代”。同一年,道光皇帝发出了一道人事任命,升任林则徐为湖广总督。不久,林则徐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广东,查禁鸦片,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这件发生在遥远东方的事似乎没被女王放在心上。
两年后,维多利亚跟自己的德国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婚。这对夫妇一共生了九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女儿们都嫁给了欧洲的王公,儿子们则迎娶了各国的公主。他们的后代遍及欧洲各王室,维多利亚因此被称为“欧洲老祖母”。
实际上,这位老祖母并不像世人普遍认为的那样慈祥。上位初期,年轻气盛的女王常常独断专行,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君主架势,势要凌驾于议会之上。
自加冕之日起,女王同议会的矛盾就未停止过。但英国却在这个内部矛盾不断的时期一跃成为世界领路人。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终其一生,他都竭力斡旋于女王与议会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保证了英国内部政局的稳定。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维多利亚女王虽然总是同议会在对内政策上出现严重分歧,但在对外政策上,二者却出奇—致。这个对外方针,就是殖民扩张。
1839年7月,香港九龙尖沙咀村,几个喝醉酒的英国水兵发酒疯,打死了一名中国村民。林则徐要求英国方面交出凶手,遭到拒绝后,林则徐派兵进入澳门,驱逐居住在这里的英国人。随后,道光皇帝下达旨意,下令正式封闭港口,永远断绝和英国的贸易。
长期以来,英国对中國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英国需要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等商品,英国却没有办法将工业革命的产品倾销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不需要这些舶来品。
断绝贸易往来,这从根本上损伤了英国的利益。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英国人的强烈不满。战争的阴云,开始密集。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启动战争的决定权在英国下议院。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说。在这次演说中,维多利亚女王宣称她已注意到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并将继续关注这一影响英国臣民利益的事件。
随后,维多利亚女王将是否向中国派遣远征军交给英国下议院讨论。4月7日,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英国下议院以271票赞成、262票反对通过了向中国派遣远征军、采取“军事报复”的提案。
获得议会支持后,女王毫不犹豫地签署了一份政府文件,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当年6月,懿律率领40余艘舰艇、4000余士兵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打响了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第一次全面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此战过后,位于珠江人海口东部的香港被英国看中。但殖民扩张的步伐还在继续。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女王为了达到开战目的,解散议会重新投票。新选出的议会批准了宣战决定,火烧圆明园一幕遂此出现;此后,女王还积极支持在南非对布尔人的战争,令布尔人血流成河;在爱尔兰问题上,她也立场强硬,竭力主张毫不留情地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人士……
不过,好战的女王似乎并不清楚,在对外政策上,议会跟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根本原因。
1815年,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有人曾说,这次战争的胜利不只是军队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小店主们的国家,但无论他怎样封锁贸易,也无法阻止这个小店主国家的商品涌入法国。即便是自己的法国军队,身上穿的军服,也来自英国的纺织品。
英国社会运行的规则正在发生变化。自由竞争代替了贵族掌握财富的中世纪传统,并逐渐形成了自由经济模式。商人成为英国新兴阶级,他们在议会中占有的席位越来越多,开始掌握议会和国家的走向。
滑铁卢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更大的海外市场长驱直入,英国将自由贸易政策定为国策。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其他国家打开国门。率先进入现代商业社会的英国,殖民扩张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非土地。在英国坚船利炮轰鸣下,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国门被打开,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
伴随着贸易扩大,获利颇丰的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进一步加强,议会的新面孔越来越多,贵族的席位越来越少。虽然议会维护的仍是英国的利益,但代表英国的不再是王室,而是资产阶级。争国家的利益,其实是争资本的利益。因此维多利亚女王所代表的封建王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1900年,世界迎来新世纪的第一抹曙光。东方的最大帝国此时正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下,沦为人间炼狱。而在遥远伦敦的白金汉宫,西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一维多利亚女王,在衰病之中度过一生中最后的日子。一年后,陪着英国走完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享年81岁。
命运让女王享有和见证了英国最完整的荣光。在她死后,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愈发高涨,维系海外领土的成本也愈发高昂。到了20世纪40年代,是继续投入庞大精力维持日不落版图,还是把力量集中在本土发展上?在两难中,英国选择了后者。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土崩瓦解。只剩那些仅存的海外领土,在新世纪诉说着往日荣耀。
“铁娘子”和帝国回光返照
整个1982年,向来以沉着形象示人的“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都一反常态,显得格外暴躁。因为这年,发生了两件令她精神几近崩溃的事。
1982年4月2日,英阿马岛战争爆发。5天后,阿根廷以伤亡7人和两架直升机的微小代价,从英国手中占领了整个马尔维纳斯群岛。当时,英国外交大臣不断向撒切尔夫人施压,要求同阿根廷议和。毕竟马岛离英国本土8000英里,如果调动军队,军费消耗庞大。
撒切尔夫人却持相反意见。她认为,阿根廷的举动是在挑战英国的权威。马岛是英国为数不多还保留着的殖民地之一。二战后,英国元气大伤,不仅丢掉了金融、贸易、航运等垄断地位,还欠了美国一屁股债。曾经的霸权地位向美国转移,它已无力维持对庞大殖民地的统治。
急于休养生息的英国放弃了几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却固执地保留了马岛在内的14片海外领地。从这14个领土的位置来看,它们基本位于全球关键战略渠道,控制这14个区域可以布局整个世界。
英国还幻想着能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霸主地位。阿根廷占领马岛,无疑是在世人面前,扯掉那块象征帝国骄傲的最后一块布。这块布的下面,珍珠的荣光已逝。萦绕在每个英国人心中的,是帝国支离破碎后不得不面对的失落感。
80年代的撒切尔夫人必须替英国捍卫住这份幻想,而捍卫的方式只有战争。发动战争,要先通过议会。博弈的时候到了,撒切尔夫人事先写好了辞职信,跟自己的丈夫丹尼斯说:“如果国会决定议和,那么我立刻辞职。”
出乎撒切尔的意料,国会通过了对阿根廷宣战的决议。1982年6月,英国重新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可她的好日子并没有到来。因为很快,另一件看似同马岛并无区别的事却让她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失败。
3个月后,刚刚打完胜仗的撒切尔夫人带着得意和自信来到了中国。此次中国行,她是来解决海外租借地_一香港问题(1972年,联合国否定了香港和澳门的“殖民地”性质)。但这次,她没能替英国留住这块上世纪骄傲的象征。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撒切尔。短暂的寒暄后,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正式上演。“‘三项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影响”。撒切尔夫人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法律与秩序”,在她看来,香港问题是一个法法问题。“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邓小平无法接受撒切尔的观点,他认为,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是事关国家的民族尊严问题。
分歧出现。双方就香港问题久久谈不拢,会议时间比原定计划延长了50分钟。据说,当时邓小平说了这样一句话,才让针锋相对的局势起了变化:“中国人是穷了一点,但是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邓小平的强硬让“铁娘子”失算了,她的自信顿时消失。谈判不太顺利,离开时,撒切尔夫人摔倒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手包扔了出去,高跟鞋的跟也掉了……当外交部就这件事请示邓小平“是否在媒体上报道撒切尔夫人摔倒的事”时,邓小平指示:这些事情不要报道。
但在英国,撒切尔夫人摔倒这件事却被媒体反复拿出来渲染,他们甚至还直译了一个新词:“kowtow”——磕头。
中英第一次谈判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迅速调整好状态,和内阁商讨着同中国的第二次谈判应对策略。主权还给中国,实际管制权还是继续由英国保留。这是撒切尔夫人为自己定的最后底线。为此,她想出了一个“三脚凳”策略:拉一个站在自己这边的第三方进入谈判桌,用2:1的策略赢得谈判的胜利。
这个第三方人选十分重要,既要有资格加入谈判,还要愿意站在英国这一边。1983年7月6日,时隔一年后,距离中英再一次谈判启动还剩一周时间。撒切尔夫人连续几通电话,把时任香港总督尤德召回伦敦,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她希望尤德能代表香港“民意”,作为谈判桌上的第三只脚,加入谈判,为英国争取更大利益。
消息还没传到北京,就被香港民意给否决了。第二天,尤德乘坐飞机返回香港。刚落地的他被媒体围得水泄不通。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没能替撒切尔夫人守住底牌,向媒体袒露自己将代表香港加入中英谈判。
“一个英国人,怎么能代表香港人呢?”香港记者的质疑很快传到了英国。撒切尔夫人迅速启用了备选方案。“英国人不能代表香港,那香港人总可以了吧。”她找到了时任香港首席非官守议员钟士元。作为回归前活跃在香港政坛的一号人物,在撒切尔夫人的授意下,钟土元带着香港的“民意”北上拜访邓小平。
鄧小平说,中英两个主权国家的谈判,香港是不可以参与意见的。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谈判。香港没有主权,如果允许钟士元代表香港参与谈判,不就承认了香港是有主权的吗?这是撒切尔设的一个局,却被邓小平一眼识破,并直接了当地给打了回去。
于是,首战失利的撒切尔夫人又先后在香港实行了打经济战、拉美国结盟这两种策略,试图影响谈判桌的走势。经济战又被早有准备的邓小平轻易粉碎,美国总统里根则给撒切尔夫人写了一封信,婉拒了结盟:
“美国对香港持续繁荣的信心,体现在我们对时势的评估。”
时势不可违。赢了马岛战争,只是一次回光返照。曾经象征着西方文明的大英帝国在新崛起的力量面前,不得不接受逐渐黯淡的现实。于是,英国终于明白,那个象征着整个西方世界辉煌顶点的维多利亚时代,彻底失去了再现于世的可能。
日落
“封建”一词在欧洲与中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它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代表着集权和专制;在欧洲,封建制就是庄园制,而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更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行政管辖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所以,欧洲的封建制度意味着分权。
正是分权的历史基因,孕育了英国的自由传统。在英国,—开始,“自由”指的是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反抗王权;随着自由经济体系的成型,“自由”又扩大到了新兴资产阶级乃至全体国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跟王权对抗。
当我们在谈论英国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这上千万个个体:不是英国这个整体的诉求是什么,而是这些个体的利益诉求是什么。
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这是英国人政治观最好的写照。秉着这一理念,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是对是错。
维多利亚时代,为了替自己争取更多利益,英国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将王权彻底遗弃;上世纪80年代,因摒弃大锅饭似的高福利政策损害了个体利益,带着英国税贫和提升国际地位的撒切尔夫人逝世后,英国街头举行了庆祝游行。
2017年,曾被视为“铁娘子”接班人的特雷莎·梅成为新任首相。她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脱欧。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太久脱离世界中心舞台的英国,为世人上演了一出长达7年的脱欧闹剧。有人支持脱欧就有人反对脱欧。脱欧大戏还没演完,特雷莎·梅就成为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
2020年3月27日,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半小时后,提出“群体免疫”方案的首相顾问从唐宁街10号匆匆溜走。而在不久前,尽管英国舆论哗然,但BBC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55%的人支持“群体免疫”。
曾让英国崛起的内部力量,是英国人所崇尚的“自由”,却也正是这种只追求个体利益的自由,让英国这个整体变得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那个历经百年辛酸的东方国度,却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口号,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崛起路,也警醒着世人:只有争国家的自由,才有个人的自由。
2020年4月1日,曾在香港回歸交接仪式上致辞的查尔斯王子首次现身。他告诉世人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并在视频里和英国人说:“我们谁也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总会结束的。在这之前,让我们大家都怀着希望,怀着对自己和彼此的信心,努力生活,期待着更好的时代到来。”
那天的伦敦天气阴霾,日落时分的泰晤士河,海鸥不再飞舞,大本钟的剪影却依旧斑驳。一如23年前的6月30日,太阳西落东升。
摘自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