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区警务研究路径演进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0-05-18郑艳芳黄新景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类团警务发文

郑艳芳,黄新景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警务交流也日益频繁,欧美社区警务的理念和做法也随之传入国内。2002年8月5日,公安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社区警务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2006年9月公安部颁布《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社区警务作为一种警务战略的正式确立,在其后的十余年间,社区警务得以长足发展,并在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领域的学者们在各个时间段对社区警务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欲从浩如烟海的相关文献中准确客观地抓住研究热点,把握研究前沿,梳理研究脉络,却是不易。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社区警务相关文献变化趋势、研究机构、研究者、专业分布、引用频次、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等不同维度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以期阐述相关问题。

二、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一)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可译为“引文空间”。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美籍华人科学家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的、动态的、分时的文献计量学工具(最早称为StarWalker软件)。CiteSpace 是基于“共现聚类”的思想,其主要灵感来自于库恩(Thomas kukn,1962)的科学结构的演进,库恩的主要观点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随着时间变化,有些时候速度缓慢有些时候比较剧烈”,科学发展是可以通过其足迹从已经发表过的文献中提取的。CiteSpace是以共引分析理论和寻求网络算法为基础,提取指定文献中的信息单元,运用算法将信息单元间的联系类型和强度进行重构,从而形成不同意义的网络结构。主要用于分析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路径,发现研究群体,探测研究前沿以及分析研究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流动[1]。

(二)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博硕士文库,一则博硕士学位论文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免除了筛选无关数据之苦。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利用CNKI高级检索功能,选取“博硕士”文库,将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社区警务;学位授予年度=2001年-2019年。其他条件不作限制。共获得论文56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46篇,博士学位论文22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9年8月4日。将所获得的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将文件名改为“download_xxx.txt”。在数据导出完毕后,在CiteSpaceV主页面中点击“data”功能键,在其中将CNKI数据转换为CiteSpaceV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进而,在主页面中点击“new”键,将转换完成的数据导入CiteSpaceV,为可视化分析奠定基础[2]。

(三)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对数据分析的科学性、严谨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可视化图谱的准确性。在CiteSpaceV主界面的Time Slicing区域中填选“From 2001 To 2019”“#Years per slice 2”;在Text Processing区域的Term Soure一栏中勾选“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四个选项;在Node Types区域勾选“Keyword”;在Selection Criteria区域中Top N填选50,Top N%填选80%;在Pruning一栏勾选“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d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d”三个选项。

三、总体概况

(一)年份分析

将获取来的546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简单分析,CNKI收录的第一篇以“社区警务”为主题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为2001年马翠琳的硕士学位论文《警察公共关系初探》,学位授予单位为厦门大学。以此为开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2001年至2019年,我国社区警务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期(2001年至2004年):在这四年内,论文发文量较少,且作者关注点较少,多停留于社区警务本身。因为这一时期各地社区警务建设均处于摸索阶段,故实证性的文章也较为罕见。(2)缓慢增长期(2004年至2011年):如图1所示,该阶段载文量沿着趋势线缓慢增长,实证性的论文逐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是公安高等教育第二次变革期,在这一时期,各省的公安院校纷纷完成了专科向本科转变,公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科专业建设成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发展的龙头,与公安学科相关的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一批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一个个学术团队开始形成[3]。(3)快速增长期(2011年至2017年):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被升格为一级学科,公安学科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借此东风,以社区警务为主题的博硕士论文的发文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并于2016年达到峰值。这一阶段发文数共348篇,约占总发文量的61%。作者的关注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4)波动变化期(2017年至2019年):2017年后发文数量呈断崖式降低,由2017 年的76篇减至2018年的35篇,社区警务的研究在将来是否会被弱化,尚未可知。从总体上看,我国社区警务研究发展趋势总体上与我国公安学学科发展是相吻合的。

图1 2001年至2019年社区警务研究发文数量变化图

(二)发文机构分析

为了解我国社区警务研究中博硕士论文高产院校情况,将论文数据以Excel格式导出,并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对学位授予单位加以统计和罗列。并最终在120个论文产出院校中截取发文量排名前15的院校作为论文高产院校并制作统计图表,具体如图2所示。西南政法大学以39篇的发文量高居榜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排在第三位,发文量为27篇。在15个高产院校中,公安政法类院校有4所。

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大学,虽然其并非一所公安政法类院校,但却超越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34篇的发文量位列第二。苏州大学前身为东吴大学,是中国最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的大学,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法学研究氛围。苏州大学最早的一篇以社区警务为主题的博硕士论文为2006年发表的《联合国<警察人权标准与实践>在我国的推广及其本土化》,之后每年均有以此为主题的博硕士论文发表,2015年和2016年发文量更是高达16篇之多。其在研究层次上倾向于政策研究,相关论文发表量为15篇,占总发文量的45.45%。在研究着眼点上涉猎广泛,以“公安工作”为最,其后警务模式、警民关系、社区警务战略、治安管理、社区警务、人口管理、群体性事件等话题均有涉猎。可见苏州大学对“社区警务”这一话题兴趣浓厚,且在研究方向上紧跟研究热点,表明该校在“社区警务”方面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研团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图2 社区警务研究博硕士论文高产院校统计

(三)发文学科分析

为进一步深究社区警务研究中学科分类,将所获得的各学位论文中学科分类进行统算,共得出24个分布学科,并将之绘制成学科分布统计表。据表三统计频次可知,此类论文绝大部分属于公安学,共432篇,占总发文量的76%。计算机、法学、政治、社会、公共管理、语言、城市经济这7个学科的博硕士亦对此作出较多研究,共计发文133篇,占总发文量的23%。其余论文零星散布于控制工程、农村经济、城乡规划与市政等学科。其中“计算机”这一学科发文量与“法学”学科发文量基本持平。这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设备应用广泛,这直接促使了社区警务的信息化浪潮。因此,计算机领域对社区警务的研究越发重视,这也契合了公安机关“科技强警”的目标。

图3 社区警务博硕士论文学科分布图

四、研究热点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的高度凝练,是一篇文献的核心和精髓,高频次的关键词往往被用于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关键词聚类图谱和高频关键词聚类标签数据表,来实现对“社区警务”这一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的阐述。

(一)聚类分析

将转制完成的数据,在CiteSpace5.4.R4的界面上制作关键词共现图谱,得到我国“社区警务”节点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有社区警务、警民关系、对策、警务改革、社区、公安机关、警察、和谐、社会治安、信息化。为进一步对社区警务研究热点进行提炼,在关键词贡献图谱的基础上,运用常规聚类算法对其进行可视化聚类,选择MST(最小生成树)算法精简网络,并以tf*idf算法(Term Frequency-Invers Document Frequency)对其进行命名。tf*idf算法如下: Wik=tfik*idfik=tfik*log(N/nk+0.01),在公式(1)中 tfik指代关键词在该篇文献中出现的频次,第K个特征在文献i中出现的次数。idfik=tfik*log(N/nk+0.01)为反比文档频率比重,n为文本集中文本的数目;nk为出现第k个特征词的文本数。

对图4进行简单判读,关键词聚类分析图中有130个节点,149条连接线,密度为0.0178。用于分析能否聚类的指标Modularity Q=0.81,以及衡量整个聚类分子同质性的指标均值Mean Silhouette=0.4902(数值区间为0-1,数值越大,此聚类分子间的相似度越高)。经聚类计算,共得11个类别的区间,类团名称均以内部排名最靠前的关键词命名。

图4 社区警务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ClusterID为0的类团(#0构建),该类团规模最大,共涵盖了15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0年,silhouette值为0.918。该类团主要是针对警察公共关系特别是警民关系而产生的研究,警民关系,是指警察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联,是警察在实行社区警务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一种特定性质的关系。警民关系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其运作的外在反映,这在社区警务中集中体现为社区民警在公共安全领域中融入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达到良性的互动关系[4]。中国的社区警务是以“群众路线”为指导思想,在一些文献中,社区警务直接被命名为“群众路线警务”(MLP),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与罗伯特.皮尔所提出的“警察即民众,民众即警察”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5][6]。

ClusterID为1的类团(#1对策),涵盖14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0年,silhouette值为0.961。该类团是以实证性文章为主,主要是对各时期、各地区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各警种在社区警务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调查研究。社区警务这一概念尚未存在统一的范式或者标准,实行社区警务应当意识到,社区警务制度其实是深嵌于该社区的经济、文化、人文、社会背景之中的,如果罔顾这一事实而轻率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注定会遭到失败。在该类团中的学位论文,对具体的地区展开实证调查,充分考量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对当地的社区警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对策。为我国社区警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ClusterID为2的类团(#2 社会转型),涵盖12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1年,silhouette值为0.938。该类团是以社会转型为背景对社区警务进行研究。

ClusterID为3的类团(#3公安),涵盖11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4年,silhouette值为1。该类团主要针对公安信息化下社区警务的开展进行研究。

ClusterID为4的类团(#4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涵盖10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5年,silhouette值为1。是针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展开研究,探讨社区警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ClusterID为5的类团(#5城市社区),涵盖10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2年,silhouette值为0.981。该类团聚焦城市社区,对社区警务展开研究。

ClusterID为6的类团(#6服务型警务),涵盖9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4年,silhouette值为0.856。该类团立足服务型政府、服务型警务,对社区警务展开研究。从我国警务的发展阶段来看,如果以警务工作的重心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防止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的颠覆和破坏,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聚焦政治侦防,所以在这一时期警务工作重心以服务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专政型警务”为主,中间遭受十年动乱破坏,相关职能基本丧失;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警务工作以突出公安严打、管控职能的“管制性”警务为主;90年代至21世纪初公安机关提出“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口号,公安机关开始出现了服务理念的萌芽。在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实行的是“管制与服务”并存的警务模式为主,警务工作的服务性逐步凸现。2002年,公安部召开会议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性质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预防和服务职能,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部署实施以服务为导向的社区警务战略[7]。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可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务型警务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8]。在该类团的文献中,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偏少,且从研究结果上来看,理论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应用研究尚未得到可行的实践验证。因为目前学界对该问题未有系统规范的研究,相关的观点散见于以公共服务、公共关系为主题的文献之中。

ClusterID为7的类团(#7群防群治),涵盖9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0年,silhouette值为0.941。针对群防群治、网格化等工作展开研究。

ClusterID为8的类团(#8治安防控),涵盖9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0年,silhouette值为0.906。针对治安防控、流动人口管理等话题进行研究。

ClusterID为9的类团(#9移动警务),涵盖8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2年,silhouette值为0.852。针对移动警务、信息化、金盾工程等进行研究,探讨科技手段在社区警务工作中所起的作用。2003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提出了“金盾工程”项目,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公安部门打击犯罪的效率,提高公安机关的刑侦水平[9]。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各地纷纷建设大数据指挥中心,并投入正常使用,为广大一线民警提供了坚强的信息后盾,达到“科技强警”的目标。如何将移动警务引入社区警务工作当中,将社区民警从繁杂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发挥信息化实时性、准确性的功效,是这一类团的学者所研究的问题。

ClusterID为10的类团(#10警务改革),涵盖7个节点,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1年,silhouette值为0.922。该类团中的学位论文紧跟潮流,探究各地历次警务运动对社区警务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在以上11个类团中,silhouette值均在0.8以上,#3公安和#4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两个聚类silhouette值为最大值1。这意味着在每个类团中,关键词相似度极高,绝大部分关键词已聚焦于模型或算法。

表1 “社区警务”高频关键词聚类标签数据表

(二)社区警务研究时区演进分析

为了探讨社区警务研究热点在时区维度的变化,运用CiteSpaceV绘制社区警务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图(Timezone view),旨在直观了解社区警务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变过程。在Edit Project Properties界面中,将Nodes(TopN,e)设为3.0,从而剔除Count值低于3.0的关键词,因为这些关键词演化程度较低,主题相关性较弱,且不能很好体现研究热点,故将之剔除。在主页面中,将Time Slicing区域中填选“From 2001 To 2019”“#Years per slice 1”,在Text Processing区域的Term Soure一栏中勾选“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四个选项;在Node Types区域勾选“Keyword”;在Selection Criteria区域中Top N填选30,Top N%填选15%;在Pruning一栏勾选“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ds”两个选项。改动这些阈值是为了节点和连线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在共现时区分析图中体现出来。在制成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在控制页面(Control Panel)中Layout一栏选取Timezone view按钮,制成社区警务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5)。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5)展现了社区警务研究热点在不同时区的布局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点也不断变化。因为研究热点较少,故将时间切片改为一年一切点,并基于此对研究热点的演变发展进行阐述说明。自2004年起至2009年,研究热点始终围绕着社区警务本身,在此期间以社区警务为主要关键词的学位论文共发表30篇,其中实证性文章共10篇,其余二十篇聚焦于社区警务本身,探讨社区警务的产生、发展、基本理论、国外的社区警务实施的成熟模式、介绍了国外社区警务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社区警务的借鉴意义以及与我国传统的基层治安基础工作、群防群治等警务工作相融合的可能性。因为这段时间里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尚未有较为成熟的社区警务模式的出现。

图5 社区警务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2009年社区警务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新的热点——“对策”与“社区”。这意味着,社区警务这一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且社区警务工作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起来。因此,社区警务的研究便不再囿于探讨社区警务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转而开始研究在我国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也挖掘出了一批成功范例。此外,对社区的研究也成了一个研究的热点,社区是社区警务扎根的土壤,如何将一个社区营造好,是社区警务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2010年出现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法制化、民主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警察的外在形象、内在素质、工作能力与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 2011年,“警民关系”以更为准确的表述取代了“警察公共关系”成为新的热点,并以29篇的发文量成为仅次于“社区警务”的高频关键词。“警民关系”作为热点的出现意味着群众路线被纳入社区警务建设当中,并成为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研究者已然意识到,民警在工作中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良好的警民关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政权的稳定。而在社区警务工作中,良好的警民关系也是能否顺利展开工作的关键[11]。2012年提出的警务改革是对历次警务运动的总结和反思,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利益和矛盾交织,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以及社会控制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直接导致公安工作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制度背景和体制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13]。社区警务作为公安基础工作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载体, 面对社会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提升自身工作效能,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这一类论文所关注的。2013年学者抛出了“信息化”这一热点,表明“情报信息引导警务”这一理念被引入社区警务研究之中。郭声琨同志在2015年8月召开的公安部党委会议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扩大)会议上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和警务实战化建设。他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加强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升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在推动社区警务工作良性运转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为不断提升社区警务工作能力,妥善应对信息化社会中的治安新形势,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社区警务工作创新是当务之急。通过将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于社区警务工作之中,创新社区警务的理念、体制机制、运行模式,提升公安机关基础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以及管理服务社会的水平,从而实现信息化时代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4]。

2015年至2017年共提出了14个研究热点,分别为2015年的社会治理、治安治理、公安、警务、公安机关、和谐;2016年的社会治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创新、派出所;2017年的治理、流动人口、治安防控。可以看出,刨去公安、警务、问题和谐等含义不明且定义过宽的热点,在这一时期,社区警务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社会治安防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它关系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着凝重的历史使命[15][16]。党中央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就直接指出“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提法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社区警务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安社会化治理的外在体现。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以社区警务、社会治理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17],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这一思维的转变入手来映射社区警务工作的转型,着重突出警务机制创新的几个关键领域,即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完善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完善社区网络化治理机制,旨在形成平等、开放、互动、合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18]。

五、总结与建议

通过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获取的568篇以“社区警务”为主题的博硕士论文进行梳理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我国公安学学科的发展和社区警务实践的推进,社区警务研究在近二十余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从作者发文单位可以看出,“社区警务”这一话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大多数发文单位发文量不高,缺乏有序的传承,且从被引频次来看,这类院校所发的关于“社区警务”的研究在业界的影响力也较低。从发文单位本身来看,拥有雄厚研究基础的公安政法类院校也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发文的学科分类来看,“社区警务”研究方向仍是偏向于公安学领域,但和“社区警务”相关的社会学、法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对此研究较少,这就导致了多数研究都将研究目标聚焦于公安机关本身。但事实上,社区警务的实施和运转是需要社区的全员参与的,公安机关在其中起到的是引导、组织的作用。由此可见,应当引导更多的院校,特别是公安政法类院校参与到对社区警务的研究讨论中来,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提出相应的见解,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从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来看,11个类团的silhouette值均接近最大值1,11个类团关键词平均年份在2010年至2014年之间,这也意味着在2014年之前在这些类团中对社区警务的研究已经趋近成熟。但是,从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新的关键词出现在社区警务研究领域之中,如“大数据”“警力下沉”“网格化管理”,虽然每个关键词的支撑文献仅有2到3篇,但总量可观,可见社区警务研究仍然活性不减,在这些关键词中孕育着未来研究的方向。

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来看,高频关键词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若从时间维度来看,有的关键词长期作为研究热点,前后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如社区警务、社区),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共识,并不断延伸出新的关键词。有的关键词“红极一时”,在某一历史时期作为研究热点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后来因环境的变化、政策的改变和完善以及学者们认知的变化而消亡,但研究这一类关键词所支撑的文献可对社区警务研究演进做到整体把握。但更多的高频关键词在2011年前后出现,而且发展迅猛,这一类关键词所承载的信息是我们研究社区警务所关注的重点,因为对它们进行研究对社区警务的实践有着现实意义。

从CiteSpace本身来说,该软件可以将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图谱的方式简洁、明了、高效地呈现出来,极大便利了学者、科研人员、科研团队掌握该领域的知识演进。但从最新版 CiteSpaceV来看,仍然存在着实际操作困难的问题。且该软件对CNKI数据限制颇多,科学合作分析、合作网络地理可视化分析、网络图层的叠加分析、网络结构变异分析、双图叠加分析、共被引和耦合分析等功能尚不能使用。而且,因为发文的惯例和习惯,有部分涉及社区警务的论文因没有使用“社区警务”这一关键词而没有被检索到。因为选用的是博硕士论文,故而对作者共被引分析无法进行。综上所述,运用CiteSpace进行文献分析时,可拓展文献来用,运用CSSCI、SCI等数据库下载文献,可在博硕士论文分析的同时对期刊文献也作个分析加以比较,确保知识图谱能够全面、客观地揭示本研究领域的概貌。

猜你喜欢

类团警务发文
基于PubMed数据库病人报告结局研究热点的共词聚类分析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基于共词分析和可视化的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热点监测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务专用手机ZD-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