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波法在地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2020-05-16冉根领
冉根领
(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地震折射波法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主要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对测定覆盖层的厚度、基岩起伏情况、测定隐伏断层及破碎带的位置、评价岩体质量和工程地质围岩分类等均有较好的效果。近些年来,尤其在贵州地区,受地形限制及其他原因,折射波法的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本文以实例说明在具备物性前提及野外应用条件的前提下,地震折射波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海南昌江核电厂选址(初可研)(进董A测线)工程为例,说明地震折射波法的应用效果。工作基本参数,检波器间距10m,偏移距2m~200m,采样间隔100us,采样点数2048~4096,排列间重叠2道~4道。单炮炸药量0.4kg~2.0kg。
1 浅层地震折射波基本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1.1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原理简介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是利用人工震源(如放炮、电火花、锤击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的地层界面(通常亦为速度界面),当下覆地层的波速(V2)大于上覆地层的波速(V1),并且入射角α大于等于临界角ipp时将产生折射波,通过仪器记录并分析折射波的特征(时间、振幅、频率等),从而推测出地质体的性质、结构及埋深等参数,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折射波法是研究地震波中折射波信号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探测浅部地质情况的有效方法。
1.2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适用范围
(1)被探测界面相对稳定,起伏不很大,有一定的延续性。
(2)被探测界面的上覆介质与下覆介质的相对波速差不小于25%。
(3)被探测层有一定的厚度。
(4)地表地形较为平坦,起伏不剧烈。
(5)如存在高速屏蔽层,则其厚度应远远小于入射纵波的波长。
1.3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1.3.1 试验工作
勘探剖面根据委托方制定,由测量准确确定炮点及检波器的位置,并经过现场多次试验(从小偏移距到大偏移距)确定最佳时窗,偏移距及道间距等参数。同时,试验中发现该场地钻机、车辆及风声干扰较大,因此放炮时让钻机、车辆等机械停工,同时加大炸药量并在埋置检波器的位置挖坑,以此来压制干扰波。
1.3.2 野外工作
首先根据试验工作确定好的偏移距及道间距布置排列。每个排列布好后进行现场布线检测,如发现有未接好的检波器,进行重新接插,直到检波器与电缆接触良好为止。野外工作中检波器(24道)以等间距(除A测线第一排列采用5m外,其它均采用10m)排列,进行连续测量。排列布置好后,在排列两端布置放炮孔。
工作开展前,先进行小偏移距(10m左右)测量,测出直达波,确定低速层波速V1。此外,每隔一定的距离,进行一次小偏移距测量,以观察直达波及折射波是否稳定,并及时修正偏移距。折射波法工作中采用双边爆破激发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从而确保采集到较高信噪比的地震数据。
2 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测区地质
测区位于昌江邻北部湾一侧,紧靠海边,海拔3m~38m。地表主要为黄砂覆盖,下覆基岩主要为花岗岩。测区地形较平坦、地质构造简单。
2.2 地球物理特征
为做好物探工作,野外作业前应对场地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地震折射波法讨论的主要是速度差异。该场地波速见下表。
表1 测区砂、岩石的波速统计表
从上表来看,该场地覆盖层及基岩波速差别大;同时,测区地形起伏较小、居民少、环境噪音小,为地震折射勘探提供了较好的物性前提。
3 测区典型折射波曲线
该测线共敷设了6个排列,测线长约1500m。大致沿垂直地质构造的方向布置。
图1 典型的原始曲线
从原始曲线大致可以看出,该排列曲线形态好,背景噪音小,折射波(初至波)明显。第一、第二层界面清晰可见。从曲线看该剖面无明显的断层或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现象。
4 资料处理及解释
4.1 测线的时距曲线及深度曲线
相遇时距曲线:在相同的纵排列上,两端分别激发,所获得的相反方向的两张地震记录。即两条由互换时间联系起来的、方向相反的时距曲线称为相遇时距曲线。因对同一个地震界面,在这两张地震记录上应有互换点可以对比追踪,所以这是一种连续观测系统。
在分层过程中,同一斜率的初至波应分为同一层,当地层情况复杂时,不同的层在时距曲线上的界限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对已分配的层进行多次修改和重新分配,直至得到正确合理的结果。
时距曲线的拼接与复合也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过程,可能要反复的进行,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不同排列的同一层首(尾)与基准层尾(首)均应能最佳的衔接。直至同一方向同一层曲线段被拼接成一条完整的时距曲线。
以下是进董A测线的时距曲线处理过程及解释结果。
图5 深度曲线
4.2 验证结果
在距测线起点539m及1052m分别为zk1及zk2号钻孔,钻孔揭露的覆盖层厚度与物探测得的覆盖层厚度对比见表2。
表2 钻孔揭露的覆盖层厚度与物探测得的覆盖层厚度对比值
5 结论
(1)实际工作证实,地震折射波法在具备物性前提及野外应用条件时,对探测覆盖层厚度具有较好的效果。
(2)测区由于覆盖层为黄砂,且不够密实,造成地震波衰减较快,部分地块个别点初至不明显,应加大炸药量及挖深炮孔。
(3)由于偏移距不够大,较深地层的折射波未能探测到。
(4)现场实际工作过程中,最佳偏移距的确定、信噪比的控制与提高、炸药量及炮孔深度仍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