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安居梦

2020-05-15丁爱波陈建伟

齐鲁周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东明县滩区黄河

丁爱波 陈建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雄壮的母亲河奔腾5464公里,滋养了752000平方公里土地,同时也出了好几道世纪考题和世界难题:高沙、悬河、改道……

黄河滔滔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后从菏泽市东明县始,自东营市垦利区终,黄河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60多万群众居住其间,他们频受黄泛之苦,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因洪致贫,年复一年。

因为频繁被淹,黄河滩区房子不断重复着“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轮回。滩区群众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四三宿命”:“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安居乐业、“盖最后一次房”成为无数滩区群众的心底愿望。

2015-2016年,山东启动两期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共外迁安置泰安东平、菏泽鄄城等4个县的1.3万人。迁建试点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了足够的积累。2017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印发,规划到2020年,总投资260.06亿元,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臨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种方式,全面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自此之后,山东黄河滩区60多万人的民生大事,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坐标上。从历史纵向看,自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几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四三宿命”曾是滩区群众无法逃脱的生活怪圈,如今,这一状况已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从横向角度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蹄疾步稳,胜利就在眼前,黄河滩区以其特殊的地位成为脱贫大棋局中的关键所在。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系60万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脱贫攻坚和安居问题。各种政策、战略的叠加让黄河滩区成为山东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实践之地。2020年4月,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即将完成前夕,《齐鲁周刊》走访山东黄河滩区相关县区,实地考察居民脱贫迁建现状,我们看到,一个个村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见证着黄河滩区一场历史性变迁,这片古老而又曾多灾多难的土地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美好的生活期愿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四三宿命”

“堤西发大水,面少和得稀。”

这是山东花鼓戏的一句唱词。在黄河滩区,花鼓戏的流行带着令人心酸的历史必然:一来洪水,很多人家就到邻村甚至更远的地方要饭,为了要得多点,还要编一段唱词,唱一段花鼓。

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经淮河入海的黄河,自此夺山东省内的大清河入海,黄河下游开始经受洪灾之苦,一晃就是百年,成了世纪难题。

在黄河河槽和防汛大堤之间的滩区,既要发挥行洪、滞洪的作用,又要承载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旦洪水来袭,不仅淹没庄稼,更毁坏房屋,给滩区群众带来灭顶之灾。据统计,从1855年到1938年,黄河在山东行水83年,其中就有57年发生决溢灾害,可谓三年两决。这57年里,山东累计有966县(次)受灾。

黄河滩区的干部和群众对于洪水记忆犹新。东明县滩区迁建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邢罡对发生于1996年8月的那次洪水有着特别的记忆。“‘968洪水期间,我坐着船到镇上去拿大学录取通知书。”鄄城县旧城镇大李庄社区书记孔令存对那次洪水的记忆是,“房子都被淹没了,我在树上蹲了一天一夜。”

“洪水一来,道路毁了,庄稼淹了,房子都泡在水里。大家都把全部积蓄花在修房上,村台是越垫越高,日子却越过越穷。这光景都不敢回想。”谈起滩区生活的艰难,东明县长兴集乡找营村村民宋国安苦不堪言。

频频发生的洪灾彻底改变了滩区人们的生活、居住方式。记者走访菏泽黄河滩区村看到,这里的房子都坐落在高高的土岗上。大部分土岗高约3米,有的甚至达到了夸张的5米。

鄄城县旧城镇毛洼村现状。为了防洪,村台土岗有两米多高。

据了解,一开始,这些土岗没这么高,但发一次洪水就会把房子冲倒,村民们只好再将房子垫高。村民吴永贤的房子被洪水冲垮过4次,他用小推车推土,一次又一次地将房子重新盖了起来。“房子被冲毁了,我们就住在安置点,等水退去后,再回到这儿。用小推车推土,一车一车地将土岗垫高。后来垫得太高了,一个人推不上去,还得再添一个劳力来拉上去。”

东明县焦园乡人大主席李彦宾告诉记者:“村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垫土岗盖房子上,到后来,垫土岗比盖房子花的钱更多。”

这些建在土岗上的房子也都非常简陋,家中也很少置办像样的“家当”,因为“洪水一来,所有的东西就会被冲走。”有的房子连院墙都没有,只是用玉米秆随便扎了道挡风的墙。“反正也没什么可偷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滩区村落的发展,记者走访中发现,菏泽黄河滩区老村落的所有道路都是土路,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没有粉刷,到处都是挖土垫岗留下的土坑。留在滩区村中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村里面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这是以前很多滩区群众的生活循环。如今,这一历史循环已被打破。“1958年發大水,老村整个掉进了河。在安置点,我和奶奶睡在一个棺材盖上。没想到过去的滩区‘难民现在也能住上楼。”焦园乡辛庄村村民陈思温说。

“滩外闺女不下滩,滩区村光棍儿多。南张庄村35岁以上的单身汉有30多个。上了新村台,再也不怕淹了,滩外的闺女就愿意嫁过来了。”李彦宾说。

“陌生”的工程

李彦宾所说的新村台指的是东明县焦园乡一号村台,就在南张庄村不远处。

2017年12月,村台淤筑现场。

正在建设的村台社区。

提起“村台”,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农村的大戏台,或城里进行各种演出的大舞台,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出一个能容纳三五个自然村、2000或5000余人居住的村台有多大。

在这个台上除了村民的住房,还要有学校、商店、医院、幼儿园、菜市场以及党员干部学习、大妈大嫂跳广场舞、大爷大哥进行体育锻炼等需要的综合活动中心,还要有小胡同大街道以及预留今后50年到100年的发展空间……

4月28日,记者来到焦园乡一号村台,这是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最南端的村台,其面积之大可用“一眼望不到边”来形容。据了解,该村台涉及焦园乡南张庄、甘东、甘西等七个自然村,台顶面积992.25亩,涉及安置1610户,6709名滩区群众。

该村台自2017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经历了淤筑、包边盖顶等诸多工作,如今已进入了社区建设阶段。

与现在相比,村台建设的前期工作更为繁琐、“陌生”。2017年12月时,记者就曾来到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淤筑现场,见证了这一“陌生”工程的施工现场。

村台淤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首先,建设村台要用土,而一个1000多米长,600米宽,5-6米高的台子,需要多大的用土量? 挖田土是不可能的。好在滩区村都靠近黄河,可以用“抽沙淤台”的方式来完成村台的筑基工作。

选好台址,挖好排水渠,打堰建墙,一个巨大的“台坑”就此形成,剩下的工作便需要“吹沙填土”了。

当时,记者见证的便是“吹沙填土”环节。站在围堰上,记者看到,十条长长的钢铁管道像巨龙一般,从远处的黄河里吸入饱含泥沙的黄河水,经过四五公里的运输通道,倾泻到一个用土墙围起来的大池子里。当地村民们不畏严寒,成群结队,远远地观望着喷涌而出的沙浆水,满脸笑容地憧憬着自己的美好家园……

这样的工程量堪称浩大,据当时测算,离黄河最近的一个大村台,8条600马力的船,带动8条直径40多厘米的管道,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工作,正常情况下一月能积聚45000多立方土,把整个台坑填平要7—8个月。

台坑经过“抽沙填土”填平后,由于从黄河淤出的土含沙量太高,比较松散,要在上面覆盖上半米多厚的黏性较强的泥土,这项工程叫“包边盖顶”。包完边,盖完顶,一个村台建设才算基本完成。

接下来该盖房子了吗?并不是。之后还要经历沉降、打夯、推平、轧实,还要修辅路、修坡道等几道工序。

这其中,“沉降”是个专业术语,“沉”是让村台慢慢沉淀落实的意思,“降”指降水,而“降水”是个关键环节,因为从黄河里抽沙淤建而成的村台含水量实在太大,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降水,等土质结实了,水分比率达标了,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了,才能打地基。

鄄城县旧城镇的试点村台一开始想自然沉降半年,但根据前期测量的含水结果,有关专家得出结论:“就目前的状态,自然沉降别说半年了,即便一年、两年恐怕都不行。”

自然沉降不可行,只能实行人工沉降。面对这一陌生的工作,旧城镇探索出了“井点降水”法,东明县部分村台采用了“深沟浸水降水”法。

旧城镇“井点降水法”试点进行完以后,他们请来了国家黄委会的专家,专家们多次到村台上探测、看数据,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对此评价很高,并说可以推广。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该技术在旧城镇的4个村台就推广开来。

水分检测合格后,再进行打夯。这个场面同样壮观。当时,在焦园乡8号试点村台上,一共有17台大夯车同时作业。夯车先把铁夯吊到30多米高的空中,然后操作下放,自由落地。成团的土浪飞溅,浪高6米左右,人在150米之外就感觉大地颤颤的,像地震了一样。

而所有这些工序中,都有大量的群众工作要做。比如说“吹沙填土”阶段,一个村台至少要有8个直径40多厘米的管道,8个管道和数百根电线杆途经几个村庄?零零星星牵扯到多少占地?牵扯到多少户人家?都要把工作做好做细,都要把赔偿提前到位。何况国家有“农村耕地30年不变的政策”,牵扯到谁家的地,先是一家家跑到百姓那里告知,说明情况。个别村民理解不了的,还要拿出现在的文件来向他们解释,万一碰到“有想法”的,乡镇分管人员跑十趟八趟都不止。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复杂工作后, 村台建设才进入现在正在进行的社区建设阶段。

“主战场”

“大家间隔1米,排好队,按顺序测量体温,登记信息。”4月28日,在东明县焦园乡一号村台上,工人们测温登记后,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上百台工程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按照计划,今年5月底,该村台建设就将全部完工。然而因为疫情缘故,施工时间少了近两个月。 “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把新冠肺炎疫情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让黄河滩区群众早日搬进幸福家园。”中建三局一公司东明黄河滩区迁建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周继说。

规划显示,作为五种脱贫迁建方式之一,山东需要就地就近筑28个村台,涉及13.89万人,全部都在菏泽。其中,东明县的任务最重,占了24个,其余4个村台在鄄城县旧城镇。

为了保障工程进度,菏泽市吹响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复工集结号,当地积极协调,派遣专车帮助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4月份,28个黄河滩区迁建村台全部复工。

长兴集乡十号村台是东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24个村台之一,占地面积1046.17亩,安置11个自然村的1771户居民。按照规划,房屋共有70-210平方米等多种户型,村民每人基本拥有35平方米的面积,社区还配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超市、文化广场、扶贫车间、社区服务中心等。

东明县焦园乡加州鲈鱼养殖项目。

熊桂平和她的滩区黄桃种植园。

每个村台建设都配备了县、乡指挥长。翟联宾便是东明县沙窝镇三号村台副指挥长。2017年9月,在东明县委宣传部工作的翟联宾,接到了一个通知,要求他前往沙窝镇3号村台指挥部报到。马上退休的他,没有想到县领导竟然交给他如此重要的一个工作。

从来到指挥部那一天开始,翟联宾就始终坚守在一线。不论刮风下雨还是节假日,从来没请过一天假。连他父亲在医院住院期间,白天始终是在村台施工现场,晚上才能陪着老父亲在医院。

村台建设,千头万绪,在鄄城县旧城镇镇长范士武看来,社区建设阶段反而是工作量最少的阶段。“社区建设只占了20%的工作量,前期的动员村民调地工作要占到工作量的40%,后期的搬迁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任务。”

三合村村台是鄄城县旧城镇四个村台最大一个。村台开建之初,部分群众不理解,都说这么大的事能搞成吗?“镇里把群众的宣传工作作为基础工作的重点,宣传黄河滩区迁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政策宣传到位,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位,营造关心搬迁、支持搬迁、参与搬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三合村村台负责人周朝红说。他作为三合村村台建设指挥长,同事们都习惯了叫他“台长”。

刘国华是三合村村台指挥部的干部。“万事开头难。那些天,县、镇村台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联合到台入村,一早一晚召开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会议,老干部代表会,零距离交流,面对面解惑,研究问题解决办法,用真心真情为民着想,解决了土地调整、清障、吹填等大量难点和重点问题。”一想起当初的艰难,刘国华仍感慨不已。

从市、县到乡、村,数不清的干部动员起来,参与到这一伟大工程中来。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发生了彻底改变。鄄城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侯养学是旧城镇村台建设的县级指挥长,他每天雷打不動地6点到村台建设现场签到,调度施工进展情况,两年多下来,他的私家车行车里程达17万公里。

“旧城镇有4个村台,我们每个村台都配备一班干部,两年多来,我们吃住都在指挥部里。”周朝红说。“滩区迁建工程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干部们在工作中做了多少难、受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累,只有这些参与的同事们最清楚。”范士武说,周朝红家中的孩子年幼,妻子上班,周朝红却常常不能回家。

刘国华虽是住在本镇的干部,但为了工作,也一直坚守在岗位。“每天都要查看工程质量两次、了解进度,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周朝红说。让周朝红印象深刻的是,两位滩区村民来到施工现场参观样板房,看完后,他们赞不绝口:“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在屋里上厕所的房子。”听到这样的话,周朝红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村台建设也成为了干部锻炼的“主战场”。东明县焦园乡,20多年来在东明县乡镇综合考核中一直倒数,被戏称“不得倒数第一,就算创造奇迹”。经历这次迁建,干部作风变了、本领长了,该乡连续两年考核都夺了全县第四。

从滩区到先行试验区

4月29日凌晨6点,鄄城县旧城镇武西庄村村民、工地项目经理谢保记,出现在三合村村台社区建设工地入口的监测点,1200余名复工工人经体温检测消毒陆续入场,进入自己的岗位。为了赶上因疫情耽误的工期,他们需要尽快保质保量完成剩余的安居房的屋瓦铺装、防水和外墙保温工作。

谢保记的家距离三合村村台只有2公里,但因工作常常几个月不回家。他是今年第一批复工的人员,这个工地的春天,承载了他更多的希望。村台建成后,他的家也要搬来这里。

“自己的房子自己盖,住得也舒心。”谢保记掰着皲裂的指头,算着工程竣工日子,喜笑颜开。村台建设,对于像谢保记这样在黄河滩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来说,是百年想不到的大喜事。

“我们是自己建自己的房子,最关心质量和进度。”在东明县长兴集乡十号村台上,来自找营村的徐金霞看着房子地基用的钢筋密密麻麻,能抗8级地震,而且是一级防水,心里美滋滋的。她们家一共5口人,今年8月份左右就能搬进175平的二层小楼里去。

东明县焦园乡大黄庄的黄振彪,和家人来到焦园乡一号村台看样板房,他们围着样板房转着看,感到很新奇。项目负责人周继指着一堵墙体向他介绍:“你看,墙用的是空心砖,砖的凹凸相互紧紧咬合,冬暖夏凉。这种砖,含有30%的建筑旧材料,节能环保。楼顶的屋面板,是两层混凝土加一层泡沫板,夏天太阳晒不透。这套房子2层,140平方米,一家几口人住,足够了。”

听完介绍,在苏州打工的黄振彪和家人们商量:“这房子真好,以后会住得很舒心,真盼着早日搬进新家。我们不用再像老辈人那样,‘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了。安居才能乐业,以后滩区年轻人回家乡创业的会越来越多。”

变化的不仅有百姓生活,百年滩区也将跨入“新天地”。在旧城镇三合村村台施工现场,创业车间和商业街正在建设中,镇长范士武告诉记者:“目前,部分村庄进行了土地流转,建设集约化农业,如采摘园、种植园,村民每年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进园干活,挣两份工资。”范士武说,目前正在建设的4个村台都规划了商业街和创业车间,已经有40多家企业报名入驻,这些设施保证了村民搬到村台社区不失业,保证了村民的脱贫质量,防止返贫。

一系列的生态种植项目在黄河滩区遍地开花。在焦园乡,刘彦勋的加州鲈鱼养殖项目正在把这里变成北方最大的鲈鱼养殖基地。在旧城镇,陈佰光、熊桂平夫妇的特润果品带动了周边诸多村民种植黄桃,每亩收入达5000多元。在长兴集乡,万亩虎杖园郁郁葱葱,几百名贫困户因此脱贫……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滩区迁建专项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梁文跃告诉记者,滩区脱贫迁建,并不是只“迁”或只“建”,而是一项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系统工作。

据介绍,作为滩区脱贫迁建的主战场,菏泽市立足滩区实际,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黄河滩区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黄河滩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注重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将昔日的“黄河滩”变成美丽的“花果园”,让滩区群众家园更美好、生活更幸福。

菏泽市市长陈平说,菏泽把滩区脱贫迁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坚持市级统筹、县负总责、乡村具体抓落实,制定了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统筹做好产业规划,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力争把黄河滩区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试验区。

东明县长兴集乡找营村,一位村民和她的两个孙子在老房子前合影。再过几个月,他们就将搬到不远处的长兴集乡十号村台社区,那里,一栋175 平的农村“小别墅”在等待着他们。

猜你喜欢

东明县滩区黄河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黄河』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