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转机
2020-05-15李海鑫
文/李海鑫
历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是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焦点所在。尽管利好政策频出,仍有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
供应链金融因其整合四流的基因特质,一直被视作有望可持续性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顽疾的天然良方。然而,自2001年供应链金融进入中国以来,可以说是发展迟缓。这一产业虽自传统银行始,但似乎再难以依赖传统银行取得突破和发展。由于获客成本高、尽调投入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成本高、银行授信解决方案与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传统银行能够服务的供应链生态中的企业非常有限。据统计,仅有37%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融资。
转机在于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可行性不断得到验证,使过去由银行孤零零在前,再怎么辛苦也拉不动的沉重供应“链”,逐步进化成由各方共同建设、主动前进的智能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的四次进化
供应链金融走过了长达百年的1.0时代,这个阶段主要是进出口商为达成交易,在银行主导下进行点对点的贸易金融活动,例如汇丰银行贷款给英国企业,以方便其在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也包括前往中国贩卖鸦片;1980年以后,ERP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流程管理得到规范,银行开始大量尝试与接入ERP的企业合作,步入企业端的供应链金融2.0时代;又过了二三十年,一些研究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转型为第三方服务平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运营服务,这表示供应链金融3.0时代的开启;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已经进入了4.0时代,其特征就是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其赋能;下一步,供应链金融将会迅速进入5.0时代,5.0时代是供应链生态的时代,核心企业的功能将会弱化,焦点将会更加集中在核心企业和其多级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交互关系上,更加关注的是一个行业整体生态圈的形成和建设。
供应链金融从4.0向5.0过渡的阶段,正是金融科技高速普及的阶段。腾安基金总经理、腾讯金融科技智库首席理财专家李康宁指出:“供应链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结合,伴随着一个高速普及期的到来,这个普及期就是全社会通过各种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不断向各种原始资产方、投行角色、资金方去普及一套以金融科技方法论为依托的资产证券化理论。”
“以ABCD为首的前沿科技,对金融领域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减少人力成本,二是降低操作风险,三是提高业务效率,四是增加能力输出。“人工智能可以看成大脑,应用于贷款审批、资产评估、风险评估和刷脸支付等领域;大数据好比血液,应用于交易反欺诈、精准营销、风险评估、股价预测、智能投顾等领域;区块链是人体的神经,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数据票据、征信等领域;云计算就像肌肉,(连接着各个组织,是人体的基础设施)。”这四大科技涵盖了金融业务的全流程,牵引着金融行业的变革与进化。
核心企业要去核心,底层资产才是关键
大数据等技术为何能使供应链金融离开冷板凳,走到聚光灯下?对核心企业过度依赖、底层资产难穿透是造成供应链金融风险难控制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过去阻碍供应链金融发展步伐的两座高山。
目前资产证券化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从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全面把握底层资产的风险,其中包括了对底层资产质量的评估、在存续期间对底层资产动态的监管等。
那么,如何实现底层资产透明?第一是资产的选择。资产证券化中一个资产包往往涉及上百甚至上千个供应商,要逐一核实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我们现在将企业的营业执照、发票、合同等信息全部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接到平台上。实现自动化,就能极大提高运营效率;
第二是资产的入池的审查。从资金端到资产端整个供应链条中的各个角色都加入平台生态圈中,实现多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极大降低欺诈风险。同时,区块链的运用还有利于实现去中心化,降低供应链金融对单一核心企业的信用依赖,使其向更上游和更下游的多级供应商、经销商延伸;第三是发行过程和发行之后的存续的管理。通过平台的设计,中介机构例如券商、律所、交易所等都能随时在一个系统中查看底层资产的的情况,使从发行到存续期间的资产状况都是透明的。这些都是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很好的例子。
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有两大局限,一是风险集中,二是资产有限。2008年汇丰处理雷曼兄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发现,尽管雷曼兄弟在金融风暴中轰然倒地,但其债券产品的底层资产价值竟然还能达到金融危机前的95%。因此,将主体信用转换为资产信用,把握住底层资产,才是做好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关键。
同期阅读: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作用与现状分析(王泽鑫)
供应链可视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传递、存储、分析、处理供应链中的订单、物流以及库存等相关指标信息,按照需求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供应链可视化定义及基本内容
1.供应链可视化的定义。供应链可视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传递、存储、分析、处理供应链中的订单、物流以及库存等相关指标信息,按照需求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2.供应链可视化的基本内容。(1)流程处理可视化。包括订单处理、订单查收、订单实现、订单到账等。(2)仓库可视化。包括对存储单元进行分类编码和属性定义(容量、可存放零件等),入库时自动分配存储单元,出库时提醒操作人员从指定的存储单元上取货。(3)物流追踪管理可视化。产品物流过程涉及很多企业不同信息,企业需要掌握货物的具体地点等信息,从而做出及时反应。(4)应用可视化。用户可以通过界面采集数据、提炼数据、获得管理功能,进行分析、统计、报表,以做出管理决策,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数据输入、导入、上载的平台。
供应链可视化应用的关键技术
1.条码技术。借助条码技术,企业不仅可实现对产品生产数据和生产质量检查数据的采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产品条码和产品档案的连接,使得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到仓库和在途产品的数量、位置等具体情况,实现对产品从采购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全程可视化管理。
2.XML技术。XML技术不仅能将数据嵌入系统,而且能毫无阻碍地在跨平台之间自动分享和交换物流数据,因此XML技术能极大地减少信息系统的整合费用,增强数据的稳定性。
3.WEB技术。相比于传统的WEB技术,WEB服务器是一个宽容的连接器,能高效地整合跨企业、跨平台、跨语言的信息应用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作用与现状分析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作用与现状分析。
4.EDI技术。EDI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使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即时数据交流工具,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
5.EAI技术。EAI是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内部重要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要求。
6.RFID技术。RFID技术是通过在物料、产品中植入芯片,并将芯片信号与物料产品信息相连接,企业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物料、产品的全程监管。
7.GPS和GIS技术。供应链企业可以应用GIS收集、储存和处理空间信息,并且以GPS来测量任何时间和地点的即时位置信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实时数据传递。
供应链可视化平台的应用
企业通过建立可视化平台系统,实现对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数据展示等。供应链可视化的数据来自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内部系统的数据库,或者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EDI、XML文件等数据。
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的作用
1.节约交易成本。用信息的可视化串联整合供应链,将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供货商的管理。由于供货商能够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采购管理人员等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
3.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实现联合库存,供货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因此核心制造单元、物流企业均不需要维持较高的存货量。
4.缩短循环周期。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系统,预测精度将大幅度提高,这将能缩短生产的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5.收入和利润增加。通过组织边界的延伸,企业能履行他们的合同,增加收入并维持和增加市场份额。
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1.信息安全。企业在对供应链中其他伙伴分享企业信息时,容易造成信息被盗,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人才缺乏。我国物流人才缺乏,擅长供应链与计算机技术的物流人才更少,使得我国企业很难形成从上到下全程可视化的供应链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作用与现状分析供应链管理师。
3.系统维护。供应链管理系统,理论上比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都要庞大,其信息量和承担的任务也比企业其他系统为更大,使得其系统的维护难度大、成本高;而不维护,一旦信息出错,又将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做出以下预测:
1.对RFID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现阶段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于实现产品的全程可视化管理,后期其应用将逐渐扩散到供应链的多个部分,如,RFID标签作为产品从材料原产地开始到消费者手中全过程信息记录的载体。
2.供应链可视化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还是国内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跨国供应链的研究会成为重点课题。
3.随着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重要地位的不断凸显、以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可视化研究将慢慢浮出水面,形成供应链管理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