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0-05-15陈丙义
陈丙义
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陈丙义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生力量,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又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学科专业体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教育经费保障严重不足等因素是学校内涵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文章以河南工学院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与策略,旨在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实质性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发。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应用型
0 引言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分别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论断;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由之路”。这些都表明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方式和重大方针,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从以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为以注重效益、提升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
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步晚、经验少、底子薄,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培养理念、学科建设、专业特色、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新优势尚未形成,与老本科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这些因素对其办学效益、人才培养质量均产生较大影响。这类院校若要在同省域、同区域甚至同类院校中走在前列,只有将学校实力聚焦到办学效益、人才质量与培养能力上来,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实质性跨越式发展。
1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是服务国家经济重大战略的迫切需求
大学因服务国家战略而兴[1]。实践证明,凡具有“世界一流大学”之称谓的大学,无一不是因其紧密对接和服务国家经济重大战略需求而崛起的。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应多突显“地方性”“应用型”。如何依托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经济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内涵式发展中必须破解的课题。当前,新经济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机遇期,中国经济正面临40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优势来服务国家经济战略,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需求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如今正迈向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体量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共有2663所,其中部属高校119所,地方高校254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11万亿元,这充分表明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决定性日渐凸显,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更加突出,同时党和国家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坚定不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应用科学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局中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起更重大的使命。
1.3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既是对教育改革成果的坚持与肯定,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新时代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已导致部分行业企业的岗位被取代甚至被淘汰,同时对高等教育教学已产生重大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3]。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布局、应用研究、教师结构与水平等方面需进行改革与创新。其次,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行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工艺发展日新月异,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紧盯产业需求,以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教学内容革新。第三,随着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模式、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4]。进入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总体布局中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才能不断拓宽视野和延伸竞争触角,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困境
2.1 本科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扩招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大批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的本科高校应运而生,它们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由于办学历史短,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着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转型问题,更多关注学校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其专科教育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本科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大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修业年限从3年到4年的改变,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与专科教育相比是全方位的改变。如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其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沿袭专科办学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专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专业性、应用型、技能型等特点,本科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学科性以及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型、复合型等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专科层次课程结构单一,专业面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组成,而本科层次课程结构复杂,专业知识体现深度和广度,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上更加注重选修课程、创新课程、跨学科课程的设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建本科院校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不行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内涵与特色发展,必须尽快树立本科教育理念。
2.2 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构架,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元素。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但由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跟不上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节奏,致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科专业调整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不匹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和布局时,由于对当前及未来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度分析以及没有主动追踪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5],致使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地方产业结构转型优化不匹配,同时与学术型高校及地方综合高校相比,没有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二是专业建设与技术进步不适应。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制造、空天海洋、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大学生的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由于行业、企业、产业技术进步过快,而部分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滞后,导致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3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后,均把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重点建设目标,但部分院校由于在教师队伍建设路径选择上出现偏离,致使学校在一定发展时期内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地理位置、地域环境、经济水平、学校声誉、学术氛围、待遇条件等方面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导致高层次人才吸引难、引进难、留住难。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出台的政策、配套措施、激励机制、科研平台建设难以吸引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博士)、高职称人才(教授)到校任教。同时,广大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实践锻炼体制机制不完善,教师在产品、工艺、装备设计、改进及技术开发、创新、推广与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严重缺失。三是学校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企业高管、技术人员时,没有统筹规划和考虑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与师资现状、受聘人员专业背景与企业经历之间的关系,出现引进的教师学历学位高、应用实践能力弱,发表论文多、横向课题少,对学生知识灌输多、能力培养少等问题,致使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不相符。
2.4 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实践教学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之一。但部分院校在升本之后,由于办学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沿承研究型、学术型、综合型大学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弱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一是各实践教学环节不成体系,各自独立。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相对独立而系统的教学架构,各实践教学环节缺少系统性、连续性,仅仅是理论课程的辅助和补充。二是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课程等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达不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本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设计、重组和创新。有的新升本院校仍以专科时期的演示型和理论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占比偏低,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岗位的实际结合度不高,没有随着新经济、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而更新。四是部分院校由于规划、管理和经费等问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小、设备不全且质量不高,不能有效保障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任务的完成。五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表现为评价制度、指标、标准、内容等方面的缺失。
2.5 教育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建设、发展之初,由于内外部环境及现实条件的制约,教育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地方本科公办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为政府财政拨款,一些省如河南省目前施行省属本科高校分类拨款制度和差异化基本支出核定办法,本科生与专科生生均拨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而新建本科高校尤其是刚升本2—3年的高校,由于专科生占比偏高,本科生占比偏低,因此生均拨款明显不足。在省属本科高校专项业务经费分配体系中,新建本科高校的竞争性、政策导向性专项业务经费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提升高校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新建本科高校每年获批的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学费也是高校的一项主要经费来源。根据国家规定,高校学费收取标准主要参考生均教育培养成本,高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可能随着教育成本的增长而大幅提高,一些省份的学费甚至低于培养成本。另外,新建本科高校在升格之后都面临着繁重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要建设与发展就必然需要大量经费支撑,在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银行贷款来保障,这又造成利息负担和还贷压力。同时,由于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底子薄,申请获批的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导致学校造血能力差,自身创收能力不足。
3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进入新时代,新建本科高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既是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河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主动融入区域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逐步走出一条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3.1 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话语权的战略资源,新时代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一是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须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和明确培养目标,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形成错位发展,积聚错位优势,通过系统研判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主动追踪研究行业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高校人才供给改革与社会需求对接,构建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应用研究成果为支撑,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需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关注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技术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才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有担当、有作为。
河南工学院是河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2016年升本,紧密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地方行业企业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大力发展机电类学科专业,积极培养地方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3.2 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建本科院校要想有新作为、新贡献,必须坚持“以本为本”,顺利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转型和由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通过主动聚集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优化资源配给,重点打造省级、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力争获得国家级专业建设立项。紧密对接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重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重点打造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获得国家级课程建设立项。充分利用基层教学组织,发挥高层人才优势,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挑战性的“金课”。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形成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历史和学科综合优势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河南工学院升本之后,进一步确立了战略目标,明确了发展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着力提升学校特色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思政工作建设立项中获批4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门省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被教育部授予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试点院校,获批教育部重点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家电产品模具工艺与制造顺利通过教育部的严格审核,正式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官方网站“爱课程”网上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等5门课程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电线电缆拉丝虚拟仿真实验等3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河南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建设有15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校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和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各1项,10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顺利通过鉴定;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获批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在2019年全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荣获省二等奖1项和省三等奖2项。
3.3 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已在业界形成共识。一是新建本科院校要实施专业集群发展战略,通过广泛调研区域、地方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及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同时结合学校已有核心、主干专业确定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主线来构建专业集群[6]。二是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整合性思维为导向,加强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要促进工科与理科、文科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组织,从制度、文化等层面为知识重构、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创造内外部良好条件。三是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健全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和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论证会,主动分析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淘汰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和社会满意度低的学科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来增设或补充匹配度较高的相关专业[7]。
河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始终坚持以区域、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主动融入河南省“三区一群”建设大局之中,遵循“产业引领、需求导向、重点突破、集成集群”的建设思路,坚持推动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技术链,重点发展与河南省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紧密相关的机械工程、材料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等主干学科,已建有26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机械类专业群、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群、新型工程服务类专业群等三大专业集群,构建了适应河南省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电缆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本科专业,建有河南省特种电缆绝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省级重点学科。
表1 河南工学院专业集群一览表
3.4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有效引进和精准培养并举,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一是积极谋划拔尖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实施学校人才计划,加大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加快凝练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教学团队。二是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和下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建立高校优秀教师与企业优秀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机制[8]。三是采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使用、激励、竞争、考核的评价机制。四是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大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河南工学院在升本之后,持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是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打造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特聘教授、博士、硕士等各类人才251名,其中博士98名。新增教授1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8人,新增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38名,初步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二是紧盯企业岗位需要,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到220多家联合办学董事单位(企业)进行轮岗锻炼和技术服务。同时,注重聘请董事单位的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8.8%。
3.5 深化科-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应用与开发研究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多突显“地方性、应用型”,这一办学属性规制了这类高校的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应着重强调应用型,重点关注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需要解决的是区域产业和地方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为着力提升学校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化科-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并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协同科技攻关,共建共享科研平台。二是多渠道争取国家科研经费投入。联合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申报资质良好但未能入选的项目,应主动争取省级基金项目。三是对标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结合区域产业和行业优势,强化省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国家“预备队”。四是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应用基础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人才,同时建立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机制,注重团队研发成果原创性评价。
河南工学院始终紧紧围绕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遵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并重原则,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行业企业重大需求和重大项目为牵引,依托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与行业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发技术产品,共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目前,学校建有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5项。学校深入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与新乡市共建了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深度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近年来,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420多项,与企业联合申报专利110多项,共派出25人次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卫华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签订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学校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水平明显提升。
3.6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是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涵盖政治、行政、学术、民主四个范畴[9]。河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016年升本后,高度重视内部管理创新,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学校首先确保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先后印发《中共河南工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意见》《河南工学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等涵盖政治范畴的系列规章制度,突出党委政治领导,在议事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具体事项上作好决策,在干部管理中做好干部的选拔、教育和培养,在监督上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其次,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学校办学理念渗透和细化到内部制度中,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师生权益。第三,坚持以学校章程为遵循,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制定《河南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发展规划。学校在全面梳理已出台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展“废、改、立”工作,修订完善行政范畴内的系列规章制度,制(修)定《河南工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涵盖学术管理、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相关规章制度,制(修)定《河南工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等涵盖民主权力的具体制度。学校为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明晰岗位职责、修订完善《河南工学院部门工作职责》和《河南工学院部门岗位职责》,逐步建立起以质量为中心,岗位、职责、程序、要求明确且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制度体系,全面推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 结语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把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标准,顺势而为,勇于创新,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举措顺应新要求,以新路径实现新目标,在新的征程上绘就学校内涵发展的新蓝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1] 袁占亭.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蕴[J].中国高教研究,2018(7):2-3.
[2]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9-12-1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03/c1024-25097461.html.
[3] 刘献君.顺势而行 推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8(7):3-4.
[4] 马陆亭.高等教育要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9-12.
[5] 顾永安. 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35-38.
[6] 刘炯天.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4):9-11.
[7] 孙文琦.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3):102-107.
[8] 赵军,申怡,夏建国.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导向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5-78.
[9] 杨胜才,胡亚军.论法制视角下高校内部制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9(1):37-42.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HEN Bing-yi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 new force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y face bo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as the dual task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such dilemmas during thei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s underdeveloped concep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isconnection of their disciplinary and curricular system from social needs, weak faculty members, inadequate time allocation for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appropriation.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to provide peer institutions with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for a substantial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G642.4
A
2096–7772(2020)01–0001–07
2019-12-26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育体系研究”(DIA180391)
陈丙义(1964―),男,河南鄢陵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杨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