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复发诱因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
2020-05-15张娟
张 娟
复发性抑郁障碍是一类病因复杂、预后不良、高致死、高自杀、高致残、高复发的严重精神疾病。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所致的复发性抑郁障碍,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在多数患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影响[1]。尤其在老年人群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持久而显著的情绪低落,悲伤易怒,失去兴趣,运动迟缓,无精打采,睡眠和饮食失调等现象,具有疑病性,激越性,隐匿性,可逆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特点,是一种较普遍的心境障碍性疾病。据报道:首次抑郁发作的复发率约为50%~60%,每多发1 次,复发的概率则不断升高,有过3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其复发率达90%,从第2次抑郁发作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第1次发作时已有明显的改变[2]。另据报道:某医院门诊内科患者中,抑郁障碍患者检出率为25%,其中复发抑郁障碍为7.69%[3]。为探讨复发性抑郁障碍的可能诱发因素,现对我院老年心理科三年中被诊断抑郁障碍患者122 例因复发而反复住院的病例进行调查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老年精神科诊断为抑郁障碍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有9 份是记录资料不全和起病原因不明的病历,已被删除;余下的122 份病历中,首发抑郁障碍67 例,复发性抑郁障碍55 例,纳入研究对象。①首次抑郁发作而在我院住院的患者病历67 例,平均住院天数(28.43±16.08)天;其中男性17 例,年龄54~84 岁,女性49 例,年龄50~79岁。②复发性抑郁障碍而在我院住院的患者病历55 例,平均住院天数(25.73±15.14)天;其中男性13 例,年 龄56~68 岁,女 性42 例,年 龄55~7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ICD-10中抑郁发作(F32)或复发性抑郁障碍(F33)。②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历次都在我院住院,有“首诊记录”和“出院记录”等完整的病历资料。③排除标准:有严重的活动性躯体疾病,颅脑损伤的精神系统疾病,有发育迟滞、痴呆、精神分裂症以及双相障碍的患者,包括多次抑郁发作因在其他普通医院门诊或住院而无完整记录的病历,都未列入本文分析。
1.3 方法
1.3.1 观察指标 在汇总和统计分析患者的出入院病史资料时,根据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为依据,对其病历记录中疑似发病和复发诱因进行分类整理18 项。具体内容如下:性别(男、女),文化程度(≤小学、≥中学),婚姻状况(正常、独身、离异或丧偶),生育状况(已育、未育),病前性格(开朗外向、急躁内向),曾受过重大外伤或大手术(麻醉)史(有、无),是否受过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惊吓(有、无),有无吸烟、嗜酒、赌博等不良生活习惯(有、无),发病后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好、差),复发前后性格改变(有、无),首次发作年龄(≤40岁、>40岁),首次发病住院天数(≤2周、>2周),患者自身有无重大疾病痛苦(有、无),三代近亲中有无抑郁障碍、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家族史(有、无),亲属中病、伤和亡故(有、无),家庭成员矛盾吵架(有、无),工作是否不顺心或压力(有、无),经济困难(有、无)。
1.3.2 对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对策 ①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详细入院宣教,佩戴腕带,评估各项风险。有消极自杀、自伤风险的患者,安置在离护办室较近的位置,做好危险物品的管理。协助完善各项检查,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监护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药物副反应,观察病情,完成各项基础护理。②心理干预:尊重患者,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恰当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掌握情绪动态变化。心理干预每周不少于2 次,每次至少30 分钟,根据患者病情随时增加次数和内容。协助患者认识负性认知,阻断负性循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理应对方式。③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预防复发的知识。健康教育可通过不同的形式,有每月2 次的集体健康教育,也有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手册、健康教育小处方。引导其参加康复工娱疗活动,如:手指操、广播体操、回春操、春节七天乐等。指导患者建立自我管理手册,记日记,病情变化时的感受及应对措施。有研究显示,自我管理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减轻,未复发比例增加,自我效能增加[4]。④支持系统:向患者家属宣教有关疾病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护理等方面知识,以取得理解、支持与配合。指导监护服药,药物保管注意事项,掌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定期复查。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更多地给予关爱,以增加家庭支持。也鼓励患者去争取亲朋好友的支持。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 首次发作与复发性抑郁障碍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
组别 人/次数 住院天数(d)抑郁障碍首次发病住院 67 28.43±16.08复发性抑郁障碍多次复发住院 55 25.73±15.14 t 0.985 P>0.05
2.2 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多次复发住院情况分析 回顾调查抑郁障碍患者住院病历122 份,其中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住院病历55 份,复发性抑郁障碍的复发住院率为45.08%,其中复发住院两次的24 人次(占43.63%),复发住院3 次的15人次(占27.27%),复发住院4 次的16 人次(占29.10%),其中有一人自述包括在其他普通医院治疗抑郁障碍复发而住院的共8 次。
2.3 两组患者18 项疑似复发诱因比较 对变量为二项分类的18 项资料中,有: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自身疾病,经济和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有无外伤史及发病前后的性格改变共9 项单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的9 项中,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病前性格、家庭矛盾、外界惊吓史、亲属病、伤、亡故,不良嗜好,对治疗依从性,以及首次发病住院天数的长短的单因素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18项疑似复发诱因比较
3 讨 论
复发性抑郁障碍的诱发因素十分复杂,总体上仍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综合影响,这是大家所共识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抑郁症与细菌、病毒的诱因有关,但家族史的遗传因素难以排除,不过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所致的复发抑郁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只占21.82%,本文首次抑郁障碍67 例患者中,有家族史的仅5 人(占7.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本次分析发现:首次发病年龄小于40 岁,首次发病住院天数小于2 周;治疗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差以及亲属的病伤亡故的精神刺激是诱发复发性抑郁障碍复发的主要因素(P值均<0.01)。本文研究中发现婚姻中有离异、丧偶对患者的精神刺激;亲属病、伤、亡故的精神刺激;以及失火、水灾、邻居打架等精神惊吓刺激等,外界社会因素与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复发住院有关联(P值均<0.05)。
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和赌博等以及在治疗中或出院后不遵从医嘱、依从性差或私自停药,均属于患者的行为因素而导致抑郁复发多次住院。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首次发病的住院天数少(小于2周者34例,占61.82%),可能再加上出院后有私自停药,依从性差两者叠加效应,以致形成抑郁障碍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一点应引起临床专业医生重视,延续性护理干预应予以密切配合。本文中多次复发而住院的患者中,复发3 次住院的有15 人次,复发住院4 次的有16 人次,占总数的56.4%(31/55)。与复发次数越多,复发的风险越高[2]的文献报道一致。
本文不足之处,是抑郁患者复发而在普通医院或外地医院多次住院治疗,笔者无法得到其住院以及复发的有关信息,未能列入诱因中分析研究。文中所获样本量含量较小,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