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对胃间质瘤危险度评估的价值

2020-05-15田愚龙许小伍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危险度免疫组化溃疡

田愚龙 朱 林 许小伍

胃间质瘤(GST)属间叶源性肿瘤,肿瘤细胞单独起源于胃壁的卡哈尔细胞,且具有不定向分化能力,其中30%~50%表现出一定的侵袭性[1]。本文对5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同危险度GST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寻其间的CT表现差异,以期提高对GST危险度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为其治疗及预后提供影像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 年5 月-2019 年3 月就诊于本院的56 例GST患者资料,男性30 例,女性26 例。患者年龄25~84 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5 例,腹痛腹胀13 例,黑便18 例,扪及腹部包块就诊者9 例;其余11 例患者为偶然发现。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128层螺旋CT。要求患者检查前空腹8 h,并于扫描开始前饮水500~1000 mL,使胃腔得到良好充盈。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5 mm。嘱患者屏气后,自膈肌顶部扫描至耻骨联合水平。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56 例患者CT图像进行独立阅片,观察肿瘤的形态、位置、生长方式、大小、强化程度以及肿瘤内部有无钙化、坏死囊变、溃疡等,并仔细寻找有无肿瘤血管显示、肝脏及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等,当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商讨确定。

1.4 病理分级标准 采用2008 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标准。本研究将病理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低危者合并为低风险组,中危与高危者合并为高风险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高风险GS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与病理 所有肿瘤行手术完整切除,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明确。归属于低风险组38例,高风险组18 例。其中20 例肿瘤发生于胃底部,28 例发生于胃体部,8 例发生于胃窦部,其中1 例同时于胃体、胃窦发现2 枚GST,取其中较大者测量研究参数。肿瘤表现为腔外生长22 例,腔内生长24 例,另有10 例为跨壁式胃腔内外同时生长。镜下,肿瘤细胞大部分呈现为梭形(70%,39/56)(图1D)、上皮样(20%,11/56)形态,小部分为二者混合型(11%,6/56)。

图1 胃间质瘤的CT及病理图像特征

2.2 CT特征与GST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采用χ2检验,以高、低风险组GST的各CT征象为自变量,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表明:在肿瘤的瘤体大小、有无溃疡形成、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与否4 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而肿瘤的生长方式(腔内、腔外、跨壁生长)、生长位置(胃底、胃体、胃窦部)、肿瘤形态(类圆形、分叶状)以及强化程度(轻度、中度、显著强化)、有无钙化5 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肿瘤大小已经包含在诊断标准之中,进一步进行分析已没有必要性,故将这一自变量去除。将溃疡、坏死囊变以及肿瘤供血动脉这三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高风险GST,只有溃疡可以作为其独立影响因素。

表1 两组GST患者CT征象定性比较

3 讨 论

3.1 GST的病理组织学起源与免疫组化 1983年,Clark等通过免疫组化等技术,首次发现了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并将其命名为间质瘤[2]。GST的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尤其是CD117(酪氨酸酶受体)、DOG-1 以及CD34 过度表达具有特征性[3]。

3.2 临床特征 GST好发于中老年人,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2 岁,其中男性30 例,略多于女性的26 例,与赵宇等[4]报道结果相仿。GST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与肿瘤的生长位置、大小以及肿瘤是否出血有关。

3.3 GST的CT征象 本研究显示,两组肿瘤在大小、内部坏死囊变、表面溃疡形成以及肿瘤血管显示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偏大、内部低密度坏死囊变(图1A、1B)、表面“火山口”样溃疡、增强扫描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图1C)均提示肿瘤危险程度偏高,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加快,血供不能满足肿瘤生长需要有关。同时,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位置、生长方式、形态与危险度分级没有明确关系,且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不同文献关于上述3 种CT征象对于GST危险度分级的意义,报道结果也不尽相同[5~6]。国外有学者认为[7],肿瘤钙化对危险度分级并无帮助,本组单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肿瘤钙化在两组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献报道[8],GST属富血供肿瘤,增强后瘤体强化多较为显著,且危险度越高,强化越不均匀。本组强化方式也符合这个特点。

总之,CT检查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通过对肿瘤大小、位置、形态、坏死囊变、溃疡、肿瘤血管的观察,能够为GST的危险度术前判断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本组资料研究显示,溃疡形成能够作为判断其风险度的可靠指标,恶性程度越高的间质瘤,溃疡的发生概率越高,这与冯秋霞等[9]研究结果相同。通过多种CT后处理方式以及增强扫描,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肿瘤表面的溃疡情况,推测肿瘤的危险度,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危险度免疫组化溃疡
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都是“溃疡”惹的祸
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