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风万里送南征

2020-05-14贺祖斌

文史春秋 2020年9期
关键词:故居学堂桂林

贺祖斌

很早就想写一写我的同乡唐景崧,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乡,我的出生地距唐景崧的老家仅2公里,外出总是经过他家门口,也可算是街坊邻里。在我很小的时候,唐家“同胞三翰林”的美誉和唐景崧抗法抗敌的事迹就已在家乡代代相传,我也早已耳熟能详。随着年龄的增加,外出求学视野的扩大,我对唐景崧的了解越来越多,尽管历史上对他有不同的评价,但他抗日名将的名声早在民众中传播。听说,近年唐景崧的故居进行过一番修缮,我一直想找时间和机会回去看看。

拜谒故居

2009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扫墓,路过唐景崧的老家——灌阳新街乡江口村,心想不如趁此机会去唐景崧的故居走一走。唐景崧故居所在的江口村,俗称“老街”。此地是三江(马山江、安乐源江、灌江)汇流之处,交通发达方便,从前是全乡的农贸交易集市。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街道两旁是林林总总的小店、商铺,热闹非凡,一派繁华景象。如今,虽然繁华不在,但那一座座或好或缺、古朴雅致的古建筑,依然散发着历史气息,更铭刻着那遥远时代的光阴与记忆。

几年前,曾有新华社记者报道了唐景崧故居因保护不力,年久失修,墙体和房柱严重破损的状况,呼吁有识之士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和保护,很快便引起反响,灌阳县政府和唐家后人共同出资对故居进行修缮。修缮后的故居恢复原有的基本格局,但我仍然为它的历史价值尚未完全被挖掘出来为世人共知而深感遗憾。

唐景崧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约400多平方米。人大门后,为大堂屋,有上堂屋和下堂屋之分,当地有上下堂屋结构的房屋一般为大户人家,中间有一个天井,平日用于采光,下雨为排水之用。两边房屋为砖木穿斗式结构,梁、枋、门楣等均雕刻精美的人物故事及龙凤、花草、虫鱼图案,为桂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由于刚维修不久,屋内的木梁新旧交叉,新的过于显眼,缺乏设计和修饰,有些粗糙:故居门廊的石柱础和旧的门楣雕刻倒是原有的,设计得十分精美。屋内墙上挂着唐景崧的生平介绍和他的一些诗稿,还有难得一见的一张照片。

唐景崧,1841年出生,祖父唐廷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贡生,父亲唐懋功是咸丰年间的举人,但从来没有做过官,在家乡当一名私塾先生。唐景崧小时候就没有了母亲,他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与父亲相依为命。唐景崧年近20岁时,父亲唐懋功被一个王姓富商请去桂林为其子弟教书。唐景崧兄弟3人便跟随父亲一同来到桂林。唐氏三兄弟寄人篱下,明白生活不易,便发奋苦读。1861年,唐景崧参加广西乡试,一举考中解元:1865年,考中进士,在朝考中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任吏部候补主事。之后唐景崧在此任上15年,默默无闻,尽管做的只是一些打杂的小事,但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他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抗法大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82年4月,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入越南,再次占领河内,染指中国边境地区。顿时,朝野震动,举国激愤。唐景崧这年虽已41岁,但一直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站了出来,向朝廷请命。唐景崧诗道: “狼星悬焰白西方,又见烽火到雒王:可有大力平敌寇,已无神弩出安阳:何人更下求秦策,说客将治使越装:宣是唐衢轻痛哭,乡关消息近苍黄。”

唐景崧的家乡广西与越南毗邻,因此熟悉广西情况的他不失时机地向慈禧太后上折提出建议。他认为,朝廷可以资助和招安以刘永福为首的打着黑旗旗号的反清义军(当时黑旗军为了避开清军的围剿已进入越南活动),用这支黑旗军与法军作战,使清政府保持决策的主动性。唐景崧向清政府毛遂白荐,前往越南招抚刘永福,此议得到慈禧首肯。1883年初,唐景崧奉命抵达越南,成功招安刘永福,并说服其一同抗法,唐景崧参与指挥战役,两人并肩作战,带领黑旗军取得大捷。1884年中法戰争爆发,唐景崧奔走于援越桂军、滇军、黑旗军和抗法越军之间,刘永福与唐景崧配合,在抗法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唐景崧受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将已退隐的老将冯子材请出山领兵上阵,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之后又与云贵总督岑毓英联手,取得临洮、宣光大捷,中法战争取得胜利。后来,唐景崧以日记的形式,将自己1883年至1886年在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广西关外守边、镇南关进攻法军等事迹记录下来,结集为《请缨日记》。

拒奉朝命

因在中法战争中有功,唐景崧被清廷授予“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台湾道”。唐景崧到台湾任职之初,办书院,兴科举,倡导修铁路,发展生产,教化台南当地的少数民族。1891年,唐景崧升任台湾布政使(相当于掌管财赋、民政的副省长):1894年10月,署理台湾巡抚(相当于总揽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的省长)。唐景崧任职台湾巡抚之时,于1894年7月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已开战两个多月。1895年清军惨败,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激起全体台湾人民的愤慨。唐景崧坚决反对割台,他7次致电清廷,表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 “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割台,臣不敢奉诏” “天良未泯,甘蹈危机,万死不悔”。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回电训斥唐景崧:“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5月1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割台特使前往台湾办理交割事宜,并谕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唐景崧拒不奉命。

倚靠清政府保台的希望彻底破灭,为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士绅提出台湾独立的主张。5月23日,台湾士绅丘逢甲等以全体居民的名义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5月25日, “台湾民主国”在台北宣告成立,推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统领,国号“永清”。当天,唐景崧致电清政府报告就任“总统”之缘由,并“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就任“总统”后的唐景崧立即与刘永福一道率全岛军民共同抗日。唐景崧对台湾的防务进行重新部署:他自己率兵驻守台北,派兵把守各海口要隘。虽然台湾义军英勇奋战,但是敌我实力悬殊,又孤立无援,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唐景崧等人退到沪尾(今淡水),乘德国籍轮船弃职内渡厦门。刘永福统率防军与台湾义军继续抗敌保台,尽管英勇奋战,但到该年10月,台湾全岛还是落入日敌手中。刘永福只好搭上英国商船“迪利斯”号内渡厦门。从此,台湾开始长达50年的殖民地时代。长期以来,后人对唐景崧褒贬不一的评价,主要在于他关键时候的选择。尽管如此,他本人的民族气节,最开始英勇抗敌的精神应受到肯定,但他最后未一直坚守,独白离开的选择并不光彩,这不免也与当时孤立无援的境况、清廷不断施压有直接的关系。这从唐景崧《请缨日记》中关于拒奉朝命的记录可以看出,在朝廷对台湾割让放弃之际,他顶住压力,组织民众抗争,孤立无援之下仍奋力保国土完整,他的爱国情怀、抗敌事迹值得被肯定。

回乡之初

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唐景崧自然也失掉了“巡抚”,还因为抗旨被追究罪责,免掉了公职,悻悻地回到家乡桂林。对国家命运心灰意冷的唐景崧,为摆脱烦忧,便请来戏班,终日闭门听戏消磨时光。他仿照在京城看京戏的样式建起戏台,办起名为“桂林春班”的戏班,亲自指导桂北的地方戏和皮黄腔系相融合,他将这种南北戏剧融合的新剧称为“桂剧”。唐景崧闲暇时还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等剧目。

桂林榕湖畔的五美堂别墅建好后,唐景崧便与“桂林春班”一起迁进五美堂别墅,当起寓公。岑春煊、康有为等志同道合者是五美堂别墅的常客。五美堂别墅里搭建有“听棋亭”和戏台,戏台上有唐景崧的白撰联:“眼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此撰联如实反映出唐景崧对往事的复杂心态。政治上的不如意,促使唐景崧回乡后寄情于文化方面的发展, “桂剧之父”的头衔也确立了他在广西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今,在桂林榕湖畔的五美堂旁还立有唐景崧的铜塑像,以纪念他对广西桂剧发展的贡献。

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兴起,亲历了割地之辱的唐景崧亦希望国家变法图强。1895年和1897年,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两次到桂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唐景崧与康有为、岑春煊一起创办“圣学会”和《广仁报》,设立广仁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开风气之先,对广西政界、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景崧还同时担任桂山书院和榕湖书院的山长(古时对书院主讲教师的称谓)。桂山书院位于叠彩山东南麓,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当年广西的最高学府,专门培养举人,又称作孝廉书院。唐景崧任该书院山长期间,康有为两度来桂林,到书院讲学,传播维新变法思想,讲授今文经学,介绍西方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广西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变革和维新。康有为还将其在书院的讲稿汇成《桂学答问》,其影响深远。

榕湖(经占)书院于道光年间由广西布政使郑祖琛创建,授课内容专为经古文辞,因此被称为经古学院,后又由于该书院选址于榕湖畔,也被称为榕湖书院。1872年榕湖书院搬迁到桂山书院内部,与桂山书院一起办学讲道。清末时期,榕湖书院更名为桂林公学,即桂林中学的前身。唐景崧为桂林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心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兴办新学

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兴办新学、培养人才对振兴国势的重要性,全国新学兴办已是大势所趋,国内其他省份先后建立起新式学堂。在,一西桂林乡绅的推动和各界人士的推动下,广西新式学堂的筹办亦稳步进行。1899年初,广西巡抚黄槐森“改桂林经古书院为体用学堂,招收学生百余人”,以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念创办“广西体用学堂”,聘请唐景崧主办学堂堂务(即校长)。唐景崧不遗余力,在资金筹措、筹备工作方面为体用学堂的创办作出积极的贡献。

办学之初,唐景崧改变传统书院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添加西学课程,他还兼任体用学堂中文总教习,用亲历的中法、中日战争为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为振兴国家效力。清末广西体用学堂开创广西新学之始,培养了一批近代中国的杰出人才,例如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国民党元老邓家彦等,两人于1899年考入广西体用学堂读书,是该学堂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

唐景崧主持广西体用学堂两年多时间,是开启广西近代教育事业的有功之臣,“是为广西有现代教育之始”。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冬日,唐景崧于桂林病逝,享年62岁。

历史掌故

谈到唐景崧,与他有关的另外两个故事也不得不说一说:一是唐家“同胞三翰林”:二是他与史学家陈寅恪的关系。

唐家“同胞三翰林”的故事一直是我家乡人教育后代的美谈,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清朝时期,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是广大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尽管人人都为此寒窗苦读,但想要获此殊荣也相当不容易。从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考过来,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怕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表现不佳的考生,也无法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当时随父亲到桂林读书的唐景崧、唐景崇、唐景葑三兄弟先后考中進士,并分别都被钦点为翰林,成为广西唯一的“同胞三翰林”,创造了广西科举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名噪一时。除了唐景崧24岁时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二弟唐景崇( 1844-1914),也在27岁时考中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历任吏、礼、兵、工部侍郎,浙江、江苏学政,学部尚书,游(留)学生廷式阅卷大臣,内阁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唐景崇任职学务大臣时,是13名内阁大臣中仅有的4名汉人大臣之一。民国时期又担任清史馆总纂,著有《新唐书注》《新唐书刊误》等。三弟唐景葑(1853-1884).同样在24岁时考中进士,殿试中的成绩非常好,是一甲第三名,即“探花”,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北闱同考试官,可惜31岁时英年早逝。唐家三兄弟,皆好学上进,学有所成,家乡人都以“同胞三翰林”为学习的榜样和骄傲。

说起唐景崧与史学家陈寅恪,他们还是姻亲关系。唐景崧的孙女唐篑是史学家陈寅恪的妻子。当年,胡适的父亲胡传曾在台湾与唐景崧共事,也曾一同抗击过日本对台湾的殖民。于是,1931年陈寅恪请胡适为其岳祖父唐景崧的遗墨提诗时,胡适便欣然写了一首《题唐景崧先生遗墨》: “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

参观完唐景崧故居,我漫步走出来时已经近中午。当天刚好是清明节,从清晨至中午,一路和风细雨,我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远看烟雨弥漫的山野间,心中颇感快意,像雨中的空气一般清凉。这一趟唐景崧故居之游终于一偿我多年的心愿,真正了解了家乡先贤的故事,拜谒了“三翰林”的出生之地。

猜你喜欢

故居学堂桂林
古稀之年上学堂
桂林,美
卫立煌故居
桂林行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