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0-05-14叶进陆贝贝
叶进 陆贝贝
[摘 要] 高校的初心使命是立德树人,以培育有理想、敢担当的青年人为目标。大学生的初心使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理论学习、实地体验、抽象反思和交流运用四个环节,以规避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与疏漏。初心使命教育终极目标的达成,需要结合时代特质,融合体验式学习形式,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运用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宗旨,共同促进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實际效果。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大学生;初心使命;初心使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5-0081-10
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一步步走向伟大的胜利。大学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初心与使命,是祖国的期望,更是人民的要求。未来终究是青年人的,他们身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怀揣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觉悟与使命。面向大学生开展初心使命教育,成为当下大学生培育的关键环节,而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升初心使命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主要是教育内容与育人机制的创新,以及对新一代大学生性格特质的理解与把握。而体验式学习所具备的主动性、情境性、渐进性和反思性的特征,是助力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三寸之辖。因此,可以通过对体验式学习独特魅力的深入挖掘,来探寻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新方向。
一、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现实考量
新时代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开放自信,是大有作为的一代。生活在国家发展新时代的他们,将成为实现祖国发展目标的强大力量。然而,身处传统与现代交织时代的他们,具有着以“纠结”为主调的性格特质。现有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条件,个性独立自主;成长于网络社会,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自学能力强,具有极强的信息采掘能力。大学生的全新面貌,使得教师言传身教的实效性与感染力相对下降,造成初心使命教育的新困难。同时,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在深化完善过程中还存在教育内容、思想意识、育人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亟待解决。
(一)初心使命教育全面开展,教育方式不够“活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一经开启就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高校也掀起了主题教育学习热潮,主要以学习研讨、专题讲座、“关键”课程、主题党建等为主要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景象。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在高校的教育氛围热烈,大学生从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了主题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并获得了现实感知。
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关键在于保障初心使命教育深入开展,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但主题教育中依然存在着教育方式不够“活化”的问题。一是高校主题教育的开展多以课堂灌输教授的方式为主,在保证统一的学习进度与力度的同时,也凸显出效果不甚久远的问题。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 317。灌输教育自此也就逐渐被当作一项原则指导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革命时期经历过压迫与反抗的工人阶级而言,灌输意识可以起到积极鼓动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说服教育的效果却远超于灌输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9-10。二是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虽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例如集中学习、分散自学、外出参观与观看录像等,形式不新,学习效果不理想。单一的学习方式,造成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不能达成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三是主题教育内容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内容单调枯燥,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四是高校思政课程的反馈与考察机制不完善,使得学习效果与实践效果的判定缺乏科学的结果支持。枯燥的内容,单一的形式,显现出教学方式不够“活化”,进而使得主题教育学习内容的内化与学习效果的外化有所限制。
(二)高校主题教育学习氛围热烈,理论知识学习不够“趣化”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发的核心力量,集聚了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当前,高校初心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呈现出热烈的学习氛围,这一氛围的促成离不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言马,一马当先”的引领作用。其利用自身优势,为主题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提供教学与科研指导,紧抓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极力推动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并通过易班、主题网站、官方公众平台等网络宣传平台向学生普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相关知识,搭建网络教育“大平台”,努力渲染学习氛围。此外,还通过举办相关的演讲比赛、话剧表演、专题讲座、心理论坛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初心使命教育“第二课堂”,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主题教育校园氛围,为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提供新的氛围支撑。
在浓烈氛围的护航下,主题教育收获颇丰,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依然面临困境。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有思考上的冷静成熟,才有实践上的一往无前[3]。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理论学理背景,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品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知识而言内容抽象、纲领性强,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掌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难免会引起学生学习效果减弱和学习兴趣的丧失,甚至存在轻视、忽视理论学习的状况。加之大部分的主题教育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对于理论学习只注重学习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学习方法与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增添难度。理论知识学习不够“趣化”,势必削弱内化与外化的效果,影响初心使命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红色文化氛围积极浓烈,红色基因培育未能“内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被着重强调,红色基因的持久传承被高度重视。全国各高校也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培育方面积极努力,大力弘扬红色精神,通过潜移默化教育、旅游体验实践等方法,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团队,构建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重点保障红色文化运行、实现、评估等多方面发展。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红色文化教育规模已逐步扩大,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与重视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积极浓烈的红色文化氛围。
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构建虽已成为大趋势、形成大规模,但就其效果来看,还是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如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大都浅尝辄止,还没有完全树立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红色传统,没有贯彻担重任、敢吃苦、能吃苦、吃得苦的红色精神。对于什么是红色基因的理解不通透,对于中国梦的追求不执着,对于奋发进取姿态的保持不持久,意识形态精神领域的“红色”也存在被淡化的预兆。另外,红色基因培育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忽视了活动的创新性,使得活动的吸引力减弱,具有深远意义的红色主题也随之减弱。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由于对内容过分重视,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育人功能被弱化,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更不能使学生领会红色基因传承的真意,未能将其“内化”领悟。
(四)社会责任感日渐增强,敢于担当意识不够“深化”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最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意识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大有作为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是优秀的一代,祖国的未来是青年人的,大学生日渐增强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坚强后盾。
青年大学生责任感的增强为国家振兴保驾护航,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青年人的担当意识,也提出新的考量,当代大学生依然面临敢于担当意识不够“深化”的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使得信息获取便捷随意、丰富多样,而且有打破载体依赖性的发展趋势。大学生高频率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兴信息交流工具,突破地域限制,便捷畅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网络也带来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渗透干扰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构建。与此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出现陶醉于已有成绩的现象,“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危机意识变得淡薄,专业知识学习缺乏“钉钉子”精神,习惯于浅尝辄止。在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显现出大学生敢于担当的意识还未有普及“深化”的现象,为初心使命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想要实现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内化与外化,就要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补足现有短板,找寻出路。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 136“适应世界”作为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标,将学习重点从理论知识上转移开来,投放至实践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中,将“知识创造”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活动将以系列任务的形式被重新定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情境与学习理性结合,连续的、整体地植根于经验的进行学习。体验式学习重点在于实践,可又高于实践,其重点不止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在于通过实践的方式,对个人经验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获得经验的提升,实现个人综合学习能力的成长。而这一整个过程,正是缓解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过程中弊端的有效解决办法。在构建完整的学习过程中,用实际情境指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实践将其内化,糅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延伸沟通,指导未来实践。而这对于大学生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而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最佳效果。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要素诠释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但是传统的内容无法契合新时代的教学客体与教学环境,新的时代条件下,吸纳新理论新观点,丰富原有内容,为体验式学习理论注入全新的血液是当下开展体验式学习的第一要义。首要在于,在巩固原有理论有效环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性格特质、环境特点等因素,注重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成为自我激励的人,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控制权,能够利用符合自身需要的个性化资源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6]。后有学者提出了智能体验式泛在学习模型,更加细化了体验式学习中的各个元素[7]。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关注点从“群体”到“个体”的转移,进行差异化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针对多样化的结果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手段,通过这一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规避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中的问题,同时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实践理论学习,促进“内化”于心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理论指引实践走向盲目。理论作为人的思维领域中的高级形态,可以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而不断深化,并内化为个性化的观念意识,指导实际工作。体验式学习中的理论学习环节,主要通过以理论学习为先导,自主查阅书籍资料,主动进行专题类学习,并在团队内部举办自学自讲报告会就其学习体会与感悟作交流。实战条件下自主学习效果肯定好于课堂灌输,正如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曾就不同的学习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在教学结束后的两周时间里,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呈现出从5%—90%不等的效果:相比于耳朵听、眼睛看的方式,只能保持5%—20%的效果,而分组讨论、操作实践的效果可以保持为50%—75%,其中效果最好的莫过于教授给他人,保留效果为90%。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主动性学习或参与式学习,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力方式,这一方式对于提升初心使命教育效果意义重大。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通过組建相关的实践团队或者学习小组,进行团队化分配与管理,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自学自讲为要素开展理论学习。在自学自讲环节,首先,由团队成员合力收集研讨初心使命教育相关主题的书籍、资料、纪实类影像和作品等相关素材;其次,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多角度、多频度地开展实践交流活动,共同学习;最后,在自学自讲报告会中,团队成员逐一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内化”于心。
(二)置身其中实地体验,推动“趣化”于形
实地体验是体验式学习的核心环节。伽达默尔曾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他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8]体验式学习从“体验”出发,而又不止步于“体验”,重在强调体验中的教育意义,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情境理论取向与学习情境理论取向两方面,前者主要表明体验式学习必须结合社会情境才能有效展开。而后者重在说明学习目标确定后,通过学生的参与学习,在实践与反思中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式学习的独特形式,决定了它是具备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先天优势,通过实地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进而促进产生共鸣的显著效果。通过体验让学生养成行则有感的思考习惯,与他物建立联系,推演思索由此及彼,从中寻悟规律。同时,实地体验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延伸也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博物馆、重走长征路、区域红色游等体验活动,实现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双向交流,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心理感悟提供契机,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的过程中,以统一的形态去感知客观事物,寻求认识世界的新视野。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与体验式学习中的实地体验有机结合,使得主题教育形式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加突显。
(三)理性思考抽象反思,助力“活化”于心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经历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多种渠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经历了循环往复后逐步形成的复杂过程。抽象反思是将主题升华活化的过程,通过抽象反思将主题活动与生活、经验联结起来,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进而指导实践,即达到感知与领悟的辩证统一,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中国古代,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教育模式,意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在保证身体力行的前提下,内心有所感悟。一言概之,实地体验就是学习者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得与自己相关的人生感悟,同时还会经历抽象反思,使得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转化成人生智慧。外在实践与内在反思于体验式学习而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实践是反思的基础前提,反思是实践的必然追求,反思过程是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过实地体验之后,再进行抽象反思,使得教育内容深入内心,这才是体验的价值所在,学习的最终归宿。同时,内化之后的情感意志之间相互渗透,对于初心使命的深度践行,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都具有积极意义。而且,经过反思的实践结果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是使主题教育教学内容“活化”的关键所在。
(四)交流运用深化延伸,增进“外化”于行
交流是主体之间思想碰撞的直接方式,同时交流运用也是抽象反思的一种延伸,更是体验式学习效果固化的一个过程。现实中每个生命体都独具特殊性,被深深地印上了具有个人色彩的烙印,因此,每个人关于同一问题的观点看法不尽相同,关于同一学科的认知结构有所偏差,关于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也各有区别。但是,交流沟通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将不同的思想、观点、感悟汇聚一堂,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实现彼此认识的不断升华。体验式学习中对于实践运用、交流沟通环节的重视是首当其冲的,这一环节正是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步骤。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将交流运用作为最终实践环节,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交流对于学生受众面的扩大成效明显,对于参与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助益明显。每经历一次主题汇报交流活动,对汇报者本人而言,是一种个人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参与者而言,是一次精神的震撼与灵魂的触动,从同一思考阶度出发,展开饱含真情的交流,使在场的每个参与者都能深受启迪与教育。围绕切身感受的实践交流活动,可以降低理论学习门槛,拉近与初心使命的距离,学习者可以在实践感知中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为初心使命教育“外化于行”增添内在助力,推进初心使命主题的有效开展。
三、体验式学习助力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必须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变迁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开拓双向交流渠道。通过对体验式学习特有形式的有效运用,扩展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方式与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深刻、透彻的理论知识说服、引导学生;二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教授与价值观培育并举,做人做学问一把抓;三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性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应对错误思潮的渗透;四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真理;五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保障统一学习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导主体互动性发展进步;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重视启发教育,注重内化于心的效果培育;八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堂教学之外加强校园文化等其他方位的培育渠道,全方位育人。与此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特征、新兴技术、主流思潮、学生特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价值融合:打造“菜单式”教育模式,提升理论学习效果
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旨在于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核心,以反思为重点,以运用为目标,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效果。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是重点更是难点所在,想要达到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融合就要选择更为适用的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布卢纳认为:“教育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即教会学生对于所学的庞杂知识体系作出有效的分类的同时进行高度凝练,使之成为个性化的内容,深化教育效果。“菜单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要点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菜单(基础必学内容),将基础内容量化,形式上降低体量,减轻学习压力。同时,根据学生兴趣提供风味菜单,从兴趣点出发,注重兴趣培养。在小组学习中通过组内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的形式,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因此,分类设计、多元建构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单一教育模式的不足,高效发挥教育作用。
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中的理论学习部分,是对学生专业学术功底要求较高、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通过运用“菜单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根据知识体系内容要求分类设计“基础知识菜单”与“风味菜单”,组建学习小组,收集相关背景文本资料及多维资源,共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发表感悟。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第二课堂”,譬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基地、旅游景点等,充分运用已有的软硬件条件,依据参与学生的多样性、主体性特征,提出与之一一对应的“菜单式”主题学习模式。运用“第二课堂”的体验式学习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大学生自主选择教育方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初心使命教育理论学习想要达到最终效果,体验、互动、研习缺一不可,针对大学生好奇心重的群体特质,可以通过设置探秘与角色扮演等互动游戏的方式,亲身体验,寓教于乐;针对大学生求知欲强的突出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内容、兴趣热点举办文化沙龙,零距离接触文化大咖;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问题,可以选拔学生参与博物馆主题讲解、影视剧现场解说的活动,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可见,将初心使命教育过程中理论学习压力大的问题通过“菜单式”教育模式将其细致化、简单化、兴趣化,是增强初心使命教育理论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对于学生主题教育学习习惯与学习模式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队伍壮大:优化专业化教师团队,培育学生担当精神
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验式学习以及主题教育成效的主导主要在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办好“关键”课程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提出了“六个要”的新要求,其中就涵盖了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方面,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高要求,同时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规定与凸显。思政课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六个要”原则,着力历练个人核心素养。对于教师团队的优化,要求塑造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与教学水平扎实过硬的专业队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还應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积极行动、树立榜样。专业化教师团队的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魅力上,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做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与践行者,在传道授业中,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在学术魅力上,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在人格魅力上,严于律己,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修身修为。
初心使命教育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团队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其他力量的全力辅助。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辅助团队,是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应由特聘专家、主题社团、在校大学生共同组成,融合学校、社会优势资源,合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代表性强的综合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的领域,推动主题教育全面开展。辅助队伍中,学生是核心力量,通过目标性的培养将一部分学生从受教育对象转为教育对象,在保证参与实践的学生获得担当意识的实战教育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有机互动,扩大群体范围。对于没有加入团队的学生也可以达到隐性教育的影响效果。辅助团队的打造,重点在于对学生干部的培育,通过组织专业化的培训,在学生群体中先行打造一支专业学生队伍,培训的重点包括理论培育与思想培育两方面,要求学生既要保证专业素质过硬又要保证政治信仰坚定。
总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平台的专业化团队优化是初心使命教育的技术保障,而以学生干部为引领、学生群体重点参与的辅助团队,既是学生担当教育的实践平台,又是主题教育的宣传保障。双管齐下,打造初心使命教育新队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从而提升主题教育效果。
(三)技术助推:运用“智能化”高新手段,搭建互动平台
2019年3月,EDUCAUSE发布了《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专家委员会认为,“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是未来2~3年面向高等教育的重要技术进展。人工智能为教育提供了“自助、互助、他助”的融合教学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开设“开环大学”的想法,就是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扩大大学教育的年龄跨度专业弹性。这对于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也给予了新的智力支持,在初心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可以做到跨越专业的广泛性教育,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为主题教育的评价与考察机制搭建了一个具有实时性、广泛性的管理平台与零时差的互动教育平台,能科学监测教育效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这一优势,能有效实现教育“零时差”,尤其在科学的评价反馈这一方面更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质。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即时、个性化的反馈,为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环节提供了可能。将其运用至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反馈反思环节,可以对之前的工作效果作出一个具有实时性与科学性的报告,减轻了教师工作难度,提升了办公效率。同时,现实(AugmentReality,AR)交互式展示方式对于体验式学习中实地体验的核心作用的保证给予了全新的展示方式,对于体验学习中因为距离产生的局限,给予了有效的解决。在初心使命教育过程中,通过现实技术的运用,从参观者或是“剧中人”的角度出发,增强真实感受,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不论是人工智能的“零时差”、大数据的科学性,还是现实交互式的“零距离”等诸多智能化平台,都为初心使命教育插上了翅膀,在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技术的保障,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学习形式变得多样,学习效果变得科学,向着初心使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又迈进一步。
(四)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实现一体化教育
“三位一体”是运用于博物馆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体验式学习存在相近的本质特征,而博物馆教育也属于体验式学习中的一种。“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集“无门槛教育”“差异化教育”“一体化教育”于一体,且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中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专业教学等灌输式教育方式,而“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不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是教育理念上更多的注重引导式、体验式、启发式的教育。通过实地体验,做到“有教无类”,降低了跨专业、跨学科的门槛,使得主题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在降低门槛的同时,获得差异化教育,变得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最终达到一体化的效果,这与初心使命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完美契合。在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体验式学习中,践行“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效果的推动大有助益。首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最佳践行地主要以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等为主,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合适空间。其次,将“三位一体”理念运用在初心使命教育的日常课堂教育中。因为初心使命教育是覆盖高校所有学生的,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背景这一差异化问题,利用“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优势,抓住大学生共同的性格特质,采用复合各年龄阶段的实践学习方式,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熏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最终能够取得一体化的效果,达到最终的统筹目标。
(五)围绕“以人为本”教育宗旨,实施人格塑造教育
教育的终极要义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育优质人才的关键。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应追求综合发展的目标,从而使得其立足全面,即“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初心使命教育的任务就是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通过运用体验式学习这种与大学生性格特质更为契合的方式,经过自我学习、小组探讨、实地体验、延伸反思的过程之后,了解国家的历史,培育红色基因,明确人生的使命,树立牢固的理想与信念。具体而言,首先,以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旅游为代表的体验式学习,使得抽象化的主题教育变得形象生动,通过实地体验使得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拼搏努力、为国家与民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通过实地参观让大学生在先进事迹的故事中接受榜样教育,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淡泊名利的英雄身上看到他们爱党爱国、攻坚克难不畏挫折的人格魅力。其次,发挥体验式学习在营造校园氛围上的活跃作用。可以开展专家大讲堂,聘请有知名度、影响力、亲和力的学者专家,亲临现场进行专项化主题教育,以此巩固学习效果。最后,举办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研习、话剧表演等多形式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常态化、多层次的教育形式,在深化完善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同时,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助益甚效。同时,这与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完美契合,实现双赢。
初心使命教育是指引大学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沿着党指引的步伐,完成新任务、迎接新挑战的重要内容,具有时代意义。面对大学生初心使命教育的重要性与长期性,积极发挥体验式学习的独特优势,有效利用高校平台资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敢于创新,不断深化初心使命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占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提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本领[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魏进平,魏娜,张剑军.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6] 梁为.基于虚拟环境的体验式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7] 李海龙,贾利锋.智能体验式泛在学习研究——以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6,(5).
[8]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利林]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Mission Mission Education —— Based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YE Jin, LU Beibei
Abstract: The primary mis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 who have ideals and dare to take on them. The primary miss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the key to the core capacity-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 method, experiential learning can avoid the shortcomings and omiss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itial mission educ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learning, field experience, abstract refl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primary mission education need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tegrate the form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actice the "Trinity" educational concept,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igh-tech,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primary miss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the heart, externaliz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line.
Keyword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ollege students; first mission education; path
[收稿日期] 2019-11-03
[基金項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研究”(编号:17XKS035);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创新研究”(编号:XCSXZL2017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叶进(1958-),男,湖北随州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陆贝贝(1991-),女,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