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

2020-05-14马小成

学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学困生高中数学

摘 要:学困生是每一门学科教学中都存在的群体。他们的形成因素非常多元,涉及主观层面、客观层面两个维度,而每一个维度又有多重因素。要想切实转化每一名学困生,必须要细致地分析他们的形成原因,针对不同的形成原因加以不同的引导和教育。为此,分析影响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探讨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应该成为当下每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因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0-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0.014

所谓的学困生,乃是指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在学习当中遭遇诸多困难的学生。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因为高中数学知识在难度上较初中大幅提高,同时国内高中的扩招大潮亦使得一些初中时期数学知识基础掌握不牢靠的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更是困难重重。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困生走出低谷,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找到其数学知识学习不佳的原因,并加以细致地剖析,以此来帮助学困生逐渐实现数学基础知识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分析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持久的过程,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因素。可以说,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少,但是每一名学困生的形成因素都各自不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其形成因素,而是一刀切,对所有的学困生采取同样的教育措施,势必会导致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无法顺利完成。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汇总,深入地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结起来,学困生的形成因素主要包含两个维度——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就是来自学生本身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是因为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小学、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就很差,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会非常困难,因此应该重点对其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复习。有的学困生是因为与教师的关系存在缺口,不喜欢数学教师,所以不喜欢数学课。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使其能够敞开心扉,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客观维度就是环境的因素,比如学生家庭关系有巨大变革,或者学生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等等。总之,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各不相同,教师要对其加以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二、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

对于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教师需要注重对学困生群体采取元认知技能训练,以此来帮助其实现数学素养的提高,强化学困生自信心,使其体验成功,并在数学课堂之中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帮助学困生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下面我将对这几个层面展开探索。

(一)注重对学困生群体采取元认知技能训练,以此来帮助其实现数学素养的提高

按照相关数据显示,高中数学学困生在元认知方面表现较为牵强,具体表现为:学困生难以实现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加以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在课前以及课后也不会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无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结束某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其亦不会意识到进行学习评价以及反思的重要性。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困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当中的提高与进步。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困生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以提高,以便让其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进而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获得增益。具体而言,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从下述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带领学困生进行解题反思。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针对学困生不善于进行解题反思的问题,在作业当中为学困生布置特定的习题,要求其在对这些习题进行求解之后加以反思。反思的内容应当围绕自己的解题思路如何产生,未能正确解题的原因何在,这些习题求解所需要运用到哪些知识点,在对习题求解的过程当中易于发生何种错误。在收到学生所提交的作业之后,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反思情况,对其加以评价和指点。二是组织学生进行讲题练习,以此来让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水平得到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应当要学困生结成对子,为学困生布置一道数学习题,在每个学困生都完成对习题的求解之后,要求互相讲解习题解题思路,聆听的学生可以发表意见。在一个学生讲完之后,先前聆听的学生同其互换,即,原先的聆听者担任讲解者,原先的讲解者担任聆听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会让学困生感到压力,同时亦能够在这种竞争氛围当中共同促进、提高。

(二)强化学困生自信心,使其体验成功

学困生由于学习困难,往往会逐渐形成自卑的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还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完善。为此,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困生,强化学困生的学习信心,给他们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被认可、被尊重。比如,学困生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或其他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上课被提问时,常常不知所措,比较尴尬。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简单有趣,但不乏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困生也参与进來,让他们从“旁观者”改为“参与者”。通过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借助主观能动性,对于他们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为了使他们能够体验成功,教师可以特意设置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来提问他们,只要他们能够回答正确,立刻对他们进行表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难有易,难度适中,尤其是对于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最好能拆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简单小问题,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解决,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

(三)在数学课堂之中采取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即便是学困生,导致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当中遭遇困难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亦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如此才能够使每一名学困生真正走出错误的学习误区,让学困生逐渐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由先前的排斥、抗拒态度变得接受和主动。考虑到前述原因,高中数学教师在课上教学环节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授课模式,而应当在立足于因材施教理念的前提之下,通过对学困生实际学情的有效掌握,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如此一来,才可以让班级之中的学困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之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不是如同以往那般,学困生因为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而逐渐变得自暴自弃。

举例而言,基于让班级之中的学困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在内心当中逐渐树立起自己可以同其他同学一样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我在自己的课堂之上采取了分层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举措如下。我按照自己对于班级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情况以及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观察和了解,将班级全体学生氛围甲、乙、丙这三个层级。针对这三个层级,我为每一个层级设计和分配了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对于前两个层级,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涵盖了基础性数学知识学习任务,同时亦为了帮助其更好地提高和进步,为其布置了具备较强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对于丙层级的学生,考虑到这一层级的学生为学困生,因而为其布置的学习任务均是基础性数学知识学习任务,目的在于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能够使学困生先前薄弱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不断夯实。

(四)帮助学困生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正如本文之前所指出的那样,对比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而言,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无论是难度方面还是对于学习者的要求都更进一步。而很多学困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就不是非常扎实,知识存在漏洞。到了高中阶段,原来的知识漏洞没有弥补,后续的学习难度又非常大,知识点又非常多,初中与高中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好,影响了后面的学习,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沦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这一缘由,高中数学教师在平日的教学环节内,必须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实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这样将会让学困生逐渐摸索出正确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门径。尤其是高一阶段,学生刚升入高中,在生活上与学习上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很容易造成数学学习的短暂停滞。而教师所要做的是适当地减缓教学进度,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举例而言,在讲解函数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习过的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点,其后引导学生对于函数知识形成全新的理解,这样便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初中阶段所学习过的函数知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较好地把握住函数的属性。除此之外,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已经接触到了一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先行带领学生复习和回顾了初中所学习过的这部分知识,其后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其意识到这些知识点均是由二次函数衍生而来的,使得之后的教学非常顺畅,学困生也不再畏难。

三、结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要素,之后对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每位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学困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后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真正做到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让他们在学习中能体验到与优等生一样的成功喜悦感。面对学困生,教师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细致、科学地进行长时间的接触和引导,这样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屏障,最终使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邹小梅.对高中數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5).

[2]闫相华.基于有效教学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9).

[3]王春扬,季明.高中数学学困生多元智能评价与学困生转化的思考[J].高考,2018(5).

作者简介:马小成(1990.2— ),男,汉族,甘肃甘谷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学困生高中数学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