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谏猎
2020-05-14司马相如
[汉]司马相如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轶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力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而况涉乎蓬蒿,驰乎丘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而乐出于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大意:
臣听说物有族类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所以论力气要称誉鸟获,论速度要夸赞庆忌,论勇敢要数孟贲、夏育。臣愚陋,认为人中确实有这种力士和勇士,而兽类也是这样。现在陛下喜欢登临险峻难行之处,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特别凶猛的野兽,它们因没有藏身之地而惊起,冒犯了您圣驾车骑的正常前进,车子来不及掉头,人也来不及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术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是很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就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驰骋在大路中间,尚且不时会出现意外事故;何况在层层的草丛里穿行,在小丘土堆里奔驰。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在引诱,但心里却没有应对事故的准备,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祸患了。看轻皇帝的尊贵而不重视平安,乐于到可能发生危险的道路上以为有趣,臣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聪明的人在事变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发生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语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离屋檐近的地方。”这说的虽是小事,却可以引申到大的问题上。臣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点评】
提到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评价:他是西汉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的确,司马相如的赋气势磅礴、想象宏阔、词藻华丽,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他和司马迁放在一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选文并非司马相如的赋,而是他写给汉武帝的一篇劝谏书。虽是“书奏”,却颇具文采和哲理,读后令^警醒和深思。
司马相如因作《子虚赋》而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召用为郎。其间,他曾作为侍从与武帝一起行猎长杨宫。此时的武帝不仅迷恋驰逐野兽的游戏,还喜欢亲自追击熊和野猪,逐渐沉迷于享乐。针对皇帝爱好打猎之事,司马相如上书劝谏,是为此文。
劝谏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在行文结构和语言上必须要讲究。作者先强调了客观因素,点明了有形之險。“同类而殊能”,这是客观存在 的现象。有人具备“殊能”,就有兽具有“轶材”,万一“轶材”之兽发威,则令人猝不及防。继而用胡越与羌夷两个比喻进一步加以说明,当时武帝正对匈奴、南越和西南夷用兵,这里将野兽与敌人进行比拟,深刻贴切,两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狩猎时潜藏的巨大危险跃然纸上,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接着,着重分析了主观因素,提出了无形之险。作者先以意外变故的例子作铺陈,然后通过“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的心理进行阐述,从实情出发,点出了危险无处不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总之隐患无处不在,如此,皇帝对打猎之事就要三思了。
至此,事理已经说透,可以收尾了。但作者却由打猎这个特定事件引申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那就是“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并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升华了主题,不再就事论事,而是借事说理、以小喻大,也给后人提供了借鉴。(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