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才是最该追的星!
2020-05-14
新闻人物
2020年1月10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项大奖结果公布。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故事
黄旭华: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的父母是医生,曾搬离生活安逸的老家揭阳,到穷人最多、病人最多、最苦的海丰田墘镇免费救治穷苦病人。耳濡目染下,黄旭华从小立志“做个好医生,救死扶伤”。
然而战争的残酷让他意识到,战火一日不息,就会有更多的人受苦受难。
“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生于海畔,耳闻目睹日寇登陆沿海、杀害渔民,面对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交通大学船舶系的录取结果,他毅然选择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探寻保卫祖国海域、抵抗外辱的人生道路。
1958年,黄旭华被秘密调到北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各种难题接踵而至。
其时,国家经济极度困难,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充饥。无技术、无经验、无条件更是成了“拦路虎”——研发团队没有一人学过真正的核潜艇技术,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为了把数千吨的核潜艇送入深海,需要精准测出几万个设备的重心,黄旭华带领大家在船台进口处放一个磅秤,逐一收集每个设备的数据,再将施工后的剩余材料的重量過秤扣除。
此后经年,中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为了保密,这位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30年不回家,甚至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家奔丧。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老人坚定地说。
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
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
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
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0多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曾庆存: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曾庆存是广东农家穷孩子出身。按照他的描述: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双亲带着他和哥哥曾庆丰——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力耕垅亩,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
后来,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该系安排一部分学生主修气象学专业时,他当即服从安排。“那一年,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我挨过饿,深有体会。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
从此,他走上大气科学的研究之路。
说起天气预报,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比如古人看云识天——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由此进入“科学时代”。后来,有科学家提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这是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难的,就是原始方程的算法。拿计算方面来说,原始方程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物理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要想“追上天气变化的速度”将其计算出来,实现真正的“预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上世纪50年代,很多气象领域的科学家都致力于解决这道难题。这其中,就包括曾庆存的导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基别尔。 曾庆存至今仍记得,当他的导师将此定为他的论文题目时,所有的师兄都反对,大家都说“他不一定研究得出来”“他可能拿不到学位”。
曾庆存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终于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一试成功,最后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论文完成了。他提出的,正是著名的“半隐式差分法”。
那时,这个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想到,他做出的这个成果,后来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沿用至今。
1961年,曾庆存以诗明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那一年,他只有26岁。
此后,曾庆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高峰的攀登之旅:踏足全新的气象卫星领域,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提出人工调控自然环境的理论方法,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控调度实用研究……
他很清楚,科学的攀登,并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努力就能完成,它需要几代科技工作者接力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有时甚至需要一代人,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接力攀登。
“希望有更多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青年投身科研事业。”曾庆存说,他在八千六百米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营地,供后来者继续攀登,希望后面的年轻人有志登顶。
眼下,他最关心的,就是我国首个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落地建设。这个计划2022年完成的大科学装置被形象地称为“可以为地球做CT”。“等建成了,我一定要去现场看一看。”曾庆存说。
这位85岁的科学家,选择继续攀登。
小编姐姐有话说
从这两位科学家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珍贵的品质,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矢志报国、终身不悔……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科研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此时此刻,更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步一步前行在各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和祖国的辉煌。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永远铭记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