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
——忆传统缫丝技艺演变

2020-05-14张伟红赵志明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丝蚕茧蚕丝

张伟红 赵志明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技艺概称缫丝。《说文解字》释义“缫”为“绎茧出丝”,传统缫丝技艺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成一股制成生丝。这一技术是将桑、蚕这一农业原始资料转化为丝绸手工业生产原料的关键环节。

含茧得丝——缫丝起源的美丽传说

据《史记》记载,嫘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之术,结束了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嫘祖“教民养蚕”与仓颉“初造书契”(规律造字)、“服牛”(驯牛耕地)、“作衣裳”(麻葛制衣)等一样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相传嫘祖在桑林中采摘桑葚时,发现散布在桑野间的白色蚕茧,她像吃桑葚一样把它放入口中,温热的唾液浸湿并溶解蚕茧,渐渐理出丝绪,牵拉出长长的丝线。美丽传说“含茧得丝”揭示了缫丝技艺的历史源头,我们祖先开发自然资源,挖掘蚕虫生物利用价值的历史跨越,使得煮茧缫丝、织绸制衣走入人间。

遗址考古实证古代桑蚕制丝的演化进程

考古学家在长江、黄淮流域等地发现多处古代蚕丝和丝织品遗迹,厘清了桑蚕业起源、壮大的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脉络。

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专家团队,在此提取墓葬出土遗骸腹部的土壤,从分子生物学层面,鉴定出腐蚀物当中含有蚕丝蛋白,直接提供了古人已经有意识开发利用蚕丝的生物学证据。

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对蚕丝织品的考古研究发现,丝纤维截面呈现钝三角形,属于桑蚕丝的特点。有学者根据其丝线的纤细程度判断为野桑蚕丝,说明已经成功开发利用野生蚕丝。

距今4000多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考古挖掘发现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实物,遗存的丝线为养蚕治丝。进一步说明,采摘野生蚕丝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人们需要通过规模化养蚕提高产量。

从蚕丝的生物学依据,到采摘利用野蚕丝,再到规模化养蚕制丝,蚕桑不断深度融入古代人们生活,原始缫丝技艺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缫丝技艺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在时间延拓、技艺流程、器具制造等方面呈现不断迭代,穿越时空经纬不曾间断;由原始的单茧抽取生丝到复杂的储茧、缫丝、练丝,蚕丝制作和加工技艺沿时间纵轴不断演进;从徒手到木车,从手摇到脚踏,缫丝工具不断创新迭代。

缫丝技艺演进的历史节点

缫丝工艺过程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我们的祖先在极其漫长的岁月中对缫丝技艺不断积累、总结、优化和创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缫丝技艺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古代窖茧;缫丝;络丝;经;纬;织。图片来源:《耕织图》

三绪脚踏缫丝车 图片来源:南浔辑里湖丝馆

先秦时期,人们在冷水中缫丝,把茧浸入水中揉搓手工脱胶,再以呈“工”或“x”形的绕丝工具进行单茧抽丝。手工获得原始生丝,粗细不均,丝质脆弱易断。到了秦汉时期,沸水煮茧技艺得到普及,人们普遍使用手持丝籰和辘轳式的丝纴进行缫丝,部分地区发明了缫车,络丝并丝,对生丝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了产量增加,品质提升。进入唐朝时期,手摇缫丝车逐渐普及,集煮茧、索绪、集绪、抽丝、绕丝与合股为一体。手摇缫丝车的发明,使蚕丝产量持续增加,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也使得精练丝的品质更加优异。宋元时期,历经长期经验积累,人们学会了煮茧控制最佳温度。缫丝器具出现重大革新,发明脚踏缫丝车,使用无端传动带、曲柄连杆传递脚踏动力,一个人即可承担缫丝全部工艺流程。缫丝车历经宋、元、明,沿用至清末。明清时期,在蚕丝加工技艺上的新突破,是发明了“出水干”美丝法,使缫出的丝能快速干燥不粘连,蚕丝白净柔软。传统缫丝技艺综合水平达到顶峰。到清代末期,从西方引进了蒸汽动力缫丝机,进入工厂化时代,亦是古代与近代缫丝机器的分水岭。

蚕丝缫制原理——古代科技文明创新之举

完整的缫丝技艺包括缫前准备,比如选茧、烘茧、窖茧、剥茧;煮茧缫丝,使用特定的工具煮茧、抽取及缠绕蚕丝;缫后整理,抽取的生丝进行加工,比如脱胶练丝等。

缫前准备:采收蚕茧后,经过选茧、剥茧、杀茧、储茧等技术环节,存储备缫。缫丝的原料准备意义重大,它使得缫丝织绸不再受限于种桑养蚕的季节性变化,逐渐摆脱农耕种养的气候环境约束,充足的原料储备有利于缫丝技术向手工业和工业制造业分化和发展。

蚕丝缫制:蚕丝主体是丝素,不溶于水;丝胶包裹在外,易溶于水,水温越高,溶解越多。利用丝素与丝胶的差异,热水煮茧,膨润化解丝胶,寻出脱胶后蚕茧的丝头,集合若干粒蚕茧的丝绪,合并抽出,并通过丝线表面附带的残留丝胶,合股粘着在一起。如此,不断添加新茧,接绪,制成生丝,这个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煮茧、索绪、理绪、集绪、添绪、接绪的技术环节。

缫后整理:为提升蚕丝的品质,对抽取的生丝采取进一步加工,通过练丝以及络丝、并丝、整经,成为织造的原材料。

古代缫丝技艺的巅峰之作——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产于浙江湖州,起源于一个叫七里村的地方。明清时期,其生态环境具有水质清、蚕种优、桑丰腴、叶质好的特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蚕茧原料品质优异奠定了基础。七里村人普遍使用先进的三绪脚踏缫丝车,在技艺上极其注重“细”和“匀”,缫制的蚕丝色泽洁白,丝身柔润,富于拉力,到明代中叶“七里丝”名播京都甲天下。明万历后期,七里村人独特的缫丝技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而且经由这些地区的吸收改进,蚕丝的质量优异,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辑里”之名,有一说为,明末崇祯年间,大学士雅化“七里”而称,“辑”有“合集”的意思,这与三四颗茧合集并缫为丝,义理相通。至此,“七里丝”雅化为“辑里丝”。从清代盛世康熙年间起,“辑里湖丝”已被指定为宫廷帝后御用衣料。至乾嘉年间,“辑里湖丝”行销范围,除去江南外,远及广州、京都、英、美、日等,国外客商纷至沓来,竞相采购。清道光以后,辑里湖丝又经历两次改良优化,形成辑里丝经、辑里干经。清《续文献通考》记载“辑里,其丝经尤驰名欧美,输往外洋实为鼻祖,始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辑里湖丝于1851年荣获英国伦敦世博会铜牌,1915年荣获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成为遐迩闻名的世界品牌。

猜你喜欢

生丝蚕茧蚕丝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蚕茧与飞蝶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卖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