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雅韵 “读”领风骚

2020-05-13叶卫清

读写算 2020年1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教学

叶卫清

摘 要 朗读既是一种语文能力,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层面阐述了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1-0203-02

2017年,央视一档文化栏目《朗读者》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那些沉睡在书本中的文字一经朗读便直抵心灵,它驱散浮躁,令人于平心静气中聆听那一字一句的美好,唤起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感动。于是,一股朗读之风扑面而来,《见字如面》《一封家书》《信中国》等以读信为载体的文化情感类节目也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在喧嚣嘈杂的大环境下朗读类节目如一股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展现了文字和文化的真正魅力,最终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引领人们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

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朗读这种出声的阅读和呈现文字的方式再一次喷发出它独特而强大的感染力量。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应该积极倡导朗读,将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从小学起分层次分阶段地将朗读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让朗读发挥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启发的教育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提高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四个层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进行朗读训练。

一、读字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读”字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表达清晰。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学习朗读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普通话的训练必须从小开始。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首先应注重训练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技巧和拼读的规律,准确拼读普通话的音标音节。对于朗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来标识确认,因此朗读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习积累生字、生词的过程,经常朗读的学生,他的字词储备量一定要比不爱朗读的学生多得多。所以对于正在积累生字词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多读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读意

“读意”就是通过正确流利的读,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中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能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

通常在第一层面读字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的、相关故事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然后便可以开始朗读。轻声地读自由的读,把文句段落篇章,把人物故事情节读出声来,动口动脑,这时的读重在对文本内容由生到熟、由浅到深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文字所描写的景物或叙写的事件脉络等从有大体的印象或轮廓到有完整清晰的感受,进而才可能根据正确的理解断句,正确地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音语调等,心、眼、口、耳全调动起来,和谐活动。

“读”,把看在眼里的文字诉诸声音,反复刺激我们的大脑,它比仅仅是“看”这种阅读方式更加多元,既输入又输出,是同样内容对大脑的两次刺激,是一种双重的阅读。因此多读对于正确而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大有裨益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朴实深情平淡如水的写人散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初读时学生了解到这是一个父亲给我去买桔子的场景;又读时学生注意到了父亲的穿着,行走的步态,攀爬的每一个艰难动作及神态;再读时学生就可以很顺畅地把文字串连成一个整体,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场面从整体到细节的深刻感受。

“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而学生也只有在对课文有充分认知理解后进行朗读,才能读得更加准确流畅,才能不仅读出作者融入文章的情感,而且读出朗读者对文章的深刻体味和独特感受。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读境

“境”是作者在作品中描绘生活画面或生活图景。文学作品就是通过描绘图景、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读境”就是朗读时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文字描绘的场景和画面。在朗读中学生的脑海将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活图景或一个个人物形象,甚至让自己置身于文字描绘的生活图景中,为更好的感受作品情感,获得情感体验提供了必要条件,做了充分准备。再以上文《背影》为例,在一读、二读、三读的基础上,再继续一边读一边想象,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一个肥胖、行动蹒跚的中年男子,一身民国时期最常见的打扮,如何探身如何攀爬,最后终于艰难地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画面了……

再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文字通俗易懂,理解上没有难度,在读字读意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形成画面。朗读时伴随着每一个字音的吐出,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黄河之水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滚滚东去的气势磅礴的场景,如此气魄怎不令人激昂振奋,心情豪迈。心潮澎湃,又难免一丝时光易失的感慨。

四、读情

在《语文课程标准》总有一项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读情”指朗读者朗读时能调动内心充沛丰富的情感;能读出作品中特定的心境情感,做到聲情并茂。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要赋予文字所应该承载的信息和情感。所以朗读同时是一种情感活动和情感体验。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得到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的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的多。

“情动而辞发”。任何一个作品都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传达着作者的审美情趣。朗读要‘披文而入情,在朗读中细心揣摩体味作者的情感,并将它用声音准确地传达出来。饱含情感的朗读对于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希望。

动情的读不仅感动自己,而且感染别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读“字”读“意”的基础上,进而读“境”,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想象山野、江水、船只、雄鹰;红、绿、蓝、白……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绚烂多姿的图画,一个胸怀大志的年青人伫立江边凝神沉思。面对蓬勃的秋景是什么心情?这个胸怀大志的年青人此时此刻想些什么?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味其间的情感。当学生用高亢激昂、舒缓有力的声音响亮地朗读出来时,就能够真正的为蓬勃向上的秋景所欢欣鼓舞,被蔑视一切黑暗腐朽、建立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所激奋感怀。此时充满激情的朗读将生机勃勃的秋景与满腔的豪情壮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令读者与听者心潮澎湃。

总之,朗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朗读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循序渐近地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