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分析
2020-05-13冯雨晴
冯雨晴
摘 要 目的:掌握胫骨疲劳性骨折特点并正确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结果:临床特点是活动后疼痛,休息后好转, 无夜间痛;局部压痛肿胀,应力试验时疼痛;X线片开始2周~4个月可能为阴性,随后表现局部骨膜反应,进而骨膜下骨髓内骨痂,后期形成新骨。治疗采取保守治疗,石膏固定。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要注意与骨髓炎、骨肉瘤和骨样骨瘤区别,预后良好。
关键词 疲劳性骨折 胫骨 行军骨折X线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
1临床表现
(1)损伤部位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为其主要症状。这种疼痛在训练中或训练结束时尤为明显。
(2)体检有局部压痛及轻度骨性隆起,但无反常活动,少数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
(3)X线摄片,在出现症状的1—2周内常无明显异常,3—4周后可见一横形骨折线,周围有骨痂形成,病程长者,骨折周围骨痂有增多趋向,但骨折线更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征象,因此,当临床疑有疲劳骨折,而X线检查又是阴性时其早期诊断方法是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象。
2病因
健康的骨组织要发生骨折,非有巨大暴力不可。但在骨的某些相对纤细部位、或骨结构形态变化大的部位,都易产生应力集中,当受到较长时间的反复、集中的轻微伤力后,首先发生骨梁骨折,并随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过程中继续受到外力作用,使修复障碍,骨吸收增加,反复这一过程,终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复而导致完全骨折。
疲劳骨折也称应力骨折,行军骨折,在一般人群中少见,但在军队新兵中多见,有报道在新兵中疲劳骨折的发生率达31% 据有关文献报道疲劳骨折多见于足部,而近年对发生于胫骨、股骨、腓骨者亦有报道,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则易造成误诊误治。
疲劳骨折好发于第2跖骨干和肋骨。第3、4跖骨、腓骨远侧和胫骨近侧和股骨远侧也可发生。胫骨疲劳性骨折少见,在部队训练中较常见,多见于胫骨中下段及跖骨,单发;胫骨中上1/4处骨折,且双侧同时发生少有报道,临床上易误诊。
3疲劳骨折的特点
(1)疲劳骨折的发生是由于较小暴力反复作用于骨折部位,使骨小梁不断发生断裂,出现微损伤,当这些损伤不断积累,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最终导致骨折。因此,一般人如有肢体过度负重,就有发生疲劳骨折的可能。
(2)多见于年轻人,有报道年轻是发生疲劳骨折的危险因素,从17岁起每增长一岁,疲劳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就下降28%。
(3)多发生于新兵、运动员、舞蹈演员及慢跑者。胫腓骨、股骨、骨盆、脊柱、肋骨、尺骨、肱骨、跖骨、跗骨及跟骨易发生疲劳骨折。女性更易发生疲劳骨折,有报道在做同一训练时,女性疲劳骨折的发生机率是男性的10倍。
(4)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肢体出现剧痛、胀痛或用力时疼痛。肢体肿胀、压痛、硬性肿块,局部皮温高,有时夜间胀痛;由于损伤而发生应激反应,白细胞可偏高。
(5)有报道股骨发生疲劳骨折时,69%可无任何症状而不易被发现。
(6)X线特点:局部密度均匀增高,有时隐约可见一横形骨折线影。有骨内膜、外膜、骨痂形成,髓腔变小,无软组织受侵蚀。若有症状而X线片阴性,则2周后复查X线片,多可见骨折线。随着时间推移,可有骨痂形成或骨膜反应。
(7)胫骨疲劳骨折大多有持续性夜间胀痛。从胫骨干血循环流向分析,动脉流向是向心性的,静脉回流是离心性的,疲劳骨折后增生的内外骨痂使静脉回流受阻,加上局部创伤反应物的堆积,促成局部骨内压增高,神经末梢受压,造成持续性胀痛。
4鉴别诊断
在诊断胫骨疲劳性骨折时,应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1)慢性骨髓炎,常有感染史,疼痛持续性但不剧烈,骨质密度增加,可有骨膜反应,髓腔内有时可见到密度减低区,抗炎治疗有效。在MRI检查时无代表疲劳性骨折线的带状影像。(2)骨肉瘤,疼痛持续性,并逐渐加重,夜间痛明显。局部肿胀并可有表浅静脉怒张,骨皮质有破坏,骨膜反应呈袖口样或放射状。(3)骨样骨瘤,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疼痛夜间明显,服用阿司匹林能缓解症状。骨皮质反应性增厚,内可见骨巢。
参考文献
[1] 熊统生,周际仁.胫骨疲劳骨折X线表现[J].实用骨科杂志,1997(01).
[2] 许祖闪,楚庆速,王显洋.胫骨上段疲劳骨折40例X线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01).
[3]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