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德精神”谈新时代医学生的价值追求
2020-05-13杨涵
摘要:“两德精神”根植于川陕革命老区所形成的红色文化中,是以朱德、张思德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理想情怀和价值追求的生动写照,其思想内涵表现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坦荡无私的公仆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医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不足、缺乏人文情怀”等精神“缺钙”症。而学习和践行“两德精神”,可以引领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永葆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两德精神”对新时代医学生的精神补“钙”作用,有助于新时代医学生走好我们这个时代的长征路。
关键词:两德精神;医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073-03
一、“两德精神”的思想内涵
所谓“两德精神”,就是指朱德、张思德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川陕革命老区为了整合红色资源,进一步凝练与传承红色基因所提出的一个新名词。近年来,对两德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已有相当多的成果。将朱德与张思德的精神并称为“两德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叠加,从表面上看,两人都出生于四川仪陇,名字中都有一个“德”字,这是将“两德精神”并称的天然纽带。但从本质上看,虽然朱德与张思德在同一时期地位相差悬殊,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却是一致的,都是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贯彻到底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优良典范,主要体现在:
(一)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1]而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朱德在跟随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之前,在云南的旧军队中已身居高位,但为了实现报国为民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抛弃已有的名与利,毅然决定“给自己找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去找共产党。”[2]在此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论身份和地位怎样改变,朱德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从来没有改变,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践行了初心。
此外,在张思德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同样坚守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张思德从参加革命到因公牺牲只有短短11年时间,其间曾随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辛,在延安时期,他也是辗转从事了不同的工作,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与岗位上,他都始终不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张思德曾说:“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兵干工作,干哪一行都是为革命大厦增砖添瓦。”[3]正是这种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使张思德不畏艰难困苦,无怨无悔地投入革命工作,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朱德与张思德的人生经历虽不相同,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确是一致的。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干好革命事业,这是“两德精神”给予我们的重要启思,也是将新时代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坦荡无私的公仆情怀
朱德一生不追求名利,不讲求排场,始终将自己摆在群众中间,甘为人民公仆。在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曾描述朱德:“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从来不叫苦。”[4]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国家领导人,朱德依然不改勤俭美德,不搞特殊待遇,生活低调简朴,甚至从不轻易丢弃一件旧衣服,置办一件新衣服。朱德的一生,真正践行了群众路线,体现了公仆本色。
在张思德的革命生涯中,曾当过通讯兵、开荒兵、警卫兵、烧炭兵,往往是哪里需要,他就转战哪里,只要组织上有需要,他都会服从安排,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与他同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有的已经当上了团长、排长,而他只当了一个烧炭队的隊长。张思德最后因公牺牲在了烧炭的平凡的岗位上,但却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无私的公仆情怀,是朱德、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的生动流露,对于将要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新时代医学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南昌起义濒临失败的危急关头,朱德坚定地提出了“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5]的号召,凝聚了起义部队的士气和胜利的信心;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朱德虽长期受到错误的批判,他却坚信党和人民的事业终会拨乱反正。面对困难与挫折,朱德总能处变不惊,从容以对,从未被困难所打倒过,体现了作为革命家的乐观精神与宽广胸怀。
在张思德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站岗、通信,还是开荒、烧炭,他都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从不因工作艰难辛苦而退缩。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即使是忍饥挨饿,他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出色地完成了侦查与战斗的任务;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和战友们赴南泥湾开荒,同样也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乐于接受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在革命的道路中总会有各种风险,在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同样会面临各种已知与未知的风险,而坚持与传承朱德和张思德等同志身上所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便更有其意义与价值。
二、新时代医学生缺乏的精神之“钙”
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与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风气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也对包括医学生在内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使他们面临精神上普遍性的“缺钙”。对于医学生而言,精神“缺钙”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不足、缺乏人文素养等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化
相较于上一辈人,新时代的医学生特别是00后的一代,身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成长的背景也使他们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具有天然的好感。与此同时,他们对现实性与物质性的追求也更强烈,部分醫学生将个人的“小确幸”作为努力的目标,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日益淡化。某高校课题组近年曾针对不同学校7个专业医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6%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赞同“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更有“54%的学生认为利益是永远的核心”[6],这也反映出在医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当前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复杂的矛盾与利益关系,医学生如果不能够在大学阶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可能有在未来复杂工作环境中丧失道德原则和触碰法律底线的危险。
(二)社会责任感不足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力量,将承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面对着这一崇高的职业,医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医学生却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正在慢慢消减,忽略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职责担当。部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减弱具体表现在:思想消极懈怠,对集体事务和公益活动缺乏热情,没有团队精神;只顾个人利益,为小事斤斤计较;为达到目的,不考虑手段后果等。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导致部分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漠视他人的生命。很多医生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更有甚者为个人利益对病人小病大医,过度医疗[7]。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既损害了病人权益,更使神圣的医学事业蒙尘。
(三)缺乏人文情怀
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8]这句话因深刻地点明了医学事业的人文性而被人们熟知。但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没有对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后,往往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更是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甚至将医患关系简单等同于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认为病人只是消费者,只是疾病的载体和实施医疗手段的对象,眼中只看得见“病”而看不见“人”,对病人的痛苦与死亡表现出职业性的冷漠。实际上,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或是手术,更需要感受到温情与善意,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疑难杂症、恶性肿瘤的患者而言,帮助和安慰有时比医学手段上的治疗更加重要,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病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医务工作者不应只关注“人的病”,更要重视“病的人”,在关注患者病情本身的同时,也多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鼓励和安慰,帮助病人甩掉包袱,更好地缓解病情。
三、“两德精神”对新时代医学生的价值引领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9],新时代的医学生在充分展现个性,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不应忘记肩上的责任。而学习和贯彻“两德精神”,正响应了时代的呼唤,同时对于帮助新时代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永葆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较于朱德、张思德曾经生活过的时代,今天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已非同以往,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要依靠拥有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的青年一代为之接续奋斗。而新时代的医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呢?从长远的角度看,应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将其作为努力奋斗的方向。从职业选择上来看,则应当有献身人类医学事业,致力于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崇高追求,要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发展、医学事业的进步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体现了“两德精神”的本质。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为人民服务”开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被确立下来,张思德的事迹也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同样的,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之前,朱德便强调“誓为人民服务”[10]的重要性,在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后,也始终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无私的公仆情怀,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而弘扬“两德精神”,就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英雄模范舍生忘死,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对于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认真做好本职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对于新时代的医学生来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学习上就应该做到勤于思考,肯下深功,不留下知识的盲区,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在生活中应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积极参与集体事务,尽力帮助他人。一个合格的医学生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多一些为他人服务的情怀,少一些追求功利的浮躁,将为人民服务真正内化为自身强烈的价值认同。
(三)永葆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
在艰难的斗争环境下,朱德、张思德始终能坚持不惧困难,乐观应对,今天各方面的条件皆远好过当时,但是各种困难与挑战也仍然会有。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医学生的学习任务往往更加繁重,一名医学生从求学到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至少也需要近十年时间。而即便是走上了工作岗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还会面临诸多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与挑战,可以说选择了医学事业,就选择了告别轻松。既然求学与工作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葆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就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医学生要善于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吸取精神力量,应像朱德、张思德等先辈一样,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并且要敢于在大风大浪中去接受考验。
朱德、张思德等革命先辈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两德精神”的思想光辉却历久弥新,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理想,敢担当,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1],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肩负着为医学事业而奋斗的重任,更应努力践行“两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我们这个时代的长征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3]陈惠方,廖可铎.张思德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4](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原译名:西行漫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5]谭幼萍.朱德生平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胡洁,黄文秀,包利荣.以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7]孙昌林.新时期弘扬白求恩精神对加强医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1).
[8]马存根.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6-07-02.
[10]刘振华.八一起义前后的南昌公安局—人民公安机关初创阶段的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1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作者簡介:杨涵(1992—),男,汉族,四川西充人,单位为川北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发展计划项目“‘两德精神对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教育的启思”(编号:CBY18-B-Y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