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校技能比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13杨波王军戴飞

科技资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成长成才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杨波 王军 戴飞

摘  要: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关键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团队合作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8个子范畴,阐释了模型中主范畴的影响机理。通过该研究提出的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SPMT模型架构,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专业能力是促使学生参赛者获得好成绩的基础,以期为促进院校技能大赛乃至学生组团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技能比赛  成长成才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c)-0207-04

目前,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类院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人数均已超过万人。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学历提升,激励学生学习技能、热爱技能、掌握好好技能,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教育部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该文基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国际技能比赛接轨的背景,应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提炼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以期为促进院校技能大赛乃至学生组团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参考。

1  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在国内外研究中,关于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等宏观层面影响居多,此外还有一部分涉及到如何通过大赛提升师资能力,总之对技能大赛微观层面研究不多,少数学者对技能大赛与学生成绩的关联度、影响度方面展开了研究。例如,田崇峰在《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影响》一文中对技能大赛与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影响关联度做了定性分析。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并未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对我们有较强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倡导“德技并修”的技能竞赛精神,该课题试图在职业能力开发理论基础上架起技能大赛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研究桥梁,深入探讨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这包含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大胆探索。从学术价值看,以职业能力开发理论为基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中的成长成才问题,角度新颖,问题明确。技能大赛对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有何启迪?技能大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何种关键作用?参赛学生究竟怎样获得成长?学生在专业技能、如何评价技能大赛对其影响?对这些“机理”问题的探究,既可充实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理论基础和拓展技能大赛组织策划的方向,又可为大赛组办方提供专业领域的解释,从而深化技能大赛与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的研究成果。

2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國外学者于1967年提出的,是目前在质的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其目的是在大量的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在课题预研阶段不进行理论假设,首先进行分析与实际观察,对原始资料梳理、抽象和归纳,并概括经验,最后通过提炼出的概念之间联系之上建立有关的实质理论。也就在采集梳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抽象出核心概念,反向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最后上升到相关的社会理论。

该研究比较适合采用的方法是属于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编码(coding)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对课题研究开展的访谈资料进行处理,对其中重要内容进行持续跟踪处理,然后概括、归纳、标识,编码环节共涉及的3种编码方法:开放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编码(selective coding),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技术环节。最初对于概念的提炼和范畴的发现属于开放编码;而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属于主轴编码,在这两阶段基础之上梳理出更抽象层次的主范畴与副范畴;选择编码则是在确定核心范畴的基础上,系统化地针对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则是等一切编码工作完成后再进行,并最终形成基于范畴之间关系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基本研究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笔者2018年底担任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现代物流赛项的裁判工作,比赛期间访谈了来自江苏省十几所职业院校的80余名参赛学生。根据访谈的直观感受,觉得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明显提高,例如,这次大赛的试题新颖有变化,但大部分参赛选手没有措手不及,而是团队合作及时调整分工、及时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作为考试失利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大赛的选拔训练,获得各级技能比赛的奖项。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有很大提高,例如,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依然能坦然面对及时调整,继续完成比赛的后续赛项。以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详细研究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此部分紧紧围绕主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设计访谈提纲,提纲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您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参加大赛的?(2)您参加大赛训练过程基本情况,包括与专业学习之间是否冲突,如何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等。(3)您的参赛团队的构成,包括人数、专业等。(4)参赛团队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您认为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5)您觉得相比其他未参加大赛的同学相比,您哪些方面能力有明显提高?(6)当您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您会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主要依据是否达到饱和度决定选择样本的数量。深度访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52位参赛学生交流;第二阶段与36位参赛学生座谈。对于编码的分析以及在其基础上构建模型,是基于第一阶段的访谈资料进行的,检验理论饱和度在第二阶段的座谈会记录的资料基础上进行。该研究采用个人深度访谈与多人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原则是不做主观删减,尽可能地保留受访者原始的谈话,借助于录音设备整理获得了近7万字的访谈记录,是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的原始资料。

4  影响因素的扎根研究

4.1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对上述原始访谈记录进行编码,期初编码范围很宽,之后不断缩减精炼,最后编码饱和,是将原始资料重整的过程。采用NVIVO9软件分析,对原始资料进行多次处理,最终整理出71条原始语句,对初始概念范畴化处理。保留重复率多于3次的初始概念,删除重复率2次以下的概念,从而精炼出17个概念和8个范畴。这些范畴分别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问题解决、职业规范、心理调适、情感互动、团队合作、团队认知。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如表1所示。

4.2 主轴编码

开放编码过程结束后,主轴编码是对原始资料发现初始概念和范畴的相互关系,找出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一般范畴之间的关系很多,例如,反映时间和空间上的先后关系、结构关系和过程关系,反映逻辑形态的语义关系、因果关系、情景关系等。在建立关系基础上得到主范畴和次级范畴。在这个阶段,通常采用上述关系推导公式进行理论推导,最终推导出主范畴。该课题根据不同范畴之间逻辑次序,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归并,分别得到8个次级范畴归并为4个主范畴。4个主范畴的含义和其所包含的次级范畴是:(1)专业能力。指学生参赛者身上所具备的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2)职业素养。指学生参赛者身上所具备的职业规范,是在参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职业意识规范。(3)心理健康。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学生参赛过程中心理抗压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能较好地处理比赛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心理调适和情感互动等。(4)团队合作。指参赛团队成员之间的为了获得比赛奖项,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妥协、服从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组成的原因、目标有共同的认识,成员相互之间对于个体的价值实现等取得一致性的高度共识,包括团队认知、团队互动等。主轴编码得到的主范畴如表2所示。

4.3 选择性编码

从概念范畴中进行归并处理确定核心范畴属于选择性编码,主要目的验证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逐步集聚编码的过程。该研究的核心范畴是“学生技能大赛参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抽象为“专业能力(specialty ability)→职业素养(professional quality)→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团队合作(team)”,简称为SPMT(specialty,professional,mental,team)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构建的SPMT模型,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专业能力是促使学生参赛者获得好成绩的基础,优秀的参赛者个体的比赛素质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兴趣的影响,这两方面基础优势强,会促进个体参加大赛行为的产生;操作技能、社會技能等参赛者能力是促使比赛获奖的个体主观因素;应变能力、思维训练为参赛者个体后续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4种关键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触发和促进个体参赛者选择参赛缺一不可,它们从微观至宏观、由里到外共同促进着学生参赛者的成长成才。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检验理论饱和度是采用第二阶段的36份访谈资料。检验显示,受访的参赛学生的叙述已被第一阶段访谈资料全面包含,新加入的访谈资料完全没有产生出新的概念及范畴。在该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采取理论饱和的抽样原则,理论饱和度检验目标已达到。前后共对82位学生参赛者进行了访谈,构建扎根理论阶段访谈了46位大学生参赛者,理论饱和度检验阶段访谈了36位学生参赛者,基本达到理论饱和。通过三级编码,得到了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团队合作。

4.5 专业能力对学生参加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

专业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影响。专业知识强的学生参赛者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积极改进比赛中的操作方法,面对比赛试题新颖,赛题考察点特别的情况,能够从容面对并灵活有效地处理。专业技能熟练的学生遇到临场突发状况,例如设备故障、运输场地阻碍等,表现出应变能力强、沟通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更有利于比赛中的团队合作。

4.6 职业素养对学生参加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

职业素养对学生参加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职业素养通过问题解决和职业规范两个方面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影响。院校技能比赛一般都是由行业内的典型企业提供比赛的设备,使用企业真实业务软件,比赛的试题就是职场的真实任务。参赛学生在备训与比赛过程中,职业规范意识有明显提高,比赛中面对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判断,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问题解决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此外,参赛选手除了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还逐步培养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训练比赛之余,团队成员能及时总结经验,迎接新的挑战。

4.7 心理健康对学生参加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

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调适、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影响。很多访谈者认为通过比赛的备训与参赛体验,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参赛学生对比赛现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比赛中自身或团队成员出现的重大失误,能够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给予对方安慰,适时调整比赛策略,能够较好地应对比赛形势。

4.8 团队合作对对学生参加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

团队合作通过团队认知、团队互动两个方面对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影响。很多受访的学生参赛者提到,比赛团队的组成非常重要,选手之间根据各自特长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团队成员在备训和参赛过程中相互支持与鼓励,依据各自的情况协调好训练比赛的时间,增强了履责意识、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社会技能,团队认知是团队成员对参加技能大赛的目标和备赛训练计划等达成共识。

5  结论

该研究形成以下3点结论。

(1)构建了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SPMT模型,该模型所包含的4个主要维度分别是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团队合作。

(2)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获得了4个主范畴对应的8个副范畴,分别是专业能力对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对应问题解决和职业规范;心理健康对应心理调适和情感互动;团队合作对团队互动和团队认知。

(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4个主范畴对核心范畴“院校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通过该研究提出的SPMT模型架构,有望能为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内容的规划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大学生创业网络的影响因素探索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9):207-211.

[2] 张楠,斯姣,张旭军,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6(8):72-75.

[3] SMALLBONE D,WELTER F,VOYTOVICH A.Govern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case of small firms in business services in Ukraine[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0,30(5):655-670.

[4] RITTER T,GEMUNDEN H G.The impact of company's business strategy on it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548-556.

[5] 趙晓东,王重鸣.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43-150.

[6] 汤勇.资源视角下创业网络形成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成长成才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积极引导大学生士兵立志军营成长成才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大学校园功能区规划对学生的影响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