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功能向度探析
2020-05-13王莹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功能呢?
一、政治引领功能
作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有着诸多功能,其中政治引领功能是最根本的功能。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具体体现为筑牢坚定的政治信仰、塑造坚定的政治人格、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三方面。
(一)筑牢坚定的政治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筑牢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思政课的核心使命,聚焦并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思政课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善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旨归,切实推动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第一,思政课使得学生真正“学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始终贯穿和渗透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小学重在启蒙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初中重在引导学生将党、国家、人民融入其思想意识,筑牢其思想基础;高中重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拥护和认同,提升其政治素养;大学重在深化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以造就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全覆盖以及多层次、分阶段实施德育。第二,思政课使得学生真正“信马”。思政课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所以,它更具理论魅力。第三,思政课使得学生真正“用马”。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核,注重理论宣教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理想信念、价值导向、活动行为之中,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
(二)塑造坚定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参与政治生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持久的人格特質。思政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促进其政治人格的最终养成。思政课是塑造政治人格的重要渠道。第一,通过思政课教学可促进学生独立的政治意识的形成。思政课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灌输式、互动式、体验式、专题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引导学生突破自身封闭的状态,对有关政治现象独立思考,由此促进学生政治意识的形成。第二,通过思政课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政课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时刻关注现实问题,扩展其理论视野,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有关世情、国情、党情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
(三)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政治价值是指人们对政治生活、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总体看法、态度和评价。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一种价值转化的呈现形式,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价值取向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在内的“理论+实践”的综合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引领。第一,思政课教学内容安排的政治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入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话题,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其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第二,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政治性。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整体的教学目标指向还是很明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政课教学的不同阶段,其教材编著、学科建构、教学内容中都将教学目标具体化、针对化、阶段化,以此来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二、文化认同功能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感。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树立学生持续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文化之根的认同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2]思政课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政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第一,思政课所提倡的道德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中的诸如忠、孝、义、仁爱、民本、尚和、诚信等传统道德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思政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当前,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越来越重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网络课堂的“三课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中,思政课教师采用通俗易懂的讲授方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第二课堂中,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考察历史古迹、参观历史博物馆,打破原有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网络课堂也成了思政课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强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三,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文化以修身为本,而思政课以培养个人素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二者目标相融合。因此,正确把握思政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目标的相融性,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对文化之魂的认同
革命文化是文化之魂。[3]思政课可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独特性,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的优秀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凝练与创新。弘扬中国革命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认同感的主要渠道,思政课承载着传扬中国革命文化的使命。第一,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嵌入了许多革命事迹、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通过讲授革命人物、革命事迹、革命历程,传扬长征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使红色的种子、爱国的胚芽在学生的脑中、心中生根发芽。第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旅游以及革命文化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第三,思政课教学注重教学创新,为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全面保障。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利用多媒体等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革命背景和革命历程。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红色教学环境,使得思政课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提高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三)对文化之本的认同
先进文化是文化之本[4]。新中国成立后,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得了大发展。思政课可提升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文化。第一,思政课的教材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课教学不仅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宣传弘扬中国革命文化,而且还要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道德、法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第二,思政课扩大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话语权。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文化格局,思政课犹如一张过滤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权,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文化高地。第三,思政課不仅自身过滤文化,而且也培养学生过滤文化的能力。在网络化时代,学生接触新事物的途径逐渐增多,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文化接触范围的不断扩大、影响因素的逐渐增多。因此,思政课教学理应承担起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和明辨当下各种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过滤”能力的任务。
三、道德规范功能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道德规范功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目标,让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进入学生的头脑、扎根学生的内心,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
(一)培养良好道德品行
品行,即道德品质与行为修养。它包括爱国、诚信、守纪、助人、勤俭等。思政课具有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功能,第一,思政课通过正确的政治引导、丰富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授课方式、有效的传播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第二,思政课利用其多样的实践体验和活动方式,使得学生将其自身的道德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讲道德、有品行”。第三,思政课教师优秀的道德品行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导之以德”,学生才能“有耻且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以德立身,才能以德施教。因此,新时代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作能力、高尚的道德修养、优良的品质行为,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主要途径。思政课运用其成熟的课程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第一,从中小学到大学,思政课都有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全面、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第二,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毫无道德情操,就会弱化思政课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功能,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权威性的缺失。思政课教师在不断夯实自身思想理论基础的同时,要随时随地反省自身,要以自己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陶冶学生情操。
(三)引领良好道德风尚
道德风尚综合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是人民精神面貌的社会表现,是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重要标志。营造良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学生作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意识的有无、道德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思政课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提供了教育平台和教育途径。第一,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的,通过塑造学生主流意识,引领学校的舆论导向,净化学校风气,为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奠定了基础。第二,思政课具有培育学生基本的道德意识的功能。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就被灌输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道德意识,而思政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第三,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逐渐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利用新媒体将时代伟人、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事迹以可视化的方式传播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2.
[2][3][4]张云飞:加强文化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工程[EB/OL].[2019-09-10].http://nads.ruc.edu.cn/displaynews.php?id=4518.
【王莹,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9年度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19VSZ1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