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川渝新区 推动成渝中部崛起
2020-05-13贾发扬
贾发扬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親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深度实施,成渝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成渝中部地区区位优越、资源富集,发展机遇重大,要切实发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作用,用足用好直线连接成都、重庆的特殊区位优势,助推成渝主轴联动融合。经过反复思考、认真谋划,提出设立“川渝新区”构想,着力创新机制建好平台激活动能,切实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篇大文章。
一、建设川渝新区的重大机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中央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重大举措。从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看,成渝地区目前正处于两大极核发展向极核与区域联动并行转变的关键阶段,推动极核与周边城市共同提升发展能级,做大做强重庆、成都“主干”,带动周边城市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从目前情况看,成都、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次级城市发展滞后,成渝中部区县发展差距更大。据初步统计,位于成渝中部的重庆市荣昌区、大足区、潼南区和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安居区、内江市东兴区6个区县总人口615万,占成渝经济区总人口的97%;GDP总量210975亿元,仅占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的5%,人均GDP 343万元,不足成渝经济区人均GDP的50%,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形态,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明显,成渝双核之间明显缺乏一个带动“塌陷的中部”加快崛起的增长引擎。建设“3+3”川渝新区,即以四川省的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安居区、内江市东兴区3个区县和重庆市的大足区、潼南区、荣昌区3个区为主体,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联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促进成渝城市群相向发展,实现成渝中部崛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央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为建设川渝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面临资源要素在成渝地区聚集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一经中央提出,便引起各方强烈反响。重庆和四川先后召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工作,成渝两地国资国企率先行动着手谋划重点项目合作,各方机构谋篇布局新的西部发展,共同推动建设“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中部6个县区作为成渝中部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必将在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战略布局和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成为成渝地区一片开发投资的热土。二是面临成渝地区产业向成渝中部转移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撑着中国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必将加快走到国际舞台的最前沿,成渝两大城市的国际、国内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要素吸附力进一步增强。但两大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始终有限,只有推动成渝两大城市加强与成渝地区各个城市的协作,支持与成渝主导产业不相符合的产业外迁,主动退出劳动密集型等一般性产业,才能在做强极核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加快发展,逐渐凸显成渝两大城市的外溢功能。成渝中部地区在产业、人口、资源、土地上都具有相当基础,必将成为成渝两大城市产业转移外溢的重要承接地。三是面临重大项目向成渝中部布局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一体化将作为先行抓手。从发达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实践来看,密集的交通网能有效降低资源集聚和对区位的依赖,功能布局网络化能极大提升城市群运行效率。中央布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必然会在重大项目方面加大布局力度,成渝中线高铁、绵遂内城际铁路、成渝直线快速通道、渝铜安乐高速等重大项目将进一步加快实施,轨道交通“同城同网”也大有可期,甚至在更远的将来,跨城市公交将不再是梦想,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让成渝中部地区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建设川渝新区的基础条件
从区位优势、现实条件、合作基础等方面来看,设立打造川渝新区是切实可行的。
(一)区位优势独特
川渝新区6区县均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心和成渝直线主轴及两侧,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通,是成都“东进”、重庆“西拓”交汇处,是成都平原经济区东向、南向开放要地和成都东进、重庆西拓重要战略节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聚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交通便捷、外通内畅,将与成都、重庆形成1小时经济圈。
(二)产业基础坚实
川渝新区规划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内柠檬、石刻、蚕桑、天然气、人力等资源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智能装备、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潼南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代制造业、环保科技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荣昌区制陶、折扇、夏布、生猪全国闻名,正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安岳县是中国柠檬之乡、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柠檬、食品健康、纺织鞋服、清洁能源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安居区是川渝琼江流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交通网络比较完善,食品精深加工、新材料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东兴区页岩气资源丰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
(三)合作基础良好
6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对共建川渝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愿望强烈。2007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川渝合作示范区经济协作会联席会、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4个区域合作平台。成渝中线高铁、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等40个合作项目(协议)纳入2019年川渝高层互访,其中涉及6区县的合作项目39个,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合作成效明显。
三、建设川渝新区的路径支撑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理论深化,更需要实践的创新探索。要准确把握发展新机遇和格局新变化,牢牢把握成渝两地带动效应和资源要素溢出效应,主动争取、主动融入、主动作为,通过“一核引领、五圈支撑、四大协同、三大保障”发展路径,助推6区县在成渝中部加快崛起。
(一)一核引领——建设产业发展核心区
在川渝盆地腹心6个区县毗邻地区,选择一个8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产业发展核心区,打造引领川渝新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天然气加工转化、食品健康等产业。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推动区域内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创新创业发展集聚区,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园、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为成渝两地和川渝新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五圈支撑——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
当前,产业竞争的核心已然从要素之争转变为涵盖公共配套、人才科技、政务服务各领域的生态之争。要以产业生态圈为支撑,重塑地理经济版图,加快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分工协同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际柠檬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整合放大安岳柠檬、潼南柠檬资源,实行功能合理分区,两地协调发展,利用安岳、潼南地域相邻、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相近等优势,推动两地在基地、加工、科研、市场、品牌、文化等产业全链条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统一标准化技术,统一建园模式,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市场营销,共同打造中国柠檬高质量发展集群、世界柠檬产业优势发展区。建设天然气加工转化产业生态圈,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现代清洁高效能源体系,打造西南地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新建天然气勘探井、钻探井建设项目,提高油气产能;规划建设调峰中心、地下储气库、LNG加工厂、LNG加注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争取设立独立矿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西部纺织鞋服产业生态圈,依托区域内人力资源丰富、纺织鞋服产业基础良好等条件,按照“以企建园、以园招商、孵小育大”的运营思路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引领、龙头带动、成链发展”的运作模式,积极承接成渝纺织鞋服产业转移,推动鞋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西南千亿鞋业产业集群。建设成渝中部文旅康养产业生态圈,依托区域内的石刻、佛教、柠檬、农耕特色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规划布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加快融入巴蜀文化走廊;引进成渝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健康养老产业,满足成渝市民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建设成渝中部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依托区域内轨道、高速、快速、跨界联网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建设成渝中部现代物流港,大力发展以柠檬交易、物资集散、空港物流配套为主的现代物流和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配送、区域性电子商务分流配送、汽车交易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配送、粮食物流、柠檬交易、冷链仓储、工业品及大宗商品分销配送、五金小商品商贸等业态。
(三)四大协同——推动区域发展共建共享
以重大战略协同为统揽,立足区域实际,探索构建多尺度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发挥互补优势、兼顾各方利益,推动川渝新区共建共享。新区规划共谋。参考借鉴东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合作机制,通过合作联盟、合作协议、合作基金、专题合作等方式,共同谋划区域内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共建。深入对接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拓”综合交通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共同争取、合力推进轨道、高速、快速、跨界联网等路网建设,完善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步推进5G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水利、能源、通信等新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治。强化区域生态网络共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共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生态价值转化体系,展示巴山蜀水独特魅力,共享生态环境红利。公共服务共享。建立新区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联盟,强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大力引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三大保障——推动区域良性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涉及多方利益,要创新推进体制机制,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动川渝新区建设顺利实施。強化土地保障,确保“有地建”。加快编制国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项目用地纳入规划总体考虑;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规划指标动态调整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创新建立从规划选址环节到登记发证环节的全链条建设用地保障模式,推进重点项目批后快征、征后快供、供后快用和及时登记发证;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双挂钩”项目建设,为建设川渝新区增加土地指标。拓宽资金渠道,确保“有钱投”。探索创新融资途径,围绕国家政策投向,加强区域合作,积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尽快立项,获取项目资金扶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共同组建国有公司,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实现利益风险共享共担、抱团发展;设立投资引导资金或投资银行,以基金撬动资本多元化投入,保障建设发展需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形成相对成熟的利益联结和分享制度框架,逐步探索建立飞地经济、企业迁建等合作共享模式。强化人才支撑,确保“有人抓”。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出台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设立特设岗位,吸引创新人才兼职顾问、联办实体、项目咨询、短期服务等。实施创新提升工程,借力成都、重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服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业协作模式,推进成渝科技成果在新区中试孵化、转化生产,建设重大科技成果优先试验、迅速转化、落地建设的重要基地,助推区域协同创新。
作 者:中共四川省安岳县委书记、安岳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 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