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荣昌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2020-05-13曹清尧
曹清尧
从2011年建设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规划成渝城市群,再到2020年党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成渝地区发展的定位不断提升、目标不断精准。荣昌地处成渝连接黄金结合点、川渝合作桥头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是荣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荣昌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成效显著
荣昌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荣昌发展定位为“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这是站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跳出荣昌看荣昌提出的目标,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具体實践。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目标符合中央战略,符合市委要求,符合荣昌实际,得到了市委肯定,得到了全区干部群众的认可,成效显著并将不断释放发展后劲。在这一目标引领下,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相继获批,国家货运机场列入市委决定,荣昌经济社会发展跻身重庆市第一方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经济发展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总量看,2019年荣昌区生产总值65254亿元,是2016年36812亿元的17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889元,是2016年的17倍。荣昌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人均总值攀升到重庆市第1位、第6位。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由2016年的133∶623∶244调整为2019年的83∶525∶392。从工业质量看,“3+1”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过670亿元,工业集中度达785%,招商引资合同金额由2016年的完成310亿元增长到2019年完成1269亿元。从财政税收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6年252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9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从1383亿元增长到1758亿元。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14个村(社区)实现营收4496万元,固定资产达59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861元增长到29813元。教育、医疗等短板逐渐补强。引进高层次人才520余名,其中教育人才81名,医疗卫生人才79名;引进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华西二院等优质资源,教育、医疗硬件、软件水平大幅提高。“三大攻坚战”战果累累。选派3072名帮扶干部,开展“五个精锐出战”,贫困人口减贫1019户256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雷霆行动”“铁拳行动”,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7年增加27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群众安全感指数从947%提高到993%,从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跃居考核区第二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增绿地4916公顷,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工程2541公里,“农村四好路”1000余公里。整合资金14亿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卫生改厕11923户,农村危旧房实现动态清零。
二、荣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势在必然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随着发展态势的上升、发展平台的跃升、发展机遇的提升,为荣昌提升坐标系、重构参照物提供了良好基础,从打造新兴战略支点到重要增长极已是大势所趋。
(一)区位条件好
荣昌地处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之间,西连内江、南接泸州,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二)交通便利
东西向有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间第一条高铁、在建的大内高速公路,南北向有南大泸高速公路。
(三)资源丰富
拥有中国三大和世界八大优良猪种、品牌价值27亿元位列中国地方猪种榜首的荣昌猪,以及两大科研院校,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和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四)政策利好多
先后获批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金字招牌”,为荣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营商环境好
深化“只跑一次、只找一人”改革,出台“部门吹哨、企业报道”“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着力构建企业需要时无处不在、企业不需要时无影无踪的营商环境,连续两年获评“营商环境十佳”殊荣。
(六)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氛围浓
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区四大家班子步调一致、锐意进取,全区上下“精诚团结谋发展、实干图强创事业”蔚然成风。
当然,也要看到不足,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工业基础较差,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少,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不高,集聚人口能力弱。
三、荣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目标任务
(一)“三件大事”持续推进
国家高新区:立足“高新特”,加快规划建设面积扩展到50平方公里,重新编制高新区区域规划、产业布局,破除一区多园格局,建设互联互通的园区。加快培养和引进引领时代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三年内市级科技型企业突破1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产值突破1500亿。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在全国5个以上省市区建设生猪大数据分中心,以生猪单品种大数据为主业,做好生猪全产业链市场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运用,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生猪期货交易市场,让全国的生猪交易为荣昌作贡献。生猪大数据公司加快市场运营,力争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5年内实现主板上市。国家货运机场: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并作为重大“新基建”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尽快启动建设。推进基地航空公司入驻,争取将中国邮政速递作为主基地航空公司入驻机场。开展空域论证研究和选址报告审查上报工作,通过审查后立即与空军签署军地协议,启动预可研编制工作,开展场址保护工作,进一步更新完善机场选址相关硬件设施设备。
(二)“三区一城”全面展开
成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毗邻地区深度融合,联合泸州、内江共同实施规划接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平台共用、环境共治、科技创新合作、旅游文化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各项体制机制,年初与毗邻地区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全年工作目标,明确具体任务,推动毗邻地区将一体化发展纳入对下级单位督查督办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成渝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建设让城市下乡、让农村进城的田园城市。积极争取中央、市级设立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包装濑溪河体育小镇、医养结合大健康产业等专项债券。对接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企业如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积极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民营企业下乡发展试点等,加快培育有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围绕农牧高新,大力发展农牧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农牧检验检测、实验动物产业基地、动物医药与饲料研发、农牧数字经济等农牧全产业链,依托园区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用抓工业的办法抓畜牧业,用集约的办法提升农牧业效益,用办园区的办法辐射解决“三农”问题,打造一个没有围墙、没有边界的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畜牧科技城:以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为统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融入“一城多园”西部科学城,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集聚高地。做大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实施“扩容提质”工程,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1万人规模畜牧专门高校。做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创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际生猪基因库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办畜牧科技和物流商贸两所高等院校,增强城市竞争力。
(三)“三个引领”得以实现
产业引领做大经济:做大做强“3+1”主导产业集群,打造高端陶瓷、新型材料、电子电路板、生物医药、生猪大数据“五个双百亿”产业和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体育、食品、服装“五个百亿”产业。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与自贡、内江共同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飞地园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好荣永泸内四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联盟,共建渝西川南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物流形成业态,打造以物流带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物流经济。交通引领做大枢纽:健全完善覆盖“公、铁、水、空”的多维度、立体式、全方位的物流体系,成为川渝边界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积极争取“四横两纵一环一支线”铁路大通道、“一环十射两联络”高速公路網络、主城至荣昌至泸州至内江的轨道交通纳入国家和重庆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规划。抢抓国务院部署“推进以货运为主的机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荣昌国家货运机场建设,与比利时列日机场合作建设中欧空中大通道,聚合泸州长江港口、内江铁路枢纽优势,形成双城经济圈国际物流“金三角”,联通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满俄”班列、长江出海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成渝高速、成渝铁路荣昌段扩能改造,建成大内高速、荣昌绕城高速,开工建设荣昌货运机场高速公路、荣自高速、九永延伸至荣昌,高速公路总里程152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141公里/百平方公里。规划引领做大城市:构建主城区、高新区、临空产业区三大区域格局,编制“双城经济圈桥头堡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城市和50平方公里航空物流园区。主城区以濑溪河为主轴向北边扩展,建设濑溪河公园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按一般县城规模编制吴家、安富、双河等重点镇街规划。沿G348向南拓展国家级高新区,以产业带动南边镇街发展。以国家货运机场为核心,打造临空产业区,带动北边镇街发展。
四、荣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主要抓手
2020年3月25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荣昌时提出“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的指示,为打造重要增长极提供了重要抓手。
(一)基础设施补短板
基础设施欠账多、教育医疗水平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制约荣昌发展的主要短板。要对症下药,针对自身短板,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时间打表推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老基建,规划布局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补齐教育医疗短板。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建成两个三甲医院,继续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以高新区拓展至50平方公里为契机,对产业规划进行一次大研讨、对产业布局来一次大调整,彻底解除空气优良天数排名靠后,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二)产业发展做强项
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是引领荣昌发展的强项。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做大平台实力,提升平台竞争力,增强辐射周边、带动周边、引领周边的能力。此外,荣昌区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轻工陶瓷和农牧高新3+1主导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产业,这也是荣昌在区域竞合发展的底气所在。要持续在特色产业上做强项,做大产业集群,补齐上游产业,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发展。
(三)城市建设提品质
硬件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布局学校、医院、公园、商场等城市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软件上,积极争取国字号名片,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城市”等成果,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建设好“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和“非遗体验之城”“运动健康之城”“美食休闲之城”,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五、荣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保障措施
2020年1月13日,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参加荣昌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提升”的要求,为荣昌发展导航定向。落实“五个提升”,实现“五个转变”,是打造重要增长极的坚实保障。
(一)提升战略认知水平,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
打造重要增长极,首先站位要高。荣昌地处川渝两省市交界处,由于历史原因,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渝地区的“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跳出荣昌看荣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找准定位,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主动作为。
(二)提升科学规划水平,变地理边沿为开放高地
打造重要增长极,城市空间要够。要紧抓国家、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拓展空间,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重庆主城都市区规划编制,从有利于提升荣昌对外开放水平的角度出发,以大格局、大智慧优化荣昌空间布局,处理好城与城、城与乡、城与产、城与景的关系,不断提高荣昌城市综合承载力、资源优化配置力以及引领辐射力。
(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变产业薄弱为实业高地
打造重要增长极,核心在产业。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从荣昌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延伸拓展、科技突破,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变互相拔河为抱团发展
打造重要增长极,确保通道要畅。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荣昌是成渝地区黄金联结点,然而受“断头路”“瓶颈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仍然处于“居中不通”的尴尬境地。要从融入成渝“大动脉”,疏通毗邻地区“毛细血管”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推动与毗邻地区从路通到人通到信息通、服务通,实现金融、商事信用互认,公共服务共享。
(五)提升领导干部推动发展的水平,变人力输出为人才聚集
打造重要增长极,关键在人。要强化党的建设,提升干部党性水平,建设一支“敢担当”的干部队伍,把良好的政治生态转化成为良好的发展状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提升干部执行水平,建设一支“会担当”的干部队伍,着力破除“八九不离十”“差不多”思想,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更大力度推进人才改革,提升干部创业水平,建设一支“能担当”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不是朝夕之功,更非一蹴而就。可以說,能不能抓住用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掀起荣昌新一轮大发展热潮,关键在实干。要巩固发展全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把力量凝聚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目标任务上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落实,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荣昌贡献。
作 者: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