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当善作为 发挥渝北优势努力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动力源
2020-05-13唐川
唐川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重庆市委把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庆路径,为全市各区县找准发展方位、把握战略定位明确了实践的方向。渝北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板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枢纽节点,将紧扣“努力成为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支柱、枢纽门户、生态样板”这一价值定位,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在产业带动、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城乡融合等方面展现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找准渝北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历史方位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宜居地,助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的发展定位实现从“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到“两地三区”再到“两中心两地”的历史跨越,既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改革创新、相向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赋予成渝地区的更高奋斗目标,必将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改变成渝地区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为成渝两地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蓄势赋能。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
区域经济发展总是从区域增长极的增长开始的,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和关键就在于要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两个极核的集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对重庆的区县而言,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要抢抓机遇、找准方位,全力做大做强自身综合实力,扩大“朋友圈”,积极主动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渝北作为重庆主城北大门和机场所在地,是主城都市区重要经济板块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枢纽节点,经济体量大、开发平台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良好,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一是综合实力较强,经济总量连续9年位居全市第一,2019年全区GDP达到184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44%、187%,新增科技型企业817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1家,高质量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优、优中提质”态势;二是区位条件较优,拥有江北国际机场、高铁枢纽站等功能性、枢纽性基础设施,毗邻寸滩港、果园港,渝怀、渝利等干线铁路和渝长、渝邻、渝广等高速公路在区境内交汇,10号线、3号线等轨道线路开通运营,形成了“空铁水公轨”高效衔接、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双城经济圈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三是产业基础雄厚,渝北是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已形成汽摩、电子设备、通用装备、智能终端等主导产业,汽车和笔电产量分别占全市一半和三分之一。目前,已成功引进OPPO、中光电等智能终端企业,初步构建千亿级智能手机产业链;四是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科技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科技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占全市十分之一、七分之一,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394%,“双创”指数连续12个季度排名全市第一;五是开放潜力巨大,渝北是西部地区首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悦来国际博览中心、龙兴工业园等多个开发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进出口总额常年位居全市前列,2019年实现进出口1504亿元。
基于上述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渝北将积极与经济圈城市开展产业协作、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现代消费、协同创新、内陆开放和城乡融合发展,争当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急先锋”,不断增强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为重庆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建设“两中心两地”作出应有贡献。
对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经济体量还不够大,高能级、高层次、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引领性创新研发主体不多,基础研究水平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城乡协调发展指数较低,发展成果共享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以及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开放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要予以重点关注,这些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推动渝北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体现担当作为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发挥好渝北在双城经济圈中的担当作为,首要是抓住机遇,在加强与周边兄弟区县协同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自身,以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起到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实现共同发展。为此,渝北区将从七个方面务实推进,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努力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一)着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推动区域交通一体衔接和跨界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提升空港枢纽功能。全力支持江北国际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加快建成国际航空枢纽。推动机场与中欧班列(重庆)、果园港、重庆北站、重庆西站无缝衔接,加快推进铁路東环线等项目建设,形成空港、水港、铁路港“三港”联动立体枢纽。加快构建快捷城际公路网。抢抓国家高速公路扩容和加强省际公路衔接重大机遇,提速建设渝邻快速通道等跨省市大通道,加快推进快速六横线、机场北联络线、农村“十纵十横”骨架路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畅通与毗邻区县的村社微循环。加快实施“新基建”项目。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推进5G基站及配套信息设施、“无线+有线”传感网、数据共享与交易中心等建设,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项目,提升渝北未来发展竞争力。加快推进洛碛港、碑口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武印峡水库。
(二)着力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聚焦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两江国际商务中心、现代消费走廊和航空物流园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农村发展“双十万工程”(十万亩经果林、十万亩生态林),大力培育以临空指向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做强高端制造业。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两条腿”走路,以前沿科技城、空港工业园为支撑,做强智能终端龙头企业,高质量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加强对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用好每年2亿元的技改资金,推动服装、消费品工业迭代升级,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迈向中高端。深化与两江、渝西区域等重要制造业基地在研发、应用、生产等领域合作联动,推进与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共同培育航空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联合广安邻水打造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做大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总面积360万平方米的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加快建成现代消费走廊、航空物流园等重大产业平台,推动基金小镇、时装小镇等城市特色街区和社区商业品质提升,着力在大健康、创新金融、夜经济和宅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使更多渝北产品走向线上,使更多市民消费留在本地。做优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一批农业科创平台,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探索“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改革,在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机械化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子,破解当前“三农”发展中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匮乏等瓶颈。突出山地特色农业特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渝邻兩地开展农超合作,打通两地农产品双向流动“快速绿色通道”。
(三)着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优势互补
抢抓成渝科创走廊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联合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认真落实“云长制”,打通与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大数据中心的数据专用通道,支持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共享平台向成渝两地企业开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培育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领域新产业链,争取推进一批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用好渝北区“风险、天使、担保、种子”四大科技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渝北。依托仙桃大数据学院,深化川渝科技人才合作。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抢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对接重庆市科技成果创新和交易中心,共建技术联盟,打造创新孵化“联合体”,促成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优质科技成果在渝北区转化落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吸引落户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
(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紧扣主城都市区的发展定位,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联动,融入“一区”引领发展,辐射“两群”做好服务。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争取市里解除市地产集团对多宝湖片区的控制性储备,加快推进和落实多宝湖、石坪、麻柳沱等五个片区拓展用地国土空间规划,全力建设机场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和美丽乡村,大力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深化友好区县交流合作。做深做实两地四方(成渝两地和渝北、长寿、垫江、邻水四方)联席会议,加强与邻水等区域在产业布局、城市风貌、公共资源配置、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达州、资阳、华蓥等地联合出台协同发展清单。加大对口帮扶云阳工作力度,联合打造一批合作示范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紧抓重庆、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全面优化镇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促进毗邻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在有条件的毗邻地区探索放开户籍落户、农民异地转市民互认,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等生态联保,共建长江、嘉陵江生态廊道,将渝北铜锣山生态系统修复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国山地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加强跨区域环境共治。探索建立“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建立两地河长、林长联动机制,与广安邻水等地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边界森林联合巡查、执法、管理等工作;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用好山水资源,建设东方红水库生态示范区、环多宝湖景观带、御临河滨水休闲带,整体打造统景温泉风景区、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古洛环线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广安市共同建设华蓥山佛教文化和文旅康养示范地,让绿水青山创造更多金山银山。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加快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联动,争取更多改革自主权,推动成渝自由贸易港政策试点覆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无差别受理异地件服务示范窗口,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加快在经济圈内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加快融入南向国际经济走廊,构建辐射圈内城市的航空中转服务平台,推动中新数据通道和中新合作信息通信领域示范点高质量发展。深化与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外资外贸合作,用好“智博会”“西洽会”等资源,加快“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吸引一批领事馆、商协会和跨国公司总部落户。积极对接机场集团、保税港区、悦来国博中心、龙兴工业开发区等平台,建立“五方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标世行要求,用好临空政策法律服务国际中心,建立国际商务孵化平台,提供咨询、落户、经营、融资、孵化“一站式”服务。加快推动大数据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网上办、一网通办、马上办,让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服务。
(七)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加强政策协同,探索与邻水等地联合打造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支持渝北优质中小学、中高等职业院校和优势医疗、养老等资源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探索建设跨区域“医联体”、养老服务中心。共建农民工工作服务示范站,推動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协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用好成渝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强化公共文化设施联通合作,挖掘巴蜀文化内涵,加强两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合作。合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动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跨区域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推动渝北与广安等四川省毗邻地区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联防联控。
三、以更强的保障措施,推动渝北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取得实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事关川渝人民福祉,是两地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渝北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转变作风、强化保障,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确保渝北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得更大实效、实现更大作为。
(一)健全工作机制
按照渝北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行动小组职能分工,整合工作资源、理顺工作机制、集中工作力量、明确各部门责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与毗邻区域、合作城市协作共建完善协同机制,在项目布局、产业承接、数据公开、证照互认、环境保护、联合执法等方面开展共建共商、务实合作。坚持公平自愿、共建共赢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合作新模式。
(二)强化规划引领
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前期课题研究以及专章版块,加强与市里专项规划衔接、与毗邻地区规划衔接,力争实现规划同图、计划同步。尽快出台“1+7”实施方案,做到项目化、清单化、政策化。强化对上共同争取力度,积极对接相关规划政策,深度参与“1+N”规划政策体系,争取更多发展目标、支持政策、改革事项等纳入国家、市里相关规划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
(三)完善政策支持
落实产业、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以及各类标准体系的政策衔接,研究制定一批务实管用的细化落实举措和促进渝北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协同,共推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等合作平台做大做强。
(四)强化项目支撑
制定渝北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年度项目计划,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共建、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加强策划并滚动编制区域合作年度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对渝邻快速路等标志性共建重大项目在现有工作专班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力量、集中攻坚,加快构建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合作的发展格局。
(五)抓好督促落实
树牢一体化理念、强化一盘棋思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中调研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园区、深入项目、深入企业精准服务、靠前服务,“蹲点”办公、现场办公。制定任务清单、工作台账,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管理,做好跟踪调度、总结分析,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作 者: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