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镜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早期效果观察
2020-05-13吴健波朱敏华郑雨中
吴健波,朱敏华,郑雨中
(1中山市中医院 骨二科,广东 中山 528400;2中山市华侨中学 校医室,广东 中山 52840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而目前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以往临床上多采用闭合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保守治疗,但是临床疗效甚微,而且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腕关节功能障碍,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腕关节镜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本研究旨在探讨腕关节镜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早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病理性骨折等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4~57岁,平均 (41.89±4.90)岁;骨折至入院时间30 min~12 h,平均 (3.25±0.85)h;AO分型:B2型10例,B3型12例,C1型13例,C2型6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2~59岁,平均 (41.76±4.85)岁;骨折至入院时间30 min~12 h,平均 (3.22±0.81)h;AO分型:B2型11例,B3型11例,C1型13例,C2型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①观察组给予关节镜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入室后平卧于手术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肩关节外展60°~90°,安装牵引架对手指进行牵引,在麻醉下检查腕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和应力试验,美蓝标记腕背部的骨性标志、入路及浅表静脉,选取直径为2.7 mm关节镜,腕背侧3/4、6R入路,以便于插入探针和刨削器等器械,关节间隙插入18号针头引流,腕关节镜下观察桡骨远端关节面,刨削器将骨折间隙的血凝块及纤维素清除干净,克氏针撬拨关节内的骨折块进行复位,C型臂透视机下观察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掌侧纵行切开,置入接骨板,腕关节镜下检查舟月韧带等并进行修复,术毕逐层缝合切口。②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麻醉、体位等与观察组一致,侧腕横纹向近端纵行切开6.0 cm,从桡侧腕屈肌进入,保护好桡动脉,纵行切开旋前方肌并使其充分暴露,纵行牵拉,并复位骨折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置入掌侧接骨板后术毕,逐层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②腕关节活动范围:腕关节活动度 (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③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残余畸形 (0~3分)、主观评价 (0~6分)、客观评价 (0~5分)、并发症 (0~5分),得分越高,腕关节功能越差。④腕关节功能评定:依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为0~2分,良为3~8分,可为9~20分,差为≥21分,优良率 =(优例数 +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指标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手术指标比较 (±s)
分组 n 手术时间 (min) 术中出血量 (mL)观察组 41 82.21±5.49 50.69±6.24对照组 41 60.38±5.45 54.27±6.20 t 3.296 0.463 P<0.001 0.537
2.2术后1年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后1年,观察组的腕关节活动度 (屈曲、背伸、尺偏、桡偏),以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年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s)
表2 两组术后1年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s)
分组 n 腕关节活动度 旋前活动范围屈曲 背伸 桡偏 尺偏旋后活动范围观察组 4 1 4 5.8 3±6.2 7 4 9.1 5±8.2 0 1 4.8 1±2.2 5 2 4.1 5±4.2 6 7 9.0 1±1 0.1 5 9 3.1 1±1 4.2 1对照组 4 1 4 0.2 6±6.1 5 4 1.2 2±8.1 5 1 1.2 7±2.1 0 1 8.1 1±4.1 2 7 2.1 5±1 0.2 0 8 0.2 5±1 5.0 2 t 3.0 5 9 3.1 2 6 3.6 7 8 1 2.9 8 4 4.0 1 2 5.1 6 3 P 0.0 2 7 0.0 1 4 <0.0 0 1 <0.0 0 1 <0.0 0 1 <0.0 0 1
2.3 术后1年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定术后1年,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1年的Gartland/Werley评分及功能评定比较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主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充分利用腕关节周围韧带的牵引作用,促进桡骨高度的恢复,将桡骨周围肌肉、肌腱拉紧,促使骨折块聚拢,有效复位骨折解剖部位,并且可较好地维持骨折块的稳定性。但是,相关研究[3]显示,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闭合复位后对于桡骨短缩的维持难以纠正,不能有效促进关节面平整恢复。
近年来,随着腕部生物力学、显微解剖学、内外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腕关节镜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临床患者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重建的要求更高,在关节镜的监视下,采用经皮撬拨等方法以达到恢复关节面平整的目的,其优势是可以在直视下对关节内的骨折移位精确复位,并有效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的腕关节活动度以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提高 (P<0.05),表明腕关节镜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促进关节面恢复。分析原因在于:①腕关节镜对于韧带修复、腕骨骨折、滑膜切除及腕关节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显著;②腕关节镜在促进关节面恢复、减少损伤、减少后遗症方面优势显著[5];③腕关节镜可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和固定,并检查关节内韧带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时进行修整和缝合。
综上所述,腕关节镜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促进关节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