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民本尚艺术的音乐撼人心灵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廖卫华艺术实践蠡评
2020-05-13尹晓星
□ 尹晓星
(尹晓星 国家一级作曲。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音乐源于生活根在人民。唯有尊民本尚艺术的音乐,才能开启新风、引领风尚、凝聚精气神,传得开、留得下,其真、善、美价值永恒。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教育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又要注重于针对性与适应性,方法与诀窍交给学生,变要他学为我要学,放手让求学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作曲家应常常听听人民群众的评论。他们讲真话、讲道理,客观、公允,对歌词、歌曲乃至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作品,孰优孰劣,心有天平。
——摘自廖卫华《音乐创作、教学、评论札记》
音乐艺术真谛的发掘与诠释,在于博学广识,在于聆听名家、大师启人心智的教诲,在于贴民心、尊民本的音乐创作实践与致力于生活艺术化的真诚探寻。
诚挚地感谢湖南师大音乐学院领导与老师们对我信赖与厚爱,使我有资格近20 年来一直被聘为该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实乃受宠若惊。因此,我能有机会从理论作曲、钢琴、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声乐、舞蹈等20 余个研究方向的论文中,特别是聆听教授们对研究生答问的点评,学到了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既启迪心智又温润心灵,尤令我对音乐创作感悟殊深。窃以为一个作曲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能学习运用好作曲理论“四大件”,更应增强“生活艺术化”理念,能穷情写物、塑形传神。比如,创作一部傣族舞剧音乐,不仅要如何使音乐具有可跳性、可听性、可看性,以及如何运用最有代表性傣族歌舞音乐“喊罗永”、“喊海光”、“十二马调”等为舞剧音乐素材;还要掌握傣族代表性舞蹈“戛洛佣”、“戛光舞”最基本的肢体语言,特别是对其最有代表性的“三道弯”造型,如何将创作音乐与之吻合等等。一个音乐教育家,需要更多掌握与运用以音乐美,滋养未来一代精神、塑造健美灵魂等等。
因我之本职工作关系,有机会能接触国内大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等。曾毕业于衡阳师院音乐系,现任湖南省衡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南省音协音乐创作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歌剧音乐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二级作曲,系中国音协会员、享受衡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廖卫华,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广识、善于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评论等艺术实践中,探寻音乐艺术真谛的佼佼者,委实是卓尔不群。
先不说他的精品力作与教学硕果,亦不论他能力卓越、睿智超凡,仅以其《创作论坛》中一段文字,已够我为之崇仰与钦敬!
他内蕴深邃地写道:“作为一个作曲家、一个音乐教育与音乐评论工作者,必须带头崇德修身,切实把好音乐专业与社会文明的‘风向标’,牢牢把握艺术理想与道德人格的‘定盘星’,坚定文化自信,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在浸润现代性的灵性创作实践中,注意在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力戒浮躁、平庸、低俗,力避同质化、雷同化、泛娱化、概念化,注重于体现新时代、新气象、新特征,必须反映主流价值、对接主流受众,逐渐实现‘对接双主流’,让作品的审美精神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真正的音乐是扎民族之根、固人民之本。‘人民音乐’是地道的艺术绝不是技术,音乐创作中炫技不可取,真正的音乐评论家人民群众难给满分。因为技术可能让人觉得好听,艺术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为此,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与社会发展步步跟进,音乐创作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感应时代潮流,以传统写当代,师古而化,借古开今,筑牢‘根’与‘魂’之内涵,真正做到实现生活艺术化,而且,臻于音乐的最高境界让人动心;惟其如此,才能铸就民族奋发精神的黄钟大吕,唱响人民心声与社会前进节律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以作品立身,致力于我将无我、服务人民!”
真可谓胸怀锦绣、大美于心的廖卫华,他的论述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上行文,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其深刻感人的内核凸显,且诚挚之情、浩然之气,呈现诗意心境,既扣人心弦又感撼肺腑,特别是言简意赅地道明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必须带头“崇德修身”,具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以高尚的职业操守,“我将无我,服务人民”;特别是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音乐评论家;而且,他强调由于“音乐源于生活根在人民,只有真正让现实生活艺术化”,这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让人动心。”其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专业的视角、艺术的笔触,廖卫华对音乐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日月可鉴,抱以赤子情怀与敬畏、虔诚之心!
一
正因为如此,廖卫华作为志存高远的作曲家,有着“望断天涯路”的事业追求,淬炼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笃定恒心致力于创作精品。
他创作了歌曲650 余首,电视剧音乐3 部、舞蹈音乐与器乐作品20 余首(部)。其中荣获国家级、省(部)级音乐创作奖近100 项(次)。他已成为了湖南省颇有实力的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之一何占豪大师曾在一次会议上说:“廖卫华有很好的作曲天赋,才华超人!”
在文艺形态丰富多彩的当下,廖卫华之艺术观与创造思维,致力于既能让听众或歌者,分享到其作品带来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又能体察到作曲者对当下生活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观照。为此,他的音乐创作力求作品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在创作情怀上,做到真正接地气、贴民生,传递时代精神。所以,他的音乐作品其主题鲜明,而且个性与特色突出,不落窠臼,力求奇新。此乃由于他对生活的观察仔细,特别是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提炼音乐主题,捕捉艺术形象,生动而完美地表现生活,打动人心。
比如,女声小组唱《山乡的春天》:
其歌曲中黄牛牯的叫声,种子的发芽声,既形象生动又富有个性,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是难以抒写,更难于传神。
又如,女声独唱歌曲《东方有条神奇的江》,这首曾荣获全省征歌一等奖作品的乐句:
第一个“这就是”看似平淡,但第二个“这就是”中间加了5,5 到一个下行七度的音程跳进,将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特色元素巧妙地融入旋律里,使人听起来湘味十足,词曲如水乳交融,其亲和力十分煽情。
再如二胡合奏《蝉歌》的音乐主题:
从旋律上看,这就是秋天傍晚秋蝉的叫声,其艺术形象,塑造得极为鲜活、逼真。
歌曲音乐的转调与离调,在作曲家廖卫华的作品中采用可谓匠心独运。
比如,歌曲《绿色的风》:
前面的过门是G 羽调(前八小节),从第九小节至十二小节开始离调成F 商调,主唱段就一直成为F 羽调式,听起来非常自然,且色彩纷呈。
离调与转调,极难的是最远关系转调,廖卫华的大合唱《东方有条神奇的江》由降A 调转A 调的写法自然得体,一点也不生硬:
在作曲家廖卫华的舞蹈音乐与合唱作品中,复调织体的写作十分成功。支声、对比、模仿三种复调技法运用,既相互烘托、相互辉映,又情思荡漾且层次分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音乐意蕴不断深化,情绪一步步推进,感情抒发淋漓尽致,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以舞蹈音乐《一把小雨伞》为例。撑伞女生被大家的热情和关爱所感动,决心改正自私的缺点,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这时的音乐转入了温暖的对答,小提琴独奏与大提琴独奏旋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其美境高趣温馨、诱人:
在作曲家廖卫华的器乐作品中,从现实生活艺术化出发,乐队编配守正创新,其艺术效果生动感人,魅力四射,出奇制胜。
他于2017 年创作以单五部曲式结构的二胡合奏《蝉歌》,全曲160小节,是首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民乐小品。其乐队编制为:第一声部的二胡是10 人,第二声部的二胡是8 人,竹笛2 人,笙1 人,扬琴1 人,琵琶2 人,中阮2 人,大提琴1 人,低音提琴1 人,打击乐3人。在乐队伴奏的编配中尽量以清淡、点缀为主线条。《蝉歌》编配,接住地气,紧贴民生,注重本土情韵,为抒发金秋丰年愉悦情怀,既在具体编配中附点节奏并配以半音进行,又运用同宫转调,强化色彩对比亦更具歌唱性,尤其是充分发挥多种乐器的演奏特色,突出每一主题变奏的艺术功能,促成乐曲高潮形成等等,这一切的一切,为的是生动地将象征与隐喻美善合一的审美意蕴,力求淋漓尽致地抒发,撼人心灵!
比如,《蝉歌》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用的是连续附点节奏,配以半音的进行,形象生动地让人们听到了秋蝉“吉鱼、吉鱼”的歌唱声。主题由A 小调转成D 小调,强化了主题的发展,紧接着主题由A 小调转为A 徵调,采用同宫转调,使旋律有新的对比,具有歌唱性。
音乐主题变奏二:
音乐主题变奏二的配器,加进了竹笛的倚音技术,与二胡变奏旋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颇有跳跃、欢快、热情洋溢的艺术效果;之后,音乐主题逐渐形成了高潮,在欢快的节奏中结束全曲。此时此刻,《蝉歌》的“情”、“气”、“神”、“韵”,加上演奏者的思考境界与人文精神,既关照人民生活,又表达人民心声,可谓臻于化境,感人至深!
二
行为楷模、德高为范的廖卫华,作为一个出色的音乐教育家,特别注重于以尊民本尚艺术的音乐为教材,熏陶、感化、滋养未来一代心灵。他不仅在小提琴与钢琴教学实践中兢兢业业、身体力行,诲人不倦,成就卓著,而且善于归纳总结自己的体悟见解与心得体会,致力于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交相辉映,彼此激荡,一篇篇质直浑厚、研精覃思与真知灼见的教学论述援笔成文。
他在一篇题为《论幼儿钢琴的启蒙教学》中写道:“钢琴,它是一门比较难掌握的乐器,故有‘乐器之王’之称。我是一个常年在基层教钢琴的教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的学生有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也有考取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的,还有考取了全国各综合性大学音乐系的。他们一般在四岁多就开始跟我学琴,也就是说,他们从幼儿时代就开始接受规范的音乐教育教学;总结他们成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其一、老师的规范教育;其二、家长的配合与严格管理;其三、孩子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
他在一篇题为《小提琴教学摭谈》一文中,高瞻远瞩地认为,“在音乐的启蒙教学阶段,还要与孩子们家庭父母一道,为了孩子的未来切不可丢了孩子的现在,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生活,多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与精神世界,从小注重人格培养,要深刻体会到我们的一切教育皆为培根铸魂。”
他还在一篇《论音乐教学以美育人》一文结语中写道:“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我愿意毕生从事这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职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时刻注意知识更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甘为铺路石,尽心竭力以美育人。”
以他钢琴规范音乐教育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与理解手型立得起道理后,做好了手型,接下来如何弹奏呢?廖卫华的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在于他分两步进行:即第一步为基本方法弹奏,第二步为练习曲目的弹奏。基本方法是在弹奏时强化对五个手指的单独练习,而这一单独练习,又分为贴键弹奏练习与落键弹奏练习的过程:
A:贴键弹奏练习:他采用了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所创立的方法,手指不离琴键,指尖像涂了胶水一样紧贴琴键。他告诉孩子手指尖快速把琴键弹下去,待音出来后,指尖的力量马上消失但手指不离琴键;随着琴键音响,告诉孩子和家长学会听辨声音的好坏,因为声音的好坏是直接检验弹奏的方法是否准确的尺子;贴键弹奏要保证质量。他认为对幼儿的手指练习应先从中指练起,因为中指是手的黄金点,最容易找到用力和放松的感觉,中指后再练习食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应在靠后的训练。大拇指在钢琴弹奏中是很难练的,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一点。由于学生不会大拇指弹的方法,造成手僵硬,进而手臂僵硬,无法继续学下去。大拇指的触键点是指侧尖,不同于其它手指是指尖;大拇指不仅担负弹奏还担负穿指、手位变换的任务;大拇指的正确弹奏方法应是虎口关节的运动,这点,大拇指在弹奏前空手做大拇指的虎口上下运动是十分必要的。先让孩子体会虎口运动的感觉,然后再将其运用在大拇指的贴键弹奏的技术中去,其效果立竿见影。
B:落键弹奏练习:落键弹奏时抬手分句的动作,这就像说话分句一样,是旋律的分句动作,其正确方法在于以肩关节运动为主,带动肘关节和腕关节的上下运动;肘关节要保证垂直放松,声音的力点是靠手臂本身的重量自然下落获得,而不是靠手指的力量。练习顺序,他建议从中指开始,按食指、无名指、小指,最后训练大拇指。同样别忘记告诉孩子学会听辨好坏声音。
在手指的基本功完成后,可以给孩手弹练习曲了。
对练习曲的弹奏一定要规范孩子对练习曲的认识,乐曲的速度一定要多练慢的,少练快的;用其钢琴专业的行话讲则为“慢练出成绩,慢练出功夫。”他为使学生增强学琴的兴趣,有目的地选弹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使用教材里面适合小手弹奏跨度不大又尚艺术的短小独奏曲,比如《窗花舞》《红头绳》《四小天鹅舞曲》等;让孩子的演奏水平向高一级稳步发展。至于幼儿每天练习的时间怎么安排,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的专注力一次只有三到五分钟,一般每天1 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练习,每次半个小时,随琴技的提高延长练习时间,强化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信心。
廖卫华认为,学钢琴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家长与老师的配合颇为重要。孩子跟老师的时间每周就是几十分钟,所以,家长必须当好老师的助手、当好“助教”;特别是家长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应给孩子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要持之以恒;为什么说学琴的孩子千千万,能坚持到底的只有少数,能考上音乐学院的更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家长能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对孩子的成绩家长要及时表扬,对孩子与学琴的同龄人多多交往,互相激励,培养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学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廖卫华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卓见是:孩子的音乐素质完全靠后天培养的。我从事钢琴、小提琴教学以来,接触的孩子成百上千,深感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素质好,一个比一个反应快,这也许就是有优越的社会生活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营养所造就的。从送进大学门的这些学生中分析,大部分音乐天赋并不是很高的。所以说,孩子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是成材的根本,但不是绝对的,依靠老师和家长的配合,辛勤培养,持之以恒。
廖卫华先后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全国各大音乐院校输送了40 多名音乐专业人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等都有他弟子们深造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盛慧娟于2002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专业),首开衡阳市小学生考取国家最高音乐学府的先河,遐迩闻名,声誉飙升。
这,正好佐证了音乐教育家廖卫华高论:“音乐教育教学既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又要注重于针对性与适应性,方法与诀窍交给学生,变要他学为我要学,放手让求学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三
廖卫华不仅是成就卓然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坚守艺术理想,一直倡导以尊民本尚艺术的音乐开启新风、引领风尚、凝聚精气神,致力于为大繁荣大发展音乐事业拓路导向的音乐评论家。他常常倾听人民群众的音乐评论,坚持像人民群众那样讲真话、讲道理,客观、公允地评价一切音乐活动与音乐现象,特别是对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的评介,做到“心有天平”。
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撰写了50 余万字音乐理论与音乐评论文章(多篇荣获省、市级音乐理论与音乐评论大奖),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理性思维的文字,发挥音乐评论指导创作、提高审美、推介新人新作、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为名不图利,身体力行。他作为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他在自己的《音乐评论札记》中写道:“我认为,作为一个音乐评论家,应该争当新思想的‘举旗人’,新时代的‘画像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优秀传统音乐的‘继承人’,乐坛美好蓝图的‘策划人’。时刻警策自己,砥砺品质,为铸就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黄钟大吕,开拓创新,笃志前行。”
他在一次由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满怀激情地说:“我作为一个音乐评论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重要论述。总书记所说‘人民的’即要坚持文艺评论的‘人民性’。因此,我今后在音乐评论写作中,观照现实,尊民本、贴民生,坚持为民立言,为民写真。力求做到‘把心交给读者’,以诗意的民生情怀撰写音乐评论,把握与拿捏好一切音乐活动的态势与倾向,对作品、对音乐家、对音乐思潮的评判做到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风度,只有坚持‘讲真话’的操守与定力,才能做到讲品位、不辜负人民期待,始终坚持艺术标准。一言一语遵循艺术规律,尊重艺术个性,遵守时代语境,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情服人,而且力求每篇文章具有独到的见解与独立的品格。立志当好社会主义音乐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鸣锣道者,与广大音乐评论家一道,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下,打造更多的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当代人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追求的音乐理论精品,为音乐创作提供精神支撑,站在人民乐坛上发好中国声音。力求以良好的学术气质、严谨的行文风格,生动地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思想魅力与思辨色彩。满腔热情地评判乐人乐事,准确及时地推介音乐名人与音乐艺术精品。”
早在本世纪初,他为推介衡阳乐坛名家名作,以《艺术的魅力源于执着——论国家一级作曲陈经荣多元化创作风格》为题,以近万言宏论,客观、公允地评介作曲家陈经荣的创作成就与艺术人生。
他认为,作曲家陈经荣音乐创作涉及面宽广,创作思维敏捷,创作手法不断更新,注重于实现生活艺术化创作,其主要艺术风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歌剧音乐的多元性:比如,《约会》《夜半歌声》《花与血》等歌剧,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近现代不同形象与不同性格的剧中人物,注意吸取冼星海、贺绿汀20 世纪三十年代创作歌曲的音调特点,迎合上世纪老一辈观众的审美情趣,贴近当时观众审美精神;又以现代歌剧《黎明从血海中升起》《无手的军礼》等为例,讴歌英雄人物事迹,以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咏叹调感人至深。
其二,戏曲音乐的多面性:准确而客观地评价陈经荣,所涉及的地方戏曲音乐有祁剧、湘剧、花鼓戏等,能够在不同剧种音乐编创过程中,既能精准地把握与保持不同剧种音乐特色,又能突破程式化的不同板式关系,融入其他艺术品种优秀而精妙的手段,在唱腔设计、音乐配器,特别是在塑造剧中人物音乐形象时注重创新,像祁剧《甲申祭》不仅深受观众欢迎,而且还作为戏曲电视片在中央三台连续播放,其影响力深广,可谓切实做到了戏曲音乐与时代步伐紧紧跟进。
其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廖卫华认为陈经荣舞蹈音乐创作多风格、多特色,在舞蹈音乐语汇、素材运用的把握上追求一种朴实的、原生态的表现美,如《瑶妹洗月》,类似那种气口、气息很明显的土笛声,瑶妹们律动感特强的“洗沙沙”人声,还有原生态的“叮咚”声,交织成一种充满神秘、神奇感的情境;又如《嬉雨》《竹山大嫂》等,都较好地体现其舞蹈音乐的独立品格与特性。
其四,歌曲、音乐剧音乐的多赏性:廖卫华高屋建瓴地论述道:陈经荣的歌曲、音乐剧音乐写作,无论从旋律、结构、调式调性的运用与抒写技法的处理上,都有着新的突破、新的尝试,谋求新的音乐气质、新的音乐神韵,同时,注重行业精神与风貌的表达,不断丰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不断升华其审美精神。
这篇近万言的音乐评论因其精当立论、真诚率性,有着良好的学术气质与精神担当,而且评说公允,因此,反响强烈,荣获中国·湖南金旋律音乐节“蓝光杯”音乐论文征集评选二等奖。据我所知,已有多位音乐家以此作为音乐评论讲学范文。
鼎尝一脔,豹窥一斑,已足见廖卫华音乐评论非同凡响。此乃由于他站位高、有思想、有情怀,其数十万言思想深刻、专业性与学术性特强的音乐评论实践成果,委实令人钦敬。窃以为廖卫华在如下四个方面励志践行,可谓志存高远,耿耿忠心且满怀殷殷真情:
其一,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心。廖卫华曾对我说:“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作为长期在党的文化艺术领域学习和工作的音乐工作者,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一直感到是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学习和思考的前程。”他在多年的音乐评论工作实践中,不断认真的反复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学问,探究与推介音乐艺术中一切活动与成果,特别是善于对当下一些音乐现象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反复研习,以期弄通弄懂,解惑求真。他在音乐评论分析、研究、探讨的一切实践中,高度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他坚决维护、自觉遵崇、严格执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初心,砥砺品质,发展思维,信仰力量,成就辉煌,信仰初心指导廖卫华音乐评论实践,大美于情,培根铸魂。
其二,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廖卫华认为,音乐评论唯有与人民共呼吸同命运,与时代前行同频共振,才有灵魂,才可能创新。为此,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作为我们音乐评论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二,善于将社会热点与音乐基本理论冶为一炉,将历史经验与音乐现状融会贯通,坚持“为人民立言、为时代写真”;第三,紧扣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体察一切音乐艺术的发展态势,把握与拿捏好一切音乐活动意脉的动律与倾向。一言以蔽之,只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我们的音乐评论写作,才有可能全面、完整、和谐、科学、艺术地论述、评判一位音乐家,一个社会音乐现象,一种音乐思潮,一部音乐作品。
其三,加强艺术修养坚持科学标准。廖卫华认为,音乐评论主旨应重在引领,贵在科学。他说:“恩格斯当年在《致斐·拉萨尔》中把‘美学观点’置于‘历史观点’之前,在他看来,考量一部文艺作品在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即审美化、艺术化的程度,应当是第一步的工作。关于美学观点的评析,是以科学标准的揭示音乐家其作品内容与采用的形式所达到的美学高度,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评论家‘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他还认为,如果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美学修养,我们的音乐评论就会缺乏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高度与深度,就会离开音乐艺术本体去谈什么美感体验,这是失去审美价值、缺乏文化自觉的文字游戏,很难凝聚共识,求真存正。
其四,崇实干、敢探索、勇创新。廖卫华曾说:“笔锋所及,应体现出音乐评论工作者的精神担当。”因为音乐批评,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艺术礼品。此乃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为发展、繁荣音乐艺术事业而察民情、问民意、听民声。多做解难题、促和谐的意义深远的工作。要勇于立论,表现出一个音乐评论家良好的艺术品格与学术气质。他曾在省音乐评论委员会研讨活动中提出: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清醒的文化自信,崇实干、求实效、敢探索、勇创新,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涵养高尚品质,努力攀登人生与艺术的高峰,实现人品与艺品的完美统一,为时代培根铸魂实现与完善美好的艺术人生。
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廖卫华,其艺术人生有如此辉煌,这在于他不仅认准唯有尊民本尚艺术的音乐才能撼人心灵、引领风尚、凝聚精气神,而且,他深谙创作、教学、评论臻于此目标,其前提是崇德修身。唯有做到真正坚守艺术理想,崇德尚艺,一切艺术实践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信任,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尚人格魅力与攀登艺术高峰的卓越成就引领风尚,不断开启奋斗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