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构建特色音乐通识课程体系设想
——以集美大学为例
2020-05-13连续敏
连续敏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1]由此可见,新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全面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努力提高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许多途径,其中开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很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它是普通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的公共选修课,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课程,是大学本科生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古籍《中庸》主张,做学问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衡》中提到:“博览古今为通人。”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们对“博学、通才”的重视。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本科教育都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通识性,这种通识性包括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例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R.C.列文2001年到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美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和文科大学都致力于对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其目标不是传授具体的内容,而是发展一种智能素质。”英国的基尔大学规定,本科第一年是以一般教育为中心的“基础学年”,在这一学年中,“大哲学”是架通各门学科的总汇。开设“大哲学”才能培养“大智慧”[2]。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大学也十分重视通识教育,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3]
基于上述种种认知,在当前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和社会所需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人才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指出:“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的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4]。可以看出,美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音乐通识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音乐通识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结构、陶冶情操、增强人格魅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世界上不少名人虽然不是职业音乐家,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并有着很深的造诣,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美国前国务卿赖斯钢琴弹得很好,她原先的梦想是当一名钢琴家;我国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是一位有着深厚音乐修养的政治家,他曾谈到:“音乐是人的精神食粮,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灵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对做好本职工作都有帮助。”[5]由此可见,音乐通识教育对于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综合性大学一直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我国通识教育从倡导、探索到实践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普及程度越来越广,但由于每所高校的专业设置、特色均不同,因而其所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也不尽相同。由于笔者在集美大学工作,单位地处厦门,因而文章以厦门的三所高校——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以及集美大学对标建设的宁波大学为例,对这四所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做一对比。(如表1)
表1 四所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
从表1可以看出,四所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基本以欣赏或鉴赏类课程为主,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主流,但各个学校课程又有所不同,各有千秋。如:集美大学课程种类较为丰富,既有欣赏类课程又有技能类课程,其中“闽南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本土音乐特色,“大学生化妆造型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厦门大学则偏重技能类(乐器演奏)课程,这类选修课在厦大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对学习乐器的渴望程度可见一斑;华侨大学则基本以鉴赏类课程为主,其中音乐剧鉴赏课较符合时代潮流,受到年轻大学生的喜爱;宁波大学则把通识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西方音乐艺术”与“经典歌曲赏析”属于核心课程,其余都属于一般课程。
二 集美大学音乐通识课程发展轨迹及现状
每一所高校都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及专业设置开设音乐通识课,如何进一步完善该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以集美大学为例,重点分析该校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构建设想,以期为该校及其他高校音乐通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集美大学是福建省省属本科院校,也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共有22个学院,是一所专业涵盖面广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音乐通识课程自然由音乐学院承担,自2009年音乐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音乐通识课程,课程主要以公选课形式,让全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以30人为最低开班人数,每个课程上一个学期左右(32学时)。目前已开设过的课程有:闽南传统音乐文化、音乐导赏(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古典舞与乐舞文化、中国流行音乐鉴赏、大学生化妆造型设计、吉他演奏与作品赏析、中外钢琴赏析、陶笛吹奏基础、铜管乐演奏、西方管乐欣赏等。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依教师课时需要和学生报名人数而定,因而都会有所不同。应该说,音乐学院所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还是十分丰富的,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们充实了校园学习生活,增长了音乐见识,提高了艺术素养,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笔者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流行音乐鉴赏”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所调查的50名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有环境工程、光电信息、食品科学、生物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水产养殖、航海技术、金融、汉语言文学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大学各个学院,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多。(如表2)
表2“中国流行音乐鉴赏”课程问卷调查表
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觉得上音乐公选课有收获;100%的学生平时有听音乐的习惯;98%的学生喜欢音乐,有的认为音乐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有的认为音乐富有感染力,并有一种治愈心灵的力量,有的认为音乐能使心灵产生共鸣等。94%的学生喜欢中国流行音乐;86%的学生选择音乐公选课的原因是对音乐感兴趣;40%的学生则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广大学生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喜爱,体现了音乐通识教育在普通高校的重要性[6]。
三 集美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通识课程所占比例不高
笔者查阅了集美大学近两年的通识课程开课情况,发现音乐通识课所占比例甚小。(见表3)
表3 近两年集美大学音乐通识课开课门数及所占比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音乐通识课程在全校的通识课程及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课门数较少,所占比例较小,覆盖面不广。目前全校有25 0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不含音乐专业),音乐通识课程却很少,每门课有选修人数限定,这就意味着会有很多学生选不上音乐课。这一现象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反映出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尚未对音乐通识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想要提高大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还需扩大音乐通识课程的所占比例。
(二)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由于教师课时所需(教师往往根据自身课时量来决定是否开公选课,如果课时满了一般就不开设)、教室等因素的原因,音乐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经常处于一种“打游击”的状态,非常不固定也不规律,这对学生选课造成一定的困扰。例如:有的学生想选择“中外钢琴赏析”这门课,近几年却没有开设;反之,近几年开设的课程都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因此教师常常会遇到由于招不满学生而开不了课的情况,造成教师开课与学生选课之间的矛盾。
(三)教材选用不规范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教材的选用对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然而有些音乐通识课却没有教材,有时是教师有教材,学生没有,有时是教师学生都没有教材[7]。虽然每位教师上课基本都会自带讲义和PPT,但真正认真做笔记的学生还是少数。缺乏教材,学生上课时往往缺乏专注力,并且在日后的复习中也较难系统地掌握知识。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教材的规范化和丰富性还有待提高。建议每门课都让学生自行购买教材。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教材,也应到图书馆找相应的参考书,或者教师发放讲义或提纲给学生,便于学生复习[8]。
(四)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集美大学音乐通识课主要以公选课(大课)的教学模式为主,即大班授课,欣赏类为60人一个班,技能类为30人一个班。较少有其他授课形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上课形式也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较少,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看手机、做作业、看其他书籍、甚至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背离了学校开设音乐通识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初衷。近两年渐渐有了网络微课、慕课的出现,上课形式有了改观,但60人的大班授课确实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建议减少人数,欣赏类课程为40人一个班,技能类课程为20—30人(技能类人数不一定固定,20人为最低开班人数,封顶30人)。厦门大学的技能选修课就是20几人一个班,这点可以为其他学校借鉴[9]。
四 集美大学音乐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设想
(一)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
根据目前集大音乐学院已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种类,以及上述的课程设置不固定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增加音乐通识课程的门数及其在人文社科课程中的比例,开课以一学年为单位,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开设大约5门以上不同的课程(一般一门课只上一学期),除了已开设的课程,还可以增加新开设的课程。应鼓励大学生学习一门乐器,不必精,在于娱情。开设技能类的音乐通识课就是为大学生学习乐器创造条件,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受到音乐的熏陶。采取欣赏课与技能课搭配,以及相对固定的课程设置,不仅方便学生选课,也有利于教师备课及教学管理,避免学生选不到课的问题。(如表4)
表4 集美大学音乐通识课程设置表
注:表4只是根据现有课程进行设置参考,每学期开设的课程门数与课程名称可根据授课教师的需要及新课程的加入做灵活安排。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也应跟上时代潮流,不应墨守成规,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开设网络课程。如今开设网课、慕课、微课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节约人力物力的有效办法。没有时间去音乐学院上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学习。
2.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上大课时应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而不是只靠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以“中国流行音乐鉴赏”课程的问卷调查为例,有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能在课上学到一些演唱技巧,教师可以教唱一些歌曲等。如果教师能在课上加入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让学生学唱一些简单歌曲,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开办学生社团。除了开公选课外,如果师资条件允许,还可以针对全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办学生社团,例如: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礼仪团以及各类演艺社团(根据师资及学生报名人数情况而定),将课程学习与日常训练、舞台实践相结合,将美育教育的模式进行有效转换,凸显音乐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三)突出闽南特有的本土音乐风格
集美大学地处闽南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厦门,毗邻泉州漳州。闽南有着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南音、北管、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芗剧、锦歌、茶歌、褒歌等音乐文化,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都可以作为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素材。集美大学闽南籍学生人数较多,就更应该了解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
如何让本土音乐走进课堂,渗透到教育中去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如今厦门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中小学也已陆陆续续地开设本土音乐兴趣班,聘请一些文艺团体或社团的艺人负责讲授,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对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有所认知与了解,因此在大学里开设本土音乐欣赏课程将与中小学美育进行更好的衔接,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授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拉近传统音乐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将闽南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四)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大学生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年轻人,作为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往往在兴趣爱好上会与年轻人有代沟。如果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老套,就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因此,无论开设哪一门课程,尤其是欣赏类课程,都应做到与时俱进。如今是“互联网+”的新时代,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真正跟上“新时代”。例如:“中国流行音乐鉴赏”这门课,是最受大学生喜爱,也是内容更新最快的,教师不仅要介绍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还要时时掌握最新流行音乐的潮流与动态,甚至是一些热点新闻,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同时,流行音乐一直是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其中包括摇滚、乡村、rap(说唱)、hiphop(嘻哈)等音乐风格,课上都应全面加以介绍。再比如“中外钢琴赏析”这门课,除了介绍中西方古典的钢琴曲目外,还应介绍我国及世界各国近现代风格的作品,如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黄安伦、张朝、张帅等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当今中国新生代钢琴家的情况;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音乐网站、专业公众号、慕课等,或让学生欣赏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著名演奏家、歌唱家的演出及比赛视频,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为学生自学提供一种方式和途径,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补充,从而达到提升其音乐修养的目标。
五 结束语
音乐通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构建合理完善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保障。应遵循发扬传统、百花齐放、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进,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建立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打造品牌的音乐通识课程,为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